高行健: 「生命是一連串的奇跡」

訪台召開第一場記者會

人氣 53
標籤:

【大紀元2月1日訊】 台北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左)1日應台北市政府之邀抵台展開為期兩周的文學交流,文化局長龍應台(右)并在記者會上贈送一個企鵝玩偶給高行健做紀念。下午3點,一襲深黑色西裝灰色領帶的高行健准時出現在台北市府中庭,在充滿禪意的水墨畫前,精神矍鑠、神情嚴謹的高行健,面對全場爆滿的媒体,舉行來台第一場正式問答記者會。

明日報報導, 高行健此次乃應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之邀,前來擔任台北市「駐市作家」。雖然行前強調不愿當「國王企鵝」,但是龍應台仍當頭送給他一只國王企鵝布偶,讓高行健一時笑容乍現。在長達1個多小時的記者會中,高行健對所有問題無不詳細回答。但談到大陸家人或太過政治性的問題,高行健總是先是一陣沈默(沈思),深呼吸一口气后,以「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拒絕回答。

自由是任何藝術創作的條件

高行健一開場即指出,「自由是任何藝術創作的條件」。他說,流亡就是為了尋找創作最起碼的自由環境,因此高行健對于中國文學的前景,不表樂觀。他以嚴肅口吻說,「自由是一條漫長的、走不盡的道路,自由有365個等級」。這种自由不單是身体的自由,更大的是內心的自由,「自由只在你的心中,看你找不找尋它」。

他表示,中國沒有自由,光是壓迫就足以將作家壓死,何論創作。他也坦承對現代中國文學創作很少了解,「不愿置評」,他還強調不想加入任何作家組織、集團、運動,得獎后更別提「充當大陸文壇的青年導師」。

自稱「看台灣文學比大陸文學還要多」的高行健,認為華文文學是超越國界、疆域,讀者之多僅次英語,未來華文文學是有希望的,但需注意「商業化」的傾向。他同時推崇張大春為优秀的台灣作家。

『認同』是一個假問題

對于「根」、「故鄉」及「認同」這些常被問到的問題,高行健直言,「『根』就在自己身上,『故鄉』無非就是親切感,而不限特定地點」。記者會中他也再次仿照波蘭流亡作家康布羅維奇-「我就是波蘭,波蘭就是我」-說法再度指明,「我就是中國,中國文化在我的身上,我的筆下。」

至于回避不了的「認同」問題,高行健卻直言不諱道出,「『認同』是一個假問題,沒有多大的必要。認同涉及國土政治文化等,是一种『沈重的負擔与累贅』,藝術家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鮮的話說。」

不斷發現生命及創作的惊奇

面對肺癌神奇消失、諾貝爾獎從天而降等諸多「生命中的奇跡」時,自謂無神論的高行健竟「開始對不可知的世界有些敬畏」。他表示,經歷死亡考驗后,「促使我了解得更為透澈,既然命是撿來的,就得想想如何換另一种有趣的活法。」高行健也多次表示就是因這場肺病促成了他遠游西南,后來寫就了藝術蓋頂之作《靈山》。

「生命就是一連串的奇跡。由純然巧合促成偶然,計划是無味的,創作亦然,只等待著發現的惊喜、快樂。」

他也指出,「創作是向過去不斷『告別』,重复是最可怕的事,東西寫出來以后就成為過去。」高行健對于文革時期燒毀的作品、乃至賣出的心愛水墨,總是抱持著「燒了、賣了,也就罷了」的看法。強調不斷擺脫過去的高行健說,「最好能不斷找到當下創作的衝動」。

語言是文學的靈魂

「聲調、語言及音樂性是語言的靈魂。小說語文若不讀不出聲音,就是僵死的文字。」高行健在會中解釋他以錄音机創作的緣由。甚至,他還會刻意關燈,躺臥在黑暗中,安靜傾听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后就著閃著紅點的小錄音机錄下心中思緒,讓內在語言直接流瀉,放任心像直接呈現、語言揮洒無有保留,最后才形諸文字。他說,「身為創作者,我十分尊重語言原有的功能,盡量由口語中吸收養份」。身兼畫家的高行健也說,沈潛繪畫也促使他在小說創作中非常在意文字所喚起的形象感。

他批評說,五四以后興起的白話文,是一种歐化的現代中文,針對高行健「純化漢語」的嘗試,他自我評价說,「寫作上我努力追尋的就是不再歐化的現代漢語,我十分肯定這項做法。」

精神高度集中的創作狀態

為了在异國孤絕中埋首創作,高行健也公開他的創作環境條件。「創作前,我往往先播放巴哈的宗教音樂或非常現代的音樂(不可太過熟悉,或控制性太強的音樂),不斷重复播放,以為寫作鋪設一個穩定的環境,然后就進入『精神高度集中的創作狀態』,不知飢餓、不知疲憊,從早上持續到夜晚。只要有第三者在場,我就渾身別扭。」

這种精神集中的的創作狀態,高行健還以「清明冷靜的第三只眼」加以說明。。高行健說,在關注創作對象之際,同時反觀自己。「詩意來自冷靜的自我觀省,自然注入創作對象之中」。這种寫作境界,高行健十分反對煽動、煽情的文學,而主張一种「冷的文學」。

女人是一個秘密

對于作品中不斷呈現凸出的女性形象,高行健十分高興諾貝爾獎評語指出的,高行健是少有男性作家,對女性內性心理難得掌握到如此絲絲入扣者。高行健得意地說,「這是很中听的話,我自己正是這樣覺得」。

高行健說,由于自己身為男性,對于异性總不免想多了解,他指出,《靈山》出現大量的第三人稱,就是女人形象的變奏曲。「女人是一個秘密,一個丰富而無盡的秘密。」他評論道,有同性戀傾向的海明威,在后期作品中就著墨于男性陽剛力量,而對女性少有刻划。

交流、會友、吃小吃

視台北猶如故鄉的高行健,得獎后老朋友不斷,新朋友又再交結,「簡直是應接不暇」。曾經說過「沒有愛情的生活是乏味」的高行健,此行有愛侶相伴,當不會感到「乏味」。在停留台灣2星期中,他將前往台南走走,希望保留更多時間,會會朋友,吃吃台灣小吃。

問起生命中美好時光何在?离開中國已12年的高行健洒脫地說,「此刻當下即十分美好,今天比回憶、鄉愁更有意思。」

10月時,他將于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大型水墨展,屆時將可讓讀者在文字之外,一窺他空靈心象世界。


    相關文章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抵台 (2/1/2001)    
  • 高行健追尋深入內心世界真正自由的漫長之路 (2/1/2001)    
  • 中央社: 高行健認為中國作協不友善聲明不值得談 (2/1/2001)    
  • 高行健心路歷程: 流浪得靈感寫巨著《靈山》 (2/1/2001)    
  • 董建華冷對高行健 港議會要求解釋原因 (1/31/2001)    
  • 高行健香江行言猶未盡 (1/31/2001)    
  • 高行健:文學跟政府沒有關系 (1/31/2001)    
  • 陸鏗直斥港府當局冷待高行健 (1/31/2001)    
  • 高行健:香港處境微妙 (1/31/2001)    
  • 高行健在港“感到不自由” (1/31/2001)    
  • 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高行健文字具音樂性,譯成瑞典文很容易。」 (1/31/2001)    
  • 高行健將抵達台灣 發表三本新書及現場簽名會 (1/31/2001)    
  • 高行健:最好不見特首 (1/31/2001)    
  • 高行健在香港拒談個人政見 (1/31/2001)    
  • 高行健于香港中大發表演講 (1/31/2001)    
  • 高行健: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1/31/2001)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高行健得獎 ,因為他是很好的作家 (1/30/2001)    
  • 高行健強調:文學不應服從政治 (1/30/2001)    
  • 高行健訪港暢談文學 (1/30/2001)    
  • 法國漢學家杜特萊翻譯小說「靈山」 法國的中國文化熱潮又加溫 (1/30/2001)
  • 相關新聞
    法國漢學家杜特萊翻譯小說「靈山」 法國的中國文化熱潮又加溫
    高行健訪港暢談文學
    高行健: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高行健于香港中大發表演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