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害移民 美U簽證助獲合法身份

人氣 38
標籤:

【大紀元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編譯)美國U簽證是一種特殊簽證,提供給一些特定暴力犯罪受害移民,這些受害人與執法人員合作調查可以申請獲得合法身份。一些暴力犯罪的受害者由於沒有合法身份,不敢站出來幫助執法。U簽證的制定旨在減少犯罪,保護受害者,並鼓勵他們積極配合調查以便將罪犯繩之以法。U簽證持有者可以在美居留4年,其間可以有打工卡合法打工,還可以獲得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以及將親屬接來相伴。

紐約時報報導,一名女士14歲時被她的母親偷渡到洛杉磯成為非法移民,兩年後,她遇到了她的未婚夫——一名合法居民。

她回憶道:他顯示各種各樣的條件,一直追求她。他不允許她上學或工作,一再阻礙拖延她申請合法身份,當她懷孕時,他辱罵她肥胖醜陋。

她一忍再忍,直到有一次她發現他迷戀上他們地區的一個13歲的女孩。當她對此提出不滿時,遭到毒打和強暴。之後她的未婚夫跟那個女孩一起出走去了亞利桑那州。她將這些經歷寫入證詞並被列入了聯邦移民記錄。

現在,曾虐待她的男子在獄中服刑,而她在舊金山照看她的寶寶,並且已經辦理了駕照,有一份合法的做保姆的工作。她是通過所謂的U簽證取得了合法身份,一位律師稱U簽證為限制重重的美國移民法提供一方美好的人道主義島嶼。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通常極其不願意去選擇訴諸法律,因為他們害怕報復或就是指望虐待他們的人會有所改變。而且被驅逐出境的危險只會令他們更加排斥去報警的行動。鑒於該主要原因,國會於2000年立法另設U簽證。申請U簽證,受到實質性精神或肉體虐待的移民,如果與執法部門配合,可以在申請永久居民身份期間在美合法工作和居住最長達四年。

美國聯邦在延遲近十年後,終於在去年初開始允許大量簽發此種簽證。

美國移民局發言人克里斯‧拉提根(Chris Rhatigan)表示,雖然有好幾種罪行的受害者有資格申請U簽證,但是到目前為止,至少四分之三的申請人,如一位來自危地馬拉要求匿名的保姆,稱他們因遭受家庭暴力而要求申請U簽證。

加州奧克蘭警署凱文.威雷警官(Lt. Kevin Wiley)說,奧克蘭警署處理特殊犯罪的部門(special victims unit)去年為153份U簽證作證。

威雷還表示,警方為申請簽證者所出具的證明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文件,為遭受各種
、長期保持沉默的擔心受怕的受害者提供保證。威雷說,另外,警方還發現很多的家庭暴力罪犯都侵犯過多個受害人。

美國國會通過了10,000份U簽證的年度限額,但是直到2007年9月份,國土安全部才最後出台使該項法律付諸實施的法律條例。

2008年批准了幾十個U簽證,接著進程就加快了。去年9月會計年度結束時,移民官批准了5,825個U簽證。 10月和11月份又簽發了另外2,244個U簽證。有超過10,000份的申請仍在審批過程中。

被U簽證申請者所指控的犯罪人的辯護律師擔心,鼓勵申請U簽證的政策在糾正過去錯誤的同時,也可能造成新的錯誤。

馬林郡(Marin County)副公設辯護律師Tamara Chellam認為,U簽證可能會導致很多人無法克制地編造或誇大犯罪事實。Chellam近期的一位委託人與一位申請U簽證的女士結了婚。他們正在爭奪女兒的監管權。這位妻子指控稱,2008年初,被告人在早上五點尾隨她到工作地點,並砸碎了她的車窗。儘管沒有任何其他證人,他的丈夫因跟蹤和毆打被宣告有罪。

Chellam 說,這位妻子在十年前曾指控丈夫虐待她,但後來又撤訴。2007年該女士再次提出了U簽證申請,但是法庭證詞顯示,她擔心理由不夠充足。所以 Ms. Chellam懷疑,2008年事件完全是這位妻子為了接下來能夠成功申請到簽證所編造的。

Chellam說:「如果一個人為了爭奪孩子的監管權,或是牽扯到一個幫派鬥爭,這些簽證就是一種非常方便的工具,然而被告方卻將失去一切:孩子、工作、自由以及能夠在這裡繼續生活的權力。」

從另一方面講,U簽證的申請人容易得到格外的同情。灣區國際學會奧克蘭分部的主管律師蘇珊.博耶(Susan Bowyer)說:「非法移民者非常容易成為被虐待、被勒索、被侵害的對象。」

至於這位來自危地馬拉的保姆,她去警局報案並沒有想到要以此來取得簽證。她早在六年前,2003年,也就是她申請簽證之前,就因受虐待而曾經求助過警方。只是後來她知道還可以因此而申請簽證時,她覺得這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現在看來感覺更好些。

她說:「當然,如果還有其它途徑能夠使我留在這裡,我寧願選擇其它途徑。但是最後以這種方式留下來了,那麼也就應該如此。」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為罪案受害人提供合法身份—U簽證
人口走私暴力受害者可申請美國綠卡
U 簽証–幫助犯罪受害的移民
AIT:簽證申請費全球適用 未違反台美協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