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忍」之道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98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堅忍力的民族,隱忍謙讓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美德。儒家的內聖、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內涵。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尚書》中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無所爭」;老子的「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以及佛教的「六度萬行,忍為第一」等等講的都是「忍」之道。

一、儒家關於「忍」

《論語》中多處記載孔子論「忍」。他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小事不能忍讓,就會破壞大事情。孔子還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大意是因一時的憤怒而忘記自身及其親人,這不是太糊塗了嗎?孔子又說:「君子無所爭」以及「君子矜而不爭」等,說的都是「忍」。

《論語》中還記載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因為剛硬所以容易折斷,舌頭因為柔軟所以易於保存。柔軟必定勝過剛硬,弱小的東西也可以戰勝強大的東西。喜好爭鬥必定要受到損傷,一味逞勇一定會導致滅亡。做各種事情的根本態度是:忍讓是最好的。」

二、佛教關於「忍」

佛教經書中記載釋迦牟尼說:「我領悟了『不爭』的精髓,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他又說:「六種超度方式與萬種修行方法中,忍讓第一。」

佛經中說:「為人品行端正,臉面乾淨潔白,姿態容貌美好,這些都要從忍讓中獲得。」經書中還記載:「過去有一個人,稱讚佛是有大福大德的人。聽到的人很氣憤,說:『生下來才七天母親就去世了,怎麼能說有大福大德呢?』稱讚的人說:『年齡和思想都到了鼎盛時期卻沒有死去,挨了打卻不發怒,受了罵也不回罵,這難道不是大福大德嗎?』憤怒的人心服了。」

三、道家關於「忍」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大意是至高無上的優良品德就像水一樣,像水一樣善良就有利於萬物而不至於發生爭鬥。《老子》又說:「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意思是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不與別的事物爭鬥,卻善於戰勝它;不說話,卻善於應對。

道家修煉人也留下許多關於「忍」的言論。紫虛元君說:「饒恕、饒恕、饒恕,各種各樣的災禍就會一下子消失;忍讓、忍讓、忍讓,債主和仇家從此就沒有了。」赤松子告誡弟子說:「能忍讓就不會受到侮辱。」許真君說:「忍受難以忍受的事,順從自強不息的人。」孫真人說:「忍讓就能使壞事自己消失,反省自己禍事就不會落到自己身上。」

四、其它古代典籍中關於「忍」的論述

《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慾。」大意是有德行的人用自我警戒來抑制憤怒和慾望。《尚書》記載周公告誡周成王道:「壞人怨恨你、責罵你,那麼你應該嚴肅德行。」又說:「不僅僅是不敢動怒。」又道:「還要放寬你的心胸。」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必須有忍耐之心,才能辦成事情;有寬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云:「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意思是說一次羞辱都不願忍受,難道要一輩子羞愧嗎?《左傳·昭公元年》說:「魯國人靠互相之間的忍讓來治理國家。」《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知伯對趙孟說:『可恨你沒有勇氣,憑什麼被尊稱為子呢?』趙孟答道:『憑我能夠忍耐。你恥笑我,對我趙孟有什麼損害呢?』」

五、民間諺語說「忍」

諺曰:「忍事敵災星」。又云:「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以及「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都是告誡人們「忍一時海闊天空,讓三分風晴雲淡」的深刻道理。

此外,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許多關於「忍」的詩句。黃庭堅詩曰:「無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呂本中有詩云:「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累輕。」陸游詩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期有頤。」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杜牧的《題烏江廟詩》云:「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等等。

在我看來,忍,意味著內心堅毅而決絕,即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是一種修養和境界。重耳流亡忍苦受辱,終成晉君;顏淵簞食瓢飲安貧樂道,終成孔門最為賢德之弟子;韓信負劍卻忍受胯下之辱,終於登壇拜將;蘇武杖節牧羊十九載,忠義守節、忍常人所不能忍,成為後世楷模。

--摘編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古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反映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它體現在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 「正」、「和」、「同」體現在正統文化和文藝、藝術的一切因素中。
  • 「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就是突出人內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過內在的精神超越達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中國古代服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服飾文化璀璨華美,豐富多彩,同時也是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的組成部份。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