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麵食

【美食典故】香Q嚼勁的烙饃

味蕾

人氣 69
標籤:

「烙饃」是徐州市的平民麵食。一張薄如紙般的麵餅皮,是用未發酵的麵粉,和成柔軟的麵團,再擀成厚度約0.1公分,直徑約30公分的圓形麵皮,用竹批把麵皮挑在「鏊子」(一塊圓形中間凸出的鐵板)上,不加一滴食用油,快速翻動兩面烙熟,製作簡易。烙饃可直接吃,或泡湯、搭配各種食材捲著吃,食用方便,嚼勁十足,還有一股麵粉烙製的香味,深受當地居民喜愛,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徐州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裏酥餅捲饊,送于抗金英雄嚐。」描述著北宋徐州的英雄趙立號召群眾抗金,地方百姓特製烙饃當成餅皮,包捲酥脆的饊子(外形很像細麻花),送給抗金的英雄們吃,以感謝他們保鄉衛國。故徐州人吃烙饃的歷史至少有八百多年。相傳它的起源年代更久遠,也與百姓愛戴軍隊有關。

在2200多年前,楚漢相爭,劉邦有位將軍韓信,帶兵嚴謹,軍隊從不擾民,深得民心,每當作戰激烈時,士兵們是很難吃飽飯的,韓信為了讓士兵們能快速充飢再戰。於是,他就想了一個法子。

韓信把當時徐州民間需花較長時間,才能弄熟的厚餅製法,稍加改良。他吩咐自願前來幫忙的民婦們:「請你們快把麵團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其中有位民婦也急中生智,就用一支圓棍將麵團擀成薄薄的麵皮,放在鐵鏊子上快速翻動兩面,一下子,麵皮既能快速熟透又能大量製成,韓信一看很高興,如此就能填飽士兵的肚子了。

這種麵食因為製作簡單快速,而且方便攜帶、保存與食用,很符合戰爭時伙食的需求。從此,劉邦軍隊人人都能吃飽,士氣因而大增,終於在垓下(現今的徐州市)打敗項羽,使劉邦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

有一位由軍營返家的民婦,仿製了這種薄圓餅,送給鄰居吃,大家都覺得咬勁十足,還有一股香味,都非常喜歡,就問她:「這薄如紙般的圓餅怎麼做?叫什麼名字?」

她就把當時韓信叫她們:「快把麵團捋捋摸摸,弄薄弄熟」的做法告訴大家。從此,人人都爭相學做薄圓餅,並把製造薄圓餅過程「捋摸」的諧音「烙饃」,做為它的名字。所以烙饃就成為徐州的特產,吃烙饃也成為徐州人的愛好。

烙饃原本是厚餅,與厚而大的「壯饃」略有淵源,卻因為趕時間而改製成薄又圓的麵皮,而且自成一格。又因為樸實無華,只能當作配菜點綴,故無法流行全國,僅成為蘇北地區的民間麵食。後來烙饃因製法、製具、食材的演化,又發展出了「水烙饃」、「烘烙饃」、「菜合子」和「綠豆麵烙饃」。

「水烙饃」是用水蒸熟的麵皮,有別於正統的烙饃是用鏊子烙熟的麵皮,失去了麵粉烙製的香味,但也有質薄美觀、軟嫩易咀嚼的特點,適合老幼食用,宴席間搭配北京烤鴨、京醬肉絲捲著吃。

「烘烙饃」是因為「鏊子」不易取得而改用平底鍋,也不加食用油直接烘熟的麵皮,而平底鍋會使麵皮受熱不均,容易出現糊點,口感稍差外,也是很有嚼勁的。

「菜合子」是在平底鍋上加了食用油,再放兩張烙饃,在兩烙饃的中間鋪上蔬菜、雞蛋等食材,經煎熟後直接吃,例如韭菜合子。

「綠豆麵烙饃」是將烙饃的麵粉改為綠豆麵粉,或改為雜糧麵粉,雖然纖維素比較高,但手工製的純麵粉烙饃才是最為正宗,吃起來也最地道,口感富有嚼勁,還有一股香味,是機械製的烙饃永遠無法取代的。

烙饃的特點是麵皮薄而韌,不容易破損,故可搭配各種乾、濕食材(如醋溜土豆絲、鹹鴨蛋、辣椒炒雞蛋、辣椒疙瘩、羊肉串…)捲著吃,可依個人喜好,任君搭配組合。而「烙饃卷烙饃絲」,是將切成絲的烙饃炸得酥脆金黃,再用一張烙饃捲著吃,外軟裏酥,別有一番風味。烙饃也可泡湯吃,稱為「湯泡饃」,適合老幼食用,若用羊肉湯泡饃時,因為比較容易泡爛,故只能蘸湯吃,以免糊爛。而「丸子湯煮饃」,是在煮普通丸子湯時,等快開鍋之際,加入烙饃,趁熱吃,軟硬適中,也適合老幼食用。@*

相關新聞
自製法式馬卡龍 網紅授祕訣 常見問題全解
意大利人都喝什麼咖啡? 8種好「咖」族必知
廚房必備珍寶 食鹽大妙用 不再傻傻花冤枉錢
想喝咖啡去酒吧點 9個意大利咖啡文化報你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