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死刑五奏,免殺無辜

辛棄名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一、稀米粥

藏洪,字子源,是後漢人。他在擔任青州刺史時,被袁紹的軍隊包圍,軍糧已盡。起初還可以抓老鼠、煮牛皮、牛角充飢,後來,再沒有什麼能夠餬口了。

這時,在他的廚房裡,搜集到僅剩下的最後三升米,主簿官請示他,準備拿這點米,做些稠米粥,給藏洪填肚子。

藏洪歎道:「我獨自吃這些管什麼用?」命主簿官拿出去熬成稀米粥,與眾將士同喝。

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魏文侯,名斯,是戰國時人,周威烈王時與韓、趙並列為諸侯。 有一天 ,魏文侯外出遊玩,看到一個人反穿著皮衣,背著一束草。便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穿皮衣?」背草人回答說:「這是為了愛惜皮毛,免得把毛磨掉了。」

魏文侯說:「你不明白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先被磨破損了,毛必然也就失去依附的地方)」

這一年,東陽(古地名,在今山東臨朐縣東一帶)進獻的布帛,價格高出了往年的十倍。朝中大夫為此慶賀。

魏文侯則說:「老百姓收入未增加,而官府賦稅倍增,這種做法與反穿皮衣背草,有什麼兩樣?過分的對下索取,上下都不會安寧,這是一種自蹈險轍的行為,你們用得著慶賀嗎?」

三、死刑五奏,免殺無辜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觀看《人體經絡內臟結構圖》,發現人體內臟緊靠著後背,因而悲傷的感歎道:「現在律條中有關杖擊的處罰,為什麼要大腿、後背同受其苦?」於是下詔宣佈,杖擊時,不許再擊犯人的背部。

貞觀年間,有人妄自亂傳妖言惑眾,張蘊古因大肆攻擊朝政而下獄,唐太宗以其有具體情節,便命令將其斬首。不久便後悔,而又無法挽救其人。於是下令:此後每當處理死刑案,有關部門要五次奏准,方得施刑。這樣對一個死刑犯,多次重新審理、申奏的辦法,就避免了濫殺無辜。

正是:

太宗慈和貞觀盛,
千秋萬世揚美名。
人命關天非兒戲,
自古仁主必愛民。

可恨中共太殘忍,
殺人如麻天良盡,
天滅惡黨開新宇,
掃除陰霾滿天晴!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儉是南朝‧齊時的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仲寶。自幼好學,精研史典,齊武帝時,曾在他家開學士館。以家有四部藏書為至寶,官至太尉(一種有職無權的官)。長史王騫,是王儉太尉之子。
  • 唐朝初年,太行山以東的地區,社會紛亂,人們揭竿而起,攻殺地方長官,響應劉黑闥的召喚,以致各地官府,上下猜疑,人心惶惶。
  • 呂僧珍雖然在國都當大官,卻命他的子弟回到鄉間,可稱得上是千古賢達。
  • 有一年,遇上饑荒,鄰家的桑椹,忽然落到了他家院子裡,趙軌知道後,連忙派人把桑椹送了過去。
  • 李寶是南宋時的愛國軍人,他大敗金軍後,從山東經過楚州(今江蘇淮安)歸來。韓世忠將軍,想把他留在自己的麾下。
  • 元世祖忽必烈,常常想著太祖成吉思汗開創基業的艱難,就讓人從太祖居住過的地方,取來一株青草,放在花盆中養活,端放在宮殿前紅色的石階上,稱為「示儉草」。
  •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命崔浩和高允共編《國史》。崔浩奉命後,就在皇家祭祀天地的壇場,樹立石碑,刻寫北魏領導者的祖先們的舊事。有人借此誣告崔浩,講他「故意張揚魏國的醜事」。太武帝大怒,重治崔浩之罪。
  • 尉遲敬德與其部將尋相、舉介(兩個人名),在休縣(今屬山西)歸降唐皇。秦王李世民得到尉遲敬德這樣的驍將,心中十分高興,任命他為統軍將官,仍然統帥自己的舊部八千餘人,與其它各營的士兵混編使用,結果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戰鬥中,尉遲敬德果真打了勝仗,收復了并州。
  • 陸遜,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孫策的女婿。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擊敗關羽、劉備。官至丞相。
  • 陳寔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能心平氣和地去處理。有一次,他看見有人竄到他家裡,爬到房樑上。他就叫來子孫們訓誡說:「做人應當勤奮自勉,人的生性本沒有不好的,只是受饑寒所迫,才會去做不義的事,像樑上趴著的人,就是這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