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水河在呻吟(79) 信訪──告狀

韋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九、致主席、委員長、總理的信

主席、委員長、總理閣下:

鄧老爺把套在中國農民身上的繩索解開,從此,大多數中國農民終於解脫貧困。閣下這一屆政府免除農業稅,實行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以及農村醫保等讓農民卸掉一大負擔;除此之外,前幾年「追討農民工工資」運動使上億的農民工工錢有了保障。這幾項政策是80年代初中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二十年後的又一大變化。許多曾經歷過土改、經歷過大躍進、大饑荒、經歷過文革的叼著長煙杆的老農們驚歎:「這幾年農民得了實惠,現在共產黨的政策好!溫家寶的政策好」!

可是,這些曾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中國半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老人們在13億多中國人中只占一小部分,而且他們往往只是聊聊當下,而非「未來」,他們只是縱向比而非橫向看。二十一世紀初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已不僅僅只是滿足溫飽,他們要橫向比較,他們要追求財富、追求享受、還要追求選舉權,這些並非是中國百姓的欲望太高,而是我們的時代早已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時代。

如果縱向比較,我們的現在的確比我們的從前要好得多,但是我們還有一大堆問題沒有解決或解決不了。民主體制並非都極適用於人類發展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並非在某一個時期都適用於每一個國家,並非就一定能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繁榮和富強,並非就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她將是最佳的政治體制選擇。猶如《呻吟》裏記錄的那些事件,在民主體制下絕大多數問題可以解決,並且能最大程度避免諸如此類現象的發生。而中國現行體制對此類問題力不從心。

民主體制是人類未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最佳政治模式,中國應該走向民主化,中國應該有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監督。無論是共產黨、國民黨,還是農工黨、以及未被承認的「中國民主黨」、海外民運人士……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建設一個富強的統一的中國。

老大是這個家庭的成員,老二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即使閣下是共產黨的領袖,您們將來應該只是作為家長,從樓頂上往下俯視,不左不右、不偏不倚,老大讓他更強大,也要讓老二順利成長。只要不是分離主義、只要不是恐怖分子、只要不是宗教極端勢力,海外人士都應該能自由出入國門,能自由組建政黨。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是現時代的大國,現在的中國也算是強國,中國就應該具有古國、大國、強國的政治胸懷,有古國、大國、強國的政治地位,有古國、大國、強國的政治形象。

    此致

        敬禮

                   貴州民間人士 韋登忠2009年夏@(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龍灘庫區各項實物指標調概後淹沒補償價格2006年6月發放到移民手中----《宣傳提綱》,2006年9月整個庫區大搬遷。
  • 搬遷前的停建令使移民浪費幾年時光,搬遷後場平未建好使他們多煎熬了兩、三年,建房時因庫區交通半癱瘓使建房成本增加,不及時兌現使補償款的價值已大打折扣,他們又恰好碰上物價大漲價的兩年……
  • 2002年10月,天峨縣移民局到向陽鎮搞實物分解,每戶多少面積都是工作組說了算。平臘村移民因為面積誤差太大與工作組爭吵,移民局某副主任說:「我想給你幾多你就得幾多」,隨即被一憤怒村民打了幾巴掌。
  • 房屋補償分為正房和雜房,有人居住是正房,無人居住只是用來堆放農具、柴草、或用作牛圈、豬圈等屬雜房。潘老師的房屋是飲食店,其妻子、女兒在裏面吃住,移民站已測量面積並登記上冊,只是把人吃住在裏面的飲食店列為關牛關馬的雜房給予登記。
  • 羅甸鳳梨鄉鳳梨村量砂仁地斜坡面積時是先豎起杆子再拉線,斜坡的面積究竟是斜邊長×寬還是把斜邊折算成直角底邊再乘以寬呢?誰說都有道理。要是平面,沒有了斜邊,沒有了底邊,但仍然會出現問題。
  • 農民們種了幾十年的土地,他們只知道自家有幾丘田、幾塊地,並不知道也不曾丈量過自家田地有幾畝幾分。他們認為移民部門給的補償兌現「面積」與被淹的田地「實際」面積有出入,大多是通過比較而非實地丈量。
  • 一個村的土地拿到另一個村去補償,這樣的手段比較安全,因為這個村的公佈表上不會有那些圖斑,而另一個村的公佈表上即使有,「反正不是我們村的土地,管他誰得多誰得少」;不過更為安全的手段是在那些土地上面隨便栽幾棵荔枝、龍眼之類。
  • 黃土高坡也許有黃金,即使沒有金子,只要是能在水淹之前栽上幾棵或插上幾棵荔枝、龍眼、板栗、油茶等等等等,黃泥巴也會生出黃金。
  • 移民家園被淹要找個地方落腳,要有個地方建房,這就是場平。場平是永久性設施,不僅這一代,也將是未來子孫的家園,因此場平選址及建設是關乎移民現在及將來的大事。
  • 雅長鄉新集鎮──丁書移民點距老集鎮約3公里,丁書屬百康村巴扛屯和偉蘭屯土地,位於百康小學往上約200米處。2004年我去瞭解雅長林場時曾到過此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