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祥薇: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皇帝金焰(一)

洪祥薇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20日訊】時光漫漫,總要湮沒一些當年的世事達人,而上世紀三十年代電影之光,那些優秀的演員和電影作品以及歌曲,等等,是不應該被人們遺忘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皇帝金焰,本為朝鮮人,因父親參與抗日而舉家逃亡來到中國並入籍中國,自此,那時仍是小小年紀的金焰便開始在中國尤其他日後在大上海這片土地上,遵循老天給定他的命運,完成了電影皇帝的一生使命,儘管,他本人不愛這個「虛名」。有詩云: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又曰: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金焰的人生單純而豐滿,像是長白山那靜靜的湖泊,但其塑造的人物形像卻令人難忘。

* 家國-山河

一九一零年四月八日,金焰出生於現今韓國首爾的一個醫生家庭,他的父親金弼淳(如今的漢城醫科大學,就矗立著金弼淳的銅像)是韓國獨立黨的中央委員,因發起和領導民族獨立運動(註1),遭到日本憲兵通緝,全家逃過鴨綠江,來到中國並最終定居在東北。

那時的金德麟尚是年幼,金弼淳最終遭到日本特務在牛奶裡下毒而遇害。一家之主發生變故,對一個家庭來說,那意味著什麼自不待言,金德麟經歷過年少身世飄零的魔煉,流著大韓民族的血的他,別有一番動人之處。

金德麟少年時代在上海、天津等地求學,他禀賦所在,體育文藝,都拿的起來。學生時代生活清苦,在這樣的環境中,金德麟也更加惕厲發奮。為讓名字夠響亮,就更為「金焰」,正是這個金焰,成為三十年代的中國影帝。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第二年日軍強佔上海,金焰嚴詞拒絕日軍脅迫他拍戲的要求。他與著名左翼文人田漢有著師生之誼,曾化妝去南京探望被關押的田漢(註2),臨別時眼含淚水,依依不捨,足見金焰是個經受傳統文化熏陶的,重情義的人。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滬戰事結束後,韓國志士籌劃並運作了上海虹口公園爆炸案,日酋白川大將、重光葵外相等被炸死炸傷,參與的志士之一安恭根正是金焰所尊崇的韓國英雄安重根(一九零七年壯烈刺殺日本鐵血首相伊藤博文的韓國志士)的胞弟,金焰大約在一九三五年得以與英雄之弟謀面,見面投緣,金焰獲得一些素材,決定寫成上下集的電影劇本《英雄血淚》,由妻子王人美飾演劇中的安恭根之妻崔順玉,自己主演安恭根,後因「七‧七」事變等故,未能落筆完成這一創作。

抗日時期,金焰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王人美,輾轉流離,生活的很不容易,但金焰始終堅守著民族氣節。

一九四九年共產黨竊取政權後,流年暗換,金焰等電影工作者為拍攝黨所需要的主題而走南闖北,後纏綿病榻廿載。似乎比較幸運,沒有像田漢們那樣遭遇猛烈的被批鬥的命運,但也曾被關入上海附近的隔離收容所。在赤裸裸的為政治需要而創作的電影中,金焰創作的作品沒有能與三四十年代黃金時期那種輝煌所能相比的電影;他的一生轉折的關鍵點,是在上海加入田漢的南國劇社,從那一刻開始,他的電影生涯開始起步和發生重大進展。

由於抗日、愛國、進步、自由等這些不無宣傳意味的字眼,被中共早期在文藝界的加以利用和鼓動,兼之金焰本身親近的又是左翼文藝界,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他所參與的革命影劇是有相當忌憚的,然而某種特殊的歷史安排,使得那個時代的響亮的明星的名字,轟動的電影作品,都不無時代氣息。

究竟是時代造就了金焰等一代電影明星,還是歷史選擇了金焰們有意無意的撒播所謂「革命」的文化的種子,似乎目前就文獻而言(註3),難以進行深刻剖析與研究,不過,儒釋道文化交相輝映的中華五千年文化,重大的原因出自於有賴於此傳統的維系,由於金焰清新淳樸的創作和表達,符合了人們對藝術和道德在當時那個時代的一定水準的標準,金焰的名字,還是響亮的留在了尚未被黨文化正式全面入侵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和熱愛電影的人們的心目中,儘管今天的中國人,或許已不知金焰何許人也。

註1:韓國民族獨立運動,韓語:한국의 독립운동,是指一九一零年日本迫使韓國和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變相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朝鮮半島民眾持續三十多年的要求實現民族獨立的反日運動。

註2:田漢曾短期為國民黨總政治部宣傳處工作,負責電影戲劇,後加入共產黨。中共在竊取政權後,即對國民和文化進行變異和改造,他於一九六八年被迫害致死。

註3:由於大陸六十餘年來的控制思想文化,僅大陸而言,散發出的官方和民間的近現代的電影評論和藝術史實經過中宣部之手,大量存在重大誤導,其對決於中國傳統文化,正使人痛切生出「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舊」之感。

相關新聞
洪祥薇: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皇帝金焰(二)
楚一丁:《繁花》,一場在恐懼中綻放的夢幻
歌唱家白雪演唱《再次成為神》主題曲
諸葛明陽:天人合一的畫卷 靈動輕盈的舞蹈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