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理社會策略:唐五禮

清雅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欲無限極,禍亂生焉。聖人懼其邪放,於是作樂以和其性,制禮以檢其情,俾俯仰有容,周旋中矩。故肆覲之禮立,則朝廷尊;郊廟之禮立,則人情肅;冠婚之禮立,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是知禮者,品彙之璿衡,人倫之繩墨,失之者辱,得之者榮,造物已還,不可須臾離也。(《舊唐書·志第一》)

五帝之時,斯為治本。(《舊唐書·志第一》)

時代猶淳,節文尚簡。及周公相成王,制五禮六樂,各有典司,其儀大備。(《舊唐書·志第一》)

暨幽、厲失道,平王東遷,周室浸微,諸侯侮法。男女失冠婚之節,《野麇》之刺興焉;君臣廢朝會之期,踐土之譏著矣。葬則奢儉無算,軍則狙詐不仁。數百年間,禮儀大壞。雖仲尼自衛返魯,而有定禮之言,蓋舉周公之舊章,無救魯邦之亂政。仲尼之世,體教已亡。遭秦燔煬,遺文殆盡。(《舊唐書·志第一》)

太宗皇帝踐祚之初,悉興文教,乃詔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魏徵等禮官學士,修改舊禮,定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 《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舊唐書·志第一》)

吉禮:

大祀:天、地、宗廟、五帝及追尊之帝、後。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鎮、海、瀆、帝社、先蠶、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贈太子。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風伯、雨師、靈星、山林、川澤、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州縣之社稷、釋奠。而天子親祠者二十有四。(《新唐書·志第一》)

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散齋之日,晝理事如舊,夜宿於家正寢,不得弔喪問疾,不判署刑殺文書,不決罰罪人,不作樂,不預穢惡之事。致齋惟為祀事得行,其餘悉斷。若大祀,齋官皆於散齋之日,集於尚書省受誓戒,太尉讀誓文。致齋之日,三公於尚書省安置;余官各於本司,若皇城內無本司,於太常郊社、太廟署安置。皆日未出前至齋所。至祀前一日,各從齋所晝漏上水五刻向祠所。接神之官,皆沐浴給明衣。若天子親祠,則於正殿行致齋之禮。文武官服褲褶,陪位於殿庭。車駕及齋官赴祠祭之所,州縣及金吾清所行之路,不得見諸凶穢及縗絰者,哭泣之聲聞於祭所者權斷,訖事依舊。齋官至祠所,太官惟設食。祭訖,依班序餕,訖,均胙,貴者不重,賤者不虛。中祀已下,惟不受誓戒,自余皆同大祀之禮。(《舊唐書·志第一》)

蓋一國之立,秉承上天,有正神護佑,怎能不祀?為何不敬?商湯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古代君王認為老百姓是上天的老百姓,自己只是行上天意志,管理老百姓而已。

賓禮:以待四夷之君長與其使者。(《新唐書·志第六》)

軍禮:皇帝親征,仲冬之月講武於都外,皇帝狩田之禮亦以仲冬等。(《新唐書·志第六》)

嘉禮:皇帝加元服,皇太子加元服,皇子冠,皇帝納皇后,皇太子納妃,親王納妃,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臨軒冊皇太子,皇帝御明堂讀時令,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新唐書·志第七》)

凶禮:天子賑恤水旱、遣使問疾、吊死、舉哀、除服、臨喪、冊贈之類。(《新唐書·志第十》)

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義府、許敬宗以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國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禮闕焉。(《新唐書·志第十》)

凶災,乃人造業所致,所以人應該向上天誠心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並且需要改正,一國之君,更應該檢點自己為政過失。

附週五禮六樂:

以五祀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禮·地官司徒第二》)

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覜曰視。(《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轉載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我們人、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當然他們就有道賦予他們的特性,我們就需要根據道賦予人的特性來管理社會、根據道賦予萬物的特性來管理自然。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史記》樂書第二)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 如果您曾觀賞過神韻的演出,那麼您肯定透過逼真的天幕布景探訪過唐朝。橫跨七至十世紀的唐朝,是當時亞洲勢力最雄壯的帝國。名垂千古的良君、才高八斗的文人,唐朝盛世之繁榮、兵力之雄壯,使其在當時的影響力遠播世界,萬國來朝。
  •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範,無不包含在內。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源自於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
  •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龍池樂》是唐玄宗所作。在他還未做皇帝之時,住在隆慶坊。宅子南部突然有泉水湧出,變成了一個大水池,可以在裡面泛舟。會望氣看相的人深以為異,認為有「天子之氣」。後來玄宗登基做了皇帝,就將舊宅改為興慶宮,而池水更多了,瀰漫數里,該池被稱為「龍池」。為此,玄宗作了《龍池樂》,以記此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