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10)

道無的演繹 (三)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們只有證明出人這個「感性力」,即康德所說的「審美判斷力」先天存在,就是說,它是不依附於知性和理性而存在的,我們才能證成老莊的道無之可能。康德說這個「審美判斷力」是沒有知性、理性概念的、與意志也沒有發生關係,它是毫無目的性、但又符合目的性的一種心性愉悅。

如此我們就看出,原來我們心性,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知性和理性綁架了。如我們當初看到某女子很美,後來知道此人做了很多壞事,並知道她是妓女,再看她時,又覺得她不美了;再如一個人以達到金錢富有為目的,他看到一個很有錢的醜婦也是很美的。這種審美判斷,是隨著知性、理性的概念而轉移的。

若他懷著一個目的、一個概念去下判斷,其審美就會呈現出一個意識的態度。這種審美觀,不是普遍必然性的,是滲入意志、知性和理性概念等有目的性的判斷。它是隨著時空的推移而做出的有意識的判斷,這就使我們得不到自然的「天地之大美」。人只有放棄知性和理性,其純粹的審美判斷力才能在自由中發揮作用。德國詩人席勒說:「美是現象中的自由。」(席勒:1793年2月給克爾納「論美的信」:「Schnheit ist Freiheit in der Erscheinung」)席勒在研究康德的審美判斷中,得出這個最有力的結論。

美是現象中的自由,沒有自由,就談不上真正的美。那麼,要如何做到在現象中自由呢?就是要消除知性、理性的概念。說到底就是消除意識。人只有消除這些人為意識到東西,心靈才能自由地和世界相照應,反照出「天地之大美」來。

我們來看看莊子是如何悟道的。他在《大宗師》裡說,「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櫻寧,櫻寧者,櫻而後成者也。」(《莊子正宗》馬恆君譯著,華夏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113頁)

以莊子這個說法,要悟道,首先要過三關:一是外天下;遠離塵世的情懷,即拋棄人世間的是非、善惡、名利、得失等思為慾望;二是外物,與物無礙,即萬物與我為一;三是超越生死,這樣你就能看破紅塵,看透人世間的一切了。到了朝徹這個地步,你就看到獨特的道了。這個道是無古今時間觀念的,沒有古今的時間觀念,那就可以進入到那無生死的境界了。

殺掉這個生命說他死了並未見得就是死了,養生這個生命說他生著並未見得就是生著。(看來莊子已懂得物質的不滅定律,知道他轉化成其他物質去了。)凡為物的,無不有其變化,有送走,就有迎來;有毀滅,就有生成;但道是不會被消滅的。這就叫做櫻寧,櫻寧就是說它啟動以後就以這個道而運行了(道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們從莊子說的話可以看出,外天下與外物,正是消除知性、理性的手法。把知性、理性的概念損去了,人就沒有知識了。沒有了知識,就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消除了人與物的矛盾。最後再損去這個生死的時間觀念,人就可以進入到那毫無牽掛的自由之中了。只有在這個自由之中,才能看到獨特的道——「天地之大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只有進入到無概念、無目的、與意志毫無關係的自由中,才能在現象照應中由心性顯現出來。(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方神祕主義哲學,亦稱為「天啟」哲學,其主要根源在於哲學上的「不可知論」。因為人靠理性無法尋找到絕對真理,不得不從神性與天啟上尋求。雖然此類哲學灌輸著不少神祕色彩,但還是以理性尋求為依據。
  • 表面上我們看到理性似乎無所不能,他不斷地認識事物,這個世界不斷被發現、不斷被認識,可是我們得到的永遠是相對而達不到絕對。
  • 老子的「無」,他將一切思維、智識、慾望都拋棄,一下子損到「無為」,是徹底的無我主義。他不是黑格爾的從無到有的精神辯證法,也不是叔本華的意志消失後的「無」,老子的無就是無,他沒有半點的我,他是徹底取消對象的無我主義者。只有像老子那樣徹底的無,才能悟道。
  • 中國人的造字,真是奇妙得很,這個「悟」字,一個穿心旁加一個吾字,就是吾自己心的感應。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上所說的「感性」、「知性」及「理性」的含義都不同。它可以有對象而悟,亦可以無對象而悟,故老子的道在無的狀態下頓悟得到在我們看來是可以成立的,而在那些理性哲學家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絕對不能成立的。
  • 老子的哲學——道無,不要智識,不要思欲,要「無為」,正是要去掉這個「我」字,使自己進入到無的境界;而進入無的境界頓悟得道後,它就自然成全了「吾」——「沒身不殆」了。
  • 老子的道,就是站在上帝的層次看人生。他是高於我們普羅大眾的人世間三個層次的。一則其道不可說;二則無人世間的是非道德標準,判斷對錯;三無萬物性情所累。其和光同塵,與時俱化。
  • 真人之境界,吾人只能用一種超越的審美態度觀嘗之:他就像一個高明的棋師,他坐在看臺上看你們這些三四流的棋手在下棋,他掌控一切,看透一切,但他不說,也不指點(不似儒要有所作為)。
  • 嬰孩沒有什麼知識,我們不能否定他的存在。正如一臺電腦,我們把先前輸入的東西洗去(損無),我們不能說電腦什麼都沒有了,它先前安裝的那套程式還在。我們知道,當電腦中毒太深,我們用局部消除病毒的方法無法使電腦回歸正常運作時,就採取將所有輸入的東西全部洗去,使其恢復正常。
  • 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一書中說到審美判斷力時,他說他的先驗審美判斷,是沒有概念、沒有目的性的,但既符合目的性的一種心性愉悅。譬如我們看一朵花很美,我們不能用知性、理性去概念它,我們也沒有懷著一個目的去審視它,只是我們人人看到它,都覺得它美,與我們的心靈相應,產生出一種非常愉悅的、舒適的美感。
  • 抓魚抓出的「世界第九大奇跡」,與金字塔有異曲同工之妙。北斗七星布局,超強力學設計,現代都無法復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