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品格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103
【字號】    
   標籤: tags: , ,

梅開獨先天下春,花中氣節最高堅。由於梅花的傲寒綻放,並且最早給千家萬戶報來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花卉,她已成為人們心目中高潔的象徵和追求的精神目標。梅花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人們所珍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一、清韻飄香

梅花又稱為「報春花」,其形象有四大亮點:色、香、姿、韻。其色分紅白及綠,白梅如雪、紅梅如霞、綠梅如翠玉;另有臘梅色黃,香氣濃郁,無不清雅秀麗,天然去雕飾。其樹姿蒼勁,香飄久遠,其芳愈寒愈豔,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生機盎然,向人們昭示著春天即將來臨。

梅開在冬春之際,或生長於高山幽谷,或城鎮鄉村,或皇家花苑,或百姓庭院,無論在何處環境,始終清香依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其單株孤植,可盡呈英姿秀氣;其成林成片,則如雲蒸霞蔚,氣象壯觀。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其仙姿神韻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讚美:「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宋.王琪《梅》)、「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質」(宋.李子正《減蘭十梅》)、「風流無俗韻,恬淡出天姿」(宋.張道洽《梅花》)。

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其「韻」其「格」,就是陸遊在《梅花絕句》中所說的「高標逸韻」,陸遊解釋說,這個「韻」、這個「格」、這個「標」,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徵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此外,宋代白玉蟾寫的「南枝才放兩三花,雪裏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煙濃著月,深深籠水淺籠沙」、林逋寫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也是頌梅神韻的著名佳作。

二、品性高潔

從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自古就被賦予德的品性。她:通體清澄、內外俱淨,至純至清,引發了文人潔身淨心的自覺意識,詠梅成為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之一,詩人寄予了梅花高潔的人格美,賦予了各種各樣豐富的文化內涵。或詠其意志堅強,或吟其君子之風,或頌其節操凝重,歷代不絕,意象幽遠。

如宋代歐陽修寫的《對和雪憶梅花》:「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豔獨發凌清寒,鮮妍皎如鏡裏面,綽約對若風中仙」,讚美梅之風骨;辛棄疾在《臨江仙﹒探梅》中寫的「冰作骨,玉為容,常年鬢雲松」、「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讚美梅之精神。

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梅的相關習俗。古人有梅具四德之說:「初生蕊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亦有梅開五福之說,梅花的五個花瓣象徵五福,一是快樂,二是幸運,三是長壽,四是順利,五是和平;人們還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把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

古人常以「折梅贈遠」寄託對友人的思念和勉勵,如南北朝時民歌《西洲曲》中寫道:「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北朝的陸凱在《贈范曄》中寫道:「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與朋友以梅花的品格共勉,並預示著不久春天也即將來到北方。唐代的王維在《雜詩》中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想像著故鄉梅花盛開的美好景致,這些無不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理想和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三、春信使者

梅之異於百花,唯在其「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報春的使者,古代詩人常借梅花傳達春的消息:「簾幕東風寒料峭,雪裏香梅,先報春來早」(宋.歐陽修《蝶戀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春」(宋.陳亮《梅花》)、「飛雪落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豔」(楊記《少年遊》),這些詩句不僅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更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歷經風霜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丰姿和盎然的生命力量。

古代愛梅的文人多為獨具風骨之人,其愛梅詠梅的理由,也正是他們立身處世的準則:追求真理,維護道義,高標立世。在這梅花中處處滲透出他們理想中的氣質,他們的精神,化作優美的文字,如梅花般散發出傳世的芬芳,花中有人,人中有花。

如元代的王冕在《墨梅》中寫道:「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在《白梅》中寫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陸遊在《園中賞梅》中寫道:「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歷代無數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梅一樣品格的人,他們本身就是真理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梅含蘊著道德精神與人格操守的價值,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氣節的象徵。

古往今來,梅花被視為高風亮節的楷模,被稱為「東風第一枝」。她聖潔、高雅,不畏風霜雨雪,向人們傳播著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鼓舞著人們去迎接美好春天的到來。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正」、「和」、「同」體現在正統文化和文藝、藝術的一切因素中。
  • 「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就是突出人內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過內在的精神超越達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堅忍力的民族,隱忍謙讓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美德。儒家的內聖、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內涵。
  •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文論和美學的核心範疇,在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成語是漢語中特有的短語,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是漢語獨有的語言。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豐富、內涵最大的語言,而成語又是漢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