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人生:捨與得

黃金源
font print 人氣: 1314
【字號】    
   標籤: tags:

看過一篇滿震撼的故事:有個人計畫多年,想征服喜馬拉雅山,一切準備就緒後,就獨自出發。由於急功近利,一路馬不停蹄,雖然到了夜晚,已經伸手不見五指,他還繼續往前奔走,不幸就在離山頂十多米處,一不小心滑落山谷。墜崖那一剎那,死亡的恐懼震攝心扉。突然間,他被腰間的繩子拉住,掛在空中,才不至於粉身碎骨。他趕緊抓緊那根救命的繩子。

此時四周黑暗、杳無一人,他只好大聲呼喊:「上帝,救救我!」幾聲呼救後,遠處傳來一個低沈的聲音說:「你真的相信我能救你嗎?」他不假思索的答道:「那當然!我知道您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上帝回應說:「那你就將腰間的那把刀子取下,將雙手抓住的繩子割斷。」過一陣子,隨著聲音消失,一切又歸於寂靜。

第二天,搜索隊發現一具凍僵的屍體,掛在離地面約十公尺的空中,雙手還緊緊握住繫在腰間的那根繩子。

其實這個故事的結局極為平常,幾乎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做同樣的選擇。面對生與死的抉擇,除非有高深修養,否則很難割捨「活下去」的念頭。有個笑話說:有位神父在教堂暢談天國的美麗世界,當神父眉飛色舞描述完畢後,隨即問在座的弟兄姊妹:「有沒有人要去天國?」底下鴉雀無聲。神父看看沒人舉手回應,很不解的問說:「難道沒有人要去天國?」底下齊聲答道:「當然想啊!可不是現在!」若非事到臨頭、萬不得已,有誰會捨棄生存的意志?

這個登山故事的另一個啟示:那位登山者如果聽信上帝的話,割斷手中握住的那根救命的繩子,他可就是真正的得救。有位大師說:修煉人要真能看破生死關,他就已經「得道」了。捨與得像個孿生兄弟,有捨就有得,想得就需能捨。中國人的語詞「捨得」,就是把捨和得連在一起,有「捨」,「得」就跟著來;要「得」就必須先「捨」。

我曾為我的學生解決婚姻問題,她的先生是大學教授,妻以夫貴,她理所當然分享先生的盛名清譽。可是夫妻兩人卻鬧到離婚的地步,原因無他,這位教授先生每天待在學校實驗室,直深夜十點鐘還沒回家。有無先生,似乎沒甚差別。這位學生享有教授夫人的美名,卻也失去了家庭溫馨。

有位女生因為相戀多年的男友絕情離去,獨自在公園裡痛哭流涕。一位智者於心不忍上前相勸:「妳失去的只是一位不愛妳的人,他失去的卻是一位真心相愛的人,兩相比較,他比妳失去更多。」何況,失去一個負心的人,妳不就更有機會找尋真心愛妳的人?表面上妳是失去所愛,實際上妳是得到機會。

以前我喜歡買藝品,達到瘋狂的狀態,家裡到處推放琳瑯滿目的藝品。整個房子顯得十分擁擠不堪,簡直寸步難行。後來體悟到:這些身外之物,兩腳一伸,所有權也跟著失去。所以賣的賣、送的送,東西清光了,房子變大了。捨棄身外之物,卻得到寬廣自在的生活空間。

古書上說;楚人無罪,懷壁其罪。 為了和氏璧,秦楚兩國彼此殺戮爭奪,犧牲多少生命?秦始皇搶得和氏壁,結局還不是空手回去?前些日子在螢幕上看到:清朝康熙陵寢,所有寶物被洗劫一空。生前汲汲營營搜刮,死後還不是空無所有?

有人說:你雙手握緊,拳頭裡一無所有。雙手放開,整個世界都落在你手上。意思是:不捨不得;全捨全得,德雷沙修女一生為印度窮人服務,得了諾貝爾獎,全部獎金以及獎牌拍賣所得,全數捐給窮人,甚至主辦單位要為她的獲獎所準備的宴席,都取消,換成金錢,一併捐出。她徹底捨棄的世人所追求的享受、虛榮、富貴,可是她贏得全世界人的尊敬。

曾經看過「繩未斷、團團轉」這篇文章。裡面有段禪師的話:

一塊圖章,常讓我們坐想行思。
一個職稱,常讓我們輾轉反側。
一個輸贏,常讓我們殫精竭智。
一個得失,常讓我們痛心疾首。
一個殘缺,常讓我們蹙眉百度。

把禪師的話總結起來:生命若能割捨名、利、情,生活必然變得悠遊大自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人際相處亦復如是,他人有意、無意的傷害,如山似海,何止萬千!一個人要是心中永遠充滿那麼多的仇恨,哪裡還有心思享受幸福人生?
  • 自卑與自傲是一體的兩面,其中關鍵性的心理防衛機制則是反向作用。
  • 從前授課時,偶爾會跟學生開玩笑說:「有些女孩子,遠看一朵花,近看不禁叫道:『唉呀,我的媽!』」多少世間事必須靠近觀,方能看清真相。有個美容品廣告詞說:「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就是這個道理。
  • 當看見別人的「不是」,要向內心找出自己的「不足」,會不會是「以偏概全」這個非理性信念使你忿忿不平?
  • 人生的諸種抉擇與奮鬥,結局往往是始料所未及。其實,挫折不僅是無可避免,有時更是人生必然的現實。譬如人生的諸種競賽,得獎者只有前三名,其餘的人都得當無名英雄。
  • 正面的語言可以鼓舞人成就輝煌;負面的語言可以殺人不見血。原來天差地別的不同際遇,關鍵就在如何善用語言的暗示力量!
  • 佛菩薩如果因為你的虔誠膜拜,而讓你消災解厄,那不就是說:佛菩薩也喜歡甜言蜜語諂媚;財神爺因為你殺豬宰羊去供奉,燒上一大把的紙錢,就賜福你獲得一筆財富,那不是污衊財神爺也貪污受賄嗎?
  • 我們如果對別人的不幸與錯誤,將「人格歸因」的習慣改變成「情境歸因」,就可以大量減少對別人的指責,進而減少許多口業。
  • 人際相處發生矛盾或受人責難時,我們不要矛頭向外,費勁思考他人責難有理與否,也不用去論斷別人的是是非非,而是要向內省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正義、嚴守人生準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