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護國威尊嚴

作者:陸真
鄯善、于闐是西域的主要國家,他們結交了漢朝,別的西域國也都願意與漢朝和好。(Fotolia)
  人氣: 70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漢朝皇帝請了一個大學問家班彪整理漢代的歷史。班彪有兩個兒子,名叫班固、班超,一個女兒,名叫班昭,從小都跟父親學習文學和歷史。

投筆從戎

班彪死了以後,漢明帝叫班固做蘭台令史,繼續完成他父親所編寫的歷史書籍,就是《漢書》。班超(32年─102年)跟著他哥哥做抄寫工作。哥兒倆都很有學問,可是性情不一樣,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說,專心致志寫他的《漢書》。班超卻願意投筆從戎,勇護國威。他聽到匈奴不斷地侵擾邊疆,搶奪居民的財產和牲畜,就扔下筆,氣憤地說:「大丈夫應當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麼能老死在書房裡呢!」 就這樣,他決心拋棄他的案頭工作,去從軍了。

班超。(公有領域)

公元73年,大將軍竇固(1世紀─88年),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的手下,擔任代理司馬,立了戰功。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竇固為了抵抗匈奴,遵循漢武帝的辦法,派人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他賞識班超的才幹,派班超擔任使者,到西域去。班超帶著隨從三十六人,先到了鄯善(西域的一個國名,原名樓蘭,在今新疆的卡克里克。「鄯」讀「善」)。

鄯善原來是歸附匈奴的,因為匈奴逼他們納稅進貢,勒索財物,鄯善王很不滿意。但是這幾十年來,漢朝顧不到西域那邊,他只好勉強聽匈奴的命令。這次,鄯善王看到漢朝派了使者來,他就慇勤地招待著他們。

但是,過了幾天,班超發現鄯善王,對待他們忽然冷淡起來。他起了疑心,對隨從的人員說:「你們看得出來嗎?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一樣,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這裡。」話雖這樣說,畢竟只是一種猜想。剛巧鄯善王派僕人,送酒食來。班超裝著早就知道的樣子說:「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住在什麼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的使者打交道,本來是瞞著班超的。那個僕人被班超一問,以為班超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只好老實地回答說:「來了三天了,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個僕人軟禁起來,立刻召集三十六個隨從人員,對他們說:「大家跟我一起來到西域,目的是為了立功報國。現在匈奴使者才到幾天,鄯善王的態度就變了。這樣的事態,如果發展下去,他們會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我們的屍骨也不能回鄉了。你們看怎麼辦?」

大家都說:「現在情況危急,我們置生死於度外,願聽您的號令!」

班超說:「大丈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趁著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面放火,一面進攻。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馬,一定驚慌萬狀。只要殺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辦了。」

大家說:「好,就這樣奮力一拼吧!」

到了半夜裡,班超率領著三十六位壯士,去襲擊匈奴的帳篷。那天晚上,正趕著颳大風。班超吩咐十個壯士,拿著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後面;其餘壯士埋伏在帳篷兩側,班超順風放火。火燒起來,十個人同時擂鼓、吶喊,其餘壯士大喊大叫地殺進了帳篷。

匈奴人從夢裡驚醒,到處亂竄。班超帶頭衝進帳篷,其餘的壯士跟著班超殺進去,當即殺了匈奴使者及其三十多個士兵,並把他們的所有帳篷都燒光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營房時,天剛發白。班超將衣著略加整理,便請鄯善王過來。鄯善王得知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殺滅,心中又驚又敬,知道班超勇威勁銳,猶如神人,就對班超表示:願意服從漢朝的命令。

班超像,出自清朝丁善長《歷代畫像傳》。(公有領域)

鎮撫于闐

班超回朝後,漢明帝提拔班超做軍司馬,又派他到于闐(國名,「闐」讀「田」)去。明帝叫他多帶點人馬,班超說:「于闐國家大,路程又遠,就是多帶幾百人去,也不頂事。如果遇到什麼意外,人多反而多有不便。」結果,班超還是帶了原來的三十六位隨從,來到于闐。于闐王見班超帶的人少,接見的時候,並不怎麼熱情。班超勸他脫離匈奴,跟漢朝交好。他決定不下,找巫師向神請示。

那個巫師本來就反對于闐王跟漢朝友好,他便假裝乞神弄鬼,然後對于闐王說:「你為什麼要結交漢朝?漢朝使者騎的那匹黑唇黃馬,還不錯,快去找來祭神。」

于闐王派國相(官職名),向班超去討馬。班超說:「可以,就請巫師自己來拿吧。」

那個巫師得意洋洋地來到班超的駐地取馬。班超也不跟他多說,立刻拔刀把他斬了。接著,班超提了巫師的頭,去見于闐王。

于聞王早就聽說班超勇威如神,現在看到這個場面,嚇得腿都軟了,立即表示說:「願意跟漢朝修好。」

鄯善、于闐是西域的主要國家,他們結交了漢朝,別的西域國,像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爾一帶)等國,也都願意與漢朝和好。

公元前一世紀的于闐國位置圖。(公有領域)
公元前一世紀的于闐國位置圖。(公有領域)

(事據《後漢書•班超傳》《東漢演義》)

——轉自正見網

(點閱【經典歷史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中國許多老人們都說人幹了傷天害理的事要遭天打雷劈的。今天很多受無神論影響的人不相信做壞事會有報應,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許多善惡報應的事實,只是今天的人們多用偶然去解釋它。這裏講的就是一個在歷史上發生的雷擊罪人的故事。唯願世人親善良遠邪惡,前程似錦。
  •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義道德,答應別人的事情,就會信守諾言,所以有「一諾千金」的成語。而且古人常說﹕「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是說受到他人的恩惠,應該想著回報,不能忘恩負義。《太平廣記》中就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末年,鄭畋和西門思恭之間注重仁義的事跡。
  •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素有大志,那時殺人也要報官償命,能夠隨便殺人嗎?韓信心無所動,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 大禹泣囚
      
    五帝時期的大禹,為治水患,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膾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後世,功勞讓人難以記忘懷。他稱帝后也被稱為聖明的君主。
  • 這是一篇孝心感召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中。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百善孝為先」,王祥的至誠孝心也使他得到了後福,體現出「積善之人,必有餘慶」,「善有善報」的傳統理念。
  • 中國傳統文化中貫穿著「積德行善」,「助人為樂」的內涵。諸如「善有善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等等。下面就是一則「祖上積德,蔭於子孫」的故事。
  • 唐朝時,有牛生從河東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過華州時,在一個鄉村小店裡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讓店主人燒湯、烙餅,一會兒有一個人衣衫襤褸,也來投店。牛生憐憫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說:「我窮的弄不到錢,今天空著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連著吃了四、五碗,之後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著了,鼾聲象牛叫。到五更天時,那人搖醒牛生,連連催促說:「請相公到門外來一會兒,我有重要的事要說。」
  • 漢朝人李廣英勇善戰,一生經歷大小七十多戰,他的許多部下都因軍功封候,李廣至死仍然不過是個二千石的太守,後人感歎說「李廣難封」,使他成為歷史上懷才不遇的象徵。但是仔細想來,李廣不能被封侯也許是有道理的。
  • 魏文侯,名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尊儒重道,是儒家道德所標榜的榜樣之一,其用人之道可謂古代君主中以德治國的典範。他禮賢下士,師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的故事流傳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