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管仲以民為本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今安徽省境內)人。年少時,常與鮑叔牙往來,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為家貧,常常取用鮑叔牙的財物,鮑叔牙卻一直好好待他,不提這些事。後來鮑叔牙跟隨齊國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隨了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時,殺了公子糾,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於是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重用管仲,讓他執掌齊國之政。齊桓公之稱霸,九次會合天下諸侯,匡扶天下正道,這都是用了管仲之謀。

管仲說:「當初我貧窮時,曾與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分財利時,我常常多佔,鮑叔牙卻不以此認為我貪,因為他知道我家貧。我曾經為鮑叔牙謀事,結果卻使他更窘迫。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很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時有利,有時不利。我曾經幾次出仕,卻屢次被國君罷免。鮑叔牙不據此認為我無能,因為他知道:是我沒有碰到好時機。我曾幾次帶兵打仗,卻屢戰屢敗,鮑叔牙不因此以為我這個人膽小,因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我供養。公子糾與小白爭位失敗後,我被囚禁起來,忍受侮辱;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不知羞恥,因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為恥,而是有志於在將來想匡扶天下。所以,我說:「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先生!」

鮑叔牙推薦管仲後,他的職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孫中有許多人,都成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稱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稱道鮑叔牙:有知人之明!

管仲擔任齊國宰相、執掌齊國政事之後,因為看到齊國佔地狹小,又靠近海邊,便重視通商,積累財富,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並順從百姓的好惡意願。所以他說:「只有倉庫裡的糧食堆滿了,老百姓才會重視禮節,只有老百姓豐衣足食了,他們才會知榮辱。在上位的人,遵守禮度;親屬內部,才會團結。不講禮義廉恥,國家必然滅亡。上面發下的政令,好比是流水的源頭一樣,一定要使它順乎民心。」管仲的言論,通俗而易於推行。老百姓所需要的,就給他們;老百姓不需要的,就廢掉它。真是:以民為本,舉重若輕,事半功倍,百姓欽敬。

管仲執政時,善於把壞事變為好事,把失敗轉化為成功,並且注意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本來因為蔡姬之事發怒,要南下襲擊蔡國,管仲卻勸桓公討伐楚國,譴責楚國不向周室朝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想往北征討山戎,而管仲卻借此勸燕國修改召公時的國政。在柯地會盟時,齊桓公想背棄跟曹沫簽訂之約,管仲卻勸齊桓公守信,使天下諸侯歸心於齊。所以說:「知道了給與,就是取得:是為政的法寶!」

管仲還講過不少膾炙人口的話,如:「善人者,人亦善之。」 「行之無私,足以容眾。」「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以規矩為方圓,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以法教治民,則安。」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加樹人。」「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知矣!」 這些都是金玉良言,也是管仲做人、處世、治國的經驗之秘。

(事據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等)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鑿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間
  • 宋弘答道:「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聽了這話,光武帝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於是他對公主說:「此事不成。」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的古文家曾鞏(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在他的從政當官生涯中,有相當的政績可言。
  • 對歷史比較熟悉的人,大概都對南宋初年抗金忠臣楊邦乂英勇不屈的事跡耳熟能詳。然而楊邦乂不僅僅是一位英勇不屈的忠義之士,還是一位潔身自好,目不視非禮之色的正人君子。
  • 南朝時的宋武帝劉裕的兒子劉義季,被封為衡陽王。有一次,他大規模圍獵於郢(古地名,在今湖北荊沙),看見有一個老農,披著蓑衣,在田野間耕作,便命左右過去呵斥他,問他:「為什麼不避開貴人?」
  • 明代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名叫茅坤(西元1512-1601年),字順甫,號鹿門,是浙江人。他提倡學習唐宋古文,他評選的《唐宋八大家文抄》在當時和後世有很大影響。現在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也就是由此而流行於後世的。其實茅坤留給後世的不僅是他的文章,還有他高尚的道德品質。下面我就講一個青年時的茅坤堅守人倫,拒絕色誘的故事。
  • 明朝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文選郎中陳雲等人,被屬吏揭發,都被罷官入獄。吏部尚書深知黃孔昭廉潔,把他調到文選司,九年提升為郎中。按照慣例,文選郎中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負責人,大多閉門謝客。
  • 劉巴,字子初。少年時即以才名,聞諸遐邇。但為人孤傲,不願輕易屈身就人。荊州牧劉表,曾幾次召他為官,他都不肯答應。劉表本來與劉巴的父親劉祥關係惡劣,劉巴又屢次拒絕到他麾下任職,於是劉表便起了歹意。一次,他派人拘捕了劉巴,暗中又唆使劉祥原來的親信,多次向劉巴通風報信,說:「劉表想殺掉你,不如和我一起逃生。」劉巴聽後,心想:偷跑非君子之所為;不為所動。劉表才決定不殺他。
  • 劉佐護送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北上,渡江時大風驟起,當時劉佐十五歲,他哭著禱告上蒼說:「我願意替代我的母親和弟弟們去死。」風愈刮愈猛,劉佐準備投水自盡,以自身去替換母親和弟弟們的平安。撐船的人死死抓住他不放。
  • 楊牢從洛陽出發來到常山,奔行二千多里,在叛軍營壘中,伏地哭號,頭髮散亂,身形憔悴,看起來可憐兮兮,致使叛軍受到感動,把屍體還給了楊牢。楊牢身穿單薄的喪服,隆冬季節來往於太行山之中,皮膚凍得發皸開裂,兩眼憂傷得血流不止。路上的行人,都被楊牢感動得流下眼淚,回家後都會教訓自己的孩子,拿楊牢的行為勉勵後生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