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相同又稱為「雷同」?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514
【字號】    
   標籤: tags: ,

清朝書法家錢泳撰《履園叢話.藝能.營造》中載︰「造屋之工,當以揚州為第一,如作文之有變換,無雷同。」另常看電影的人,有時可以發現在片尾會打出一行字幕︰「本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那麼,為甚麼相同又稱為「雷同」呢?

雷,是指大氣放電時,激盪空氣所發出的巨響。據《說文解字》中載︰「雷,本作靁。」另《說文解字》︰「靁,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又如《荀子.儒效》上載︰「貴名起之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意思是說,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的升起,天下人就會像雷霆般轟轟烈烈的響應他。

據古籍記載,「雷同」一詞源自於《禮記.曲禮上》︰「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漢朝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長者沒有提及的,就不要插嘴去說。表情要端莊,聽講要恭敬。長者還沒有說完話,不要隨便打斷,也不要隨聲附和。漢朝鄭玄對「雷同」的注解認為,打雷時雷一發聲,萬物無不同時響應;人說話應該有主見,不要抄襲別人的言論為己說,就像萬物聽聞雷聲而應一樣。

此外,在《漢書.劉歆傳》上載︰「雷同相從,隨聲是非。」大意是說,隨聲附和,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因此,「雷同」的原意是指「隨聲附和」的意思,後來漸漸被用來泛指相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目前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學位,我們稱為「博士」,如哲學博士、醫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等。但是,為甚麼賣茶賣酒的人也被稱為「茶博士」、「酒博士」呢?
  • 在古籍史書的圖片或古裝戲劇節目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們,身上所穿的官服總繪繡著許多精緻的圖案,不同的官階,官服上的圖紋或數量也不同。那麼,為甚麼官服上要繪繡這些圖紋呢?
  • 我們知道是凡出版機構支付給作者的報酬,便稱為「稿費」或「稿酬」。當然,支付的種類除了文章外,還有攝影、繪畫等作品都是。其實,文人為人作詩文書畫而獲取酬勞,古代早就有了,但古代不叫稿費而叫作「潤筆」或「潤資」。如《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以物求文,謂之潤筆之資。」那麼,為甚麼古代要稱稿費為「潤筆」呢?
  • 我們經常看到上演古代帝王事蹟的電視劇,如唐太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等,而皇帝常常一開口就是「朕」…如何如何,也都知道「朕」說的就是皇帝自己。但是,皇帝為甚麼要自稱為「朕」呢?
  • 不管是睡覺、作夢或打瞌睡,俗話都可以說是「夢周公」或「去見周公」。但是為甚麼不是夢孔子、夢老子、夢…等等,就是非要夢周公呢?
  • 在報章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介紹各行各業百年老店時,人們喜歡用「鼻祖」來讚揚創始人。其實在古書典籍也有記載,如清朝王韜《瓮牖餘談.西國造紙法》:「人莫不以蔡倫為造紙之鼻祖矣!」及明朝陸時雍《詩鏡總論》:「五言在漢,遂為鼻祖。」但是,為甚麼要把創始人稱為「鼻祖」呢?
  • 在有些場合,當需要自我介紹時,往往有的人會以「筆耕」來介紹自己的職業,別人一聽,就知道此人是以寫文章為業的。在古書上也有記載,如《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及元朝薩都剌《寄王僉憲》詩:「有酒從人飲,無田藉筆耕。」那麼,為甚麼以筆墨謀生的人要稱為「筆耕」呢?
  • 如果我們有機會拜訪一些地方仕紳,常會發現他們家裡掛有「功在桑梓」的匾額,而這個匾額大都是鄉人感激他們為家鄉造福所送的。匾額上的桑梓指的就是家鄉或鄉里,而且古書上也有記載,如元朝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某不材,見棄于時,桑梓羞之。」及唐朝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但是,為甚麼家鄉又代稱為「桑梓」呢?
  • 在《後漢書.卷六十四.盧植傳》上載:「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另《南史.庾肩吾傳》記載:「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這兩個記載所出現的「楷模」一詞,都有典範、榜樣的意思。那麼,為甚麼榜樣又稱為「楷模」?
  • 通常人們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所景仰的人,會用泰斗來讚揚這些傑出人物。如文學泰斗、武術泰斗、學術泰斗、中醫泰斗、音樂泰斗……等等,那麼為甚麼要用「泰斗」來形容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