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瞬間】歷史舞台聚焦點─上海(3)

蔡大雅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3日訊】當時上海的租界,基本上分為兩大區塊,在今日的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以英美為主的公共租界,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法國租界,而閘北區和原南市區則屬於中國管理的華界。租界的存在,一方面是中國喪失主權的象徵;但另一方面,上海卻因為有了租界的存在,而未被清末以來的動盪與戰亂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繫,使上海在百年內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數一數二的國際性大都市,「十里洋場」的稱號,從此而來。

桃花源外的巨變

當上海處於和平繁榮的時候,整個神州卻陷於巨變之中。與西方列強的戰爭屢戰屢敗,刺激朝廷內的有識之士,在一八六二年發起「洋務運動」,設立西式學堂、架設鐵道及通訊線路、製造西式船隻武器等,全面學習西方技術,希望可以「以夷制夷」、救危圖存進而富國強兵。洋務運動的開展,最初也呈現出朝政中興的景象。

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剛開始也與中國一樣,實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當這個封閉的局面被西方各國以武力強行解除後,日本主政者也開始了改革開放的運動,號稱「明治維新」。中國和日本同樣在被侵略的情況下推行西化改革,時間與方法大同小異,也都派遣官費留學生到西方學習。

當時德國才因為改革成功而成為列強之一,是中國和日本最想倣傚的對象。相傳有次中國和日本的留學生先後抵達柏林,得到當時的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的召見。這位推動改革的大功臣、被稱為「鐵血宰相」的德國人只問這些遠來求學的東方人一個問題:「請問您們想來德國學習什麼?」

中國人說:「我們想學習貴國的船堅砲利。」日本人說:「我們想學習貴國的制度與知識。」據說俾斯麥後來告訴旁邊的人,認為以後如果中國和日本之間發生戰爭,一定會是日本勝利,而非中國。

俾斯麥的判斷,在中日各自推行改革的三十年後,得到了證實。

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再度戰敗,簽下不平等條約,繼續重複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命運。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則成功的使日本脫胎換骨,不僅脫離了被侵略的命運,還躋身於強國之列,繼西方各國之後,與列強一起瓜分中國廣大的市場與資源。

之前屢敗於西方各國,人們還可以以西方科學進步、技術優良等理由安慰自己。但這番敗給一向臣服於中國的島嶼小國,怎樣也無法再用任何理由搪塞了。改革的成敗被視為勝負的關鍵,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也代表了中國推展的洋務運動是失敗的。

接下來的維新運動,更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僅僅維持百日便即告終,主張維新的光緒帝被軟禁、改革派人士不是被捕殺,就是逃亡。人們將中國的落後和孱弱歸罪於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民眾對官方提出的措施,已經不抱任何希望,轉而支持推翻清朝的主張與行動,革命的火花慢慢地在神州各處燃起。

懷抱希望,從世界各地匯聚老上海

上海在和平中迅速發展著,繁榮與富庶反映在租界內的各項建設。在西方人最早進駐的外灘上,原本泥濘難行的路徑變成寬廣美麗的大道,這條馬路被稱為「Bund」(原意為聯盟,在東亞各國中亦指堤岸、港邊或江邊道路),這個名稱至今仍是西方各國對外灘的稱謂。原本荒涼的沼澤地上,如今矗立著各種建築風格的宏偉大廈。全長約一公里的外灘,宛如一扇大型櫥窗,集中陳列著所有西方建築藝術與制度的精華,直接展現了西方文明的成就;另一方面,上海又像一面照妖鏡,映射出深藏在人心底處的各種思想念頭。各式各樣的人,帶著各自的目的和希望,從世界各地來到了上海,這就是鄭欣通過宿命通看到的老上海的情況。

鄭欣不是上海人,而且上班的公司既不在外灘,他也不常到那裡去,但他卻對外灘有股異常熟悉的感覺。他發現,只要他信步走去,幾乎都會走到幾個固定的地方,黃浦公園是其中之一。

黃浦公園原名public part, 在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開闢,直到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八年),都只對外國人開放,中國人是不准進入的。租界當局在公園門口立著一塊告示牌,載明六條園規,因為其中有「腳踏車及犬不得入內」(第一條),以及「除西人傭僕外,華人不得入內」(第五條)的規定,曾被中國人解讀為西方人將華人與狗相提並論,而視為莫大的恥辱。雖然時過境遷,公園也經過多次改建,變更了原有的面貌,但每當人們想起這段歷史時,心底或多或少的還是會有個疙瘩。

遇見老婦人


插畫 ◎ 蕭素惠

對鄭欣而言,卻還有另外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彷彿隔了很久很久以後,又來到從前十分熟悉的地方,發現現在卻是人事已非的感慨。他一面走、一面努力地思索著,想從記憶的深處搜尋一點蛛絲馬跡,不自覺地走到一株古木旁。忽然,他的眼前閃過一幕,一名身穿旗袍、優雅端莊的年輕女子站在古木下,對著他微笑。

鄭欣的心怦然一動,定睛一看,古木下並沒有人。他下意識的左右看了看,發現有個人坐在不遠處,微笑地靜靜看著他,朦朧中見似那位年輕女性,他不假思索地就向著她走去。平時的鄭欣並非那種會主動跟陌生女子搭訕的人,今天如此異常的反應,他自己卻也不覺得奇怪。

等他漸漸走近,才看清楚坐在那裡的,原來是位穿戴整齊的老婦人。鄭欣的心裡並沒有失望的感覺,反而像是習慣動作似的,逕自在老人的旁邊坐了下來。(待續)◇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61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2010/02/25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163/7620.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拜別邵家莊後,徐霞客在邵卜的帶領下走出錯綜複雜的龍洞。在寺院和和尚聊起劭家莊的一切時,才聽說在怪石叢之後,竟是萬丈深淵……
  • 歷史的教訓告訴人們,對於預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聰明的人會重視預言的存在,而比聰明更高一層的有智慧之人,就會想到要向傳播預言的人詢問回家的路,因為他們也許不是從邵家莊來的,卻一定知道那條回家的路,而且還會慷慨大方的告訴所有想回家的人。
  • 現代人多以有機或無機,作為是否具有生命跡象的判斷,「城市」是抽象的集合概念,無論其定義在各地有多麼不同,人們都不會把它視為一個生命體。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生老病死。因緣際會下,北京,這個見證中國歷史更迭的古都,終於選擇不再沉默,娓娓道出其所見所聞。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生老病死。北京這個城市在康熙輝煌盛世下,見證了生命的高峰,卻也在清末戰事連連的摧殘下,步入老年。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就像人類一樣,有骨頭、肌肉和血管等。
    北京這個城市在周成王的統治下逐漸成形,經過春秋的戰亂與和漢代的休養生息……,一個未來中國的城市之星逐漸亭亭玉立。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見證著歷史的興衰。北京這個城市在契丹的統治下逐漸嶄露頭角,直到元朝正式找回昔日的風光,令人不禁感慨,竟在異族的統治才找回其本來的面目。
  •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它見證著歷史的興衰。北京在歷經清朝聖世的造園風潮後,滿是綠意,美不勝收。
    但隨著清末民初動盪不已,戰事頻傳,直到紅朝奪取政權,史上最大的浩劫正式到來……
  • 景山
    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人們卻絲毫沒有察覺真正的病因是由於赤龍的作祟...
  • 鄭欣的宿命通功能,常常讓他在無意中回到「過去」的上海,有時是一陣槍林彈雨、有時是一段靡靡之音。「過去」說來即來、說走就走,彷彿像看電視一樣,他有時都會忘記自己是什麼時代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