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大書院之應天書院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書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由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積聚大量圖書,伴著朗朗書聲與淡淡墨香,書院成為歷代大儒學者們的講經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嚮往之地。
  
中國古代書院大都建在鐘靈毓秀的山水間,應天書院遺址位於河南商丘南城湖畔,那裏垂柳依依,碧波蕩漾,落霞孤鶩,魚翔淺底,在這樣一處世外桃園般的清幽靜地,品茗讀書,真是可以聚日月之精華,吸山水之靈氣。
  
應天書院又稱「雎陽書院」,最早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書院獲得發展,宋真宗時,因追念宋太祖應天順時,建立帝業,於公元 1006年將其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先改為應天府,公元1009年,州人曹誠在其舊址建築院捨150間,藏書數千卷,並願以學舍入官,經由應天府知府上報朝廷,受到宋真宗讚賞,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
  
後來,詞人晏殊任應天府知府時,大力扶持應天書院,使得書院進一步發展,成為其時著名書院之一,同當時與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岳麓書院」 並稱四大書院。宋仁宗時,又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
  
應天書院自辦學以來,培養出很多人才,眾多學子也不遠千里來此求學。相傳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也曾在應天書院求學,因家境貧寒,范仲淹晝夜苦學,五年未嚐解衣就枕。入仕後因母病逝,在家居喪,經應天知府相邀,在書院任教,當時書院顯盛一時,後人還立有《範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應天書院原址雖然已被泥沙埋沒,但其嚴謹勤奮的治學之風和人文的傳統卻傳承下來,激勵著歷代學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七門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能利用波、蕩、塘、溝,形成一個自流灌溉網。
  • 鄭國渠雖是人工鑿成,卻遵循著自然規則,引涇水入洛河,歷時兩千年,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 京杭大運河也稱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 邗溝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綠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裡運河...........
  • 「坎兒」即井穴,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 芍陂——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豐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
  •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靈渠者」。靈渠整個工程由鏵咀、大小天平(分水壩)、南北渠、秦堤、洩水天平(洩水壩)、陡門(船闡)等部分組成。
  • 千年古建築南安陂有三大特點:選址適當、設計合理、結構完整,整體性強。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