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下)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二次造像高峰:唐朝

到了隋代,由於隋文帝大興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九十四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弘,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彷彿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到了唐朝,石窟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和發展。

◎龍門石窟雕塑

龍門石窟的雕塑大規模開鑿於北魏和唐代。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佛塔四十餘座,碑刻題記三千六百塊左右,全山造像十萬餘尊。其中奉先寺大盧捨那像龕氣勢宏偉,雕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年)完成,為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主像盧捨那大佛通高十七點一四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徽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奉先寺群像形象生動,各具情態,體現出了唐代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萬佛洞建於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680年)。因洞內南北壁上滿刻著小佛,共約一萬五千餘尊,故稱萬佛洞。正壁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在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後人有稱之為「說法印」。後壁雕刻有五十四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一菩薩或供養人,形象別緻。南北壁的壁基上刻有伎樂人,舞者衣帶飄揚、婀娜多姿;奏樂者手執樂器,形像生動。

洞外南壁觀世音菩薩,左手提淨瓶,右手舉麈尾,比例勻稱適度,體態動靜都刻畫得非常自然。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四米多,分上下兩層。上層的台基和月台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六十七點三一米,其中塔剎高約十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為三十點二七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簷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敦煌石窟雕塑

隋唐為莫高窟的全盛時期,特別在唐朝。佛教達到了鼎盛時期,石窟的開鑿也進入了鼎盛時期。莫高窟唐現存四百九十二個石窟中,唐朝時建造的就有二百四十七洞。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南北朝。唐代時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九十六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了天國的壯麗圖景。

◎樂山大佛

俗話說,去峨眉山一定要去樂山大佛看一看。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凌雲山上,為凌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七十一米,頭高十四點七米,耳長六點一二米,鼻長五點三三米,肩寬二十四米,手指長八點三米,腳背寬九米、長十一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這尊大佛像,雙手撫膝,神情肅穆,目視著莽莽大江。

它不僅體型巨大,而且雕刻技術高超,結構勻稱,比例適宜,線條流暢。頭部身上還巧妙地暗藏著排水系統,以避免水流衝擊,減弱風化。在佛窟左面巖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棧道,因其盤旋九曲,故名「九曲棧道」。從棧道可下到大佛的腳底處。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高宗開元初年(713年),歷時九十年方竣工。當時凌雲寺名僧海通見三江匯合處,每逢洪水季節便水患不斷,遂蒙生修建大佛的念頭,想借此以鎮水妖。於是他歷盡艱辛,四處化緣歷時二十年集資。海通沒等到大佛建成即過世。後經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繼續將其建成。現凌雲山頂的海師洞,傳為海通修習之所,洞內有海通塑像,高兩米,盤膝而坐,手捧裝有眼珠的托盤,面容剛毅,威不可犯。

第三次造像高峰:晚唐至兩宋時期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代表作的重慶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不同,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重慶大足縣境內,有唐宋以來石刻造像一百餘處,六萬餘尊,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寶頂山摩巖造像規模最大、最集中,最為壯觀。北山摩巖造像,位於縣城西北一公里,創於晚唐,歷經五代、兩宋,雕刻諸佛、菩薩等,造像近萬尊,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刻工精湛,人神合壁。

中國的石窟雖歷經千年歲月洗刷,甚至遭到了人為的破壞,但仍有一些石窟保留了原貌,成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博物館。今人亦可以從不同時期石窟的雕塑內容,尋找到先人們對佛法的虔誠,對佛的無比敬仰。或許這也是先人們留給今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吧。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根深蒂固的植入中國的古代文化之中,古人的思想、行為方式以及反映到各行各業,也無不體現著這一理念,誰都明白「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交織出世間一切的昌盛與順遂,這即是《易緯》所言:「父天母地以養人」的真意。
  • 只要人人體認到天人合一的妙諦、天人合一的美,不再麻木無知的放任自己與旁觀他人的恣意毀壞環境,而是用心認識、積極參與彌補,並立即改變自我、自私的觀念,我想這個將頹的人間,仍有恢復原貌的機會。
  • 梅花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其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人們所珍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許多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能流傳至今,要歸功於那些歷代的史官們。
  • 史書承載著歷史與未來,但寫作史書卻是一項艱辛、嚴肅的巨大工程。因此上古之人把史官稱為「天官」,認為史官記錄歷史,具有監督至高無上的皇帝謹言慎行的作用,讓皇帝約束自己,善待蒼生。
  • 傳統音樂與書法、繪畫、詩詞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化,琴、棋、書、畫,琴居首位。古琴音樂追求的是超塵脫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遠」的文化內涵,這種音樂最符合傳統文化的「中和」思想,成為古人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 中醫的內涵很深,光是脈象這一部份就很複雜................
  • 古人認為,天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把「天」視為至高無上的神和最高主宰,人必須按照「天道」行事。天壇,就是皇帝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
  • 古代中國「顏色」一詞的意義與今天的並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到了唐朝,「顏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