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裡的鄉村——牛形村落宏村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挺拔俊秀的黃山腳下,座落著一個個秀麗的山村,依山傍水,古樸典雅,宏村就是這一片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位於黃山西南麓,背依青山,面臨綠水,山水明秀,古樹環繞,一片徽派建築與遠處的朦朧山脈倒映水中,好一幅秀麗的畫卷,故被譽為「山水畫裡的鄉村」。
  
「中華一絕」的牛形古村落
  
宏村是一座有近千年曆史的古老村落,始建於宋代,又名弘村,取宏廣發達之意。原為汪姓聚居之地,據說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
  
宏村被稱作「牛形村落」,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湖邊的青牛。蒼翠的雷崗為牛首,牛角則是山上的參天古木,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一條 400餘米長的水渠盤繞在「牛腹」之中,被稱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半月形的池塘,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而由東而西錯落有緻的民居便是寵大的牛軀了。在環繞村莊的河溪之上架有四座木橋,即為「牛腳」。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這個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使民居與自然融為一體,具有「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生活居住環境,顯示出極高的智慧,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謂「中華一絕」。
  
民間故宮「承志堂」
  
宏村古民居群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粉牆青瓦、鱗次櫛比,馬頭牆層層跌落,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整個村落民居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其中一座建築可以說是皖南民居的精品,無論在佈局及雕刻上都令人歎為觀止,有「民間故宮」的美譽,就是宏村的「承志堂」。「承志堂」為清末大鹽商汪定貴所建,佔地二千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的樓房。
  
「承志堂」高大宏偉,外觀樸雅,建築工藝精細。整座樓房劃分為外院、內院、前廳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小客廳、迴廊、廚房、花園、觀魚廳等。有7處樓層、9個天井、60餘扇門窗、132 根木柱。
  
「承志堂」內有大量的木雕作品,在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層次繁複、人物眾多迥異,此外還有一些磚雕和石雕,皆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讓人讚歎不已,「承志堂」的規模和佈局堪稱徽派建築的精華。

恬淡的鄉村生活
  
歷經800年風雨滄桑的宏村依然位於群山之中,依然是藍天碧水,村口的南湖平滑如綢,垂柳依依,夏天生著密密的白荷,村內白牆青瓦的徽州民居掩映在丹楓綠樹之間,靜靜佇立,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顯得凝重而沉靜。
  
村內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舖成。街道旁是古樸的店舖,青籐石木探過民居庭院牆頭,還有宗族詞堂、書院、牌坊和宗譜。泉水在「牛腸」中流動,村民依然像百餘年前一樣,在水中洗肉、洗菜、洗衣……據村裡人說,村民汲取飲用水、洗菜、洗衣等,都有各自規定的時間,是不能混淆的。幾百年來,人們的生活宛如屋邊緩緩的流水,寧靜而安詳。
  
沿著「牛腸」在村凹凸斑駁的青石板路上漫步,聽淺溪吟唱,見粉牆黛瓦,感到這裡的每一片牆瓦、每一塊石板都浸染著歷史悠久、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那一份古老與寧靜,不由得心靈一片安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即「土生土長的人」,這個民族歷史悠久,自2000多年前就定居在湘西、鄂西一帶,那裏山崗纏繞,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土家吊腳樓就是其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
  • 西雙版納的森林中,依山傍水的壩子邊,坐落著一個個傣族村寨,高大的椰子樹、芒果樹、棕櫚樹,還有香蕉林、灌木叢,以及那些挺拔的竹林,一幢幢造型古樸別緻的傣家竹樓,若隱若現在綠海碧波中,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裡,好一幅優美的民族風情畫。
  • 中國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風俗和文化,他們的傳統民居也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如草原上的蒙古包、侗族的吊腳樓、傣族的竹樓等等。而黎族是海南島獨有的民族,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他們的傳統民居則是一種形似船狀的「船形屋」。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