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善的力量

當耗散結構理論遇到水結晶實驗(十二)

小巖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九、水結晶實驗——揭示出善的力量

其實,就像窗戶紙被捅破一點就都被捅破了一樣。而這層窗戶紙恰恰是一個分水嶺,一旦跨越過去,就會使我們走向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走向一個全新的宇宙—— 一個物質與精神一性的宇宙。而水結晶實驗就相當於為耗散結構理論捅破了這層窗戶紙,那麼那些我們在前面分析過的耗散結構理論所存在諸多問題就馬上可以迎刃而解。

答案就在於,能量是有善惡的,能量是有好壞之分的。「好的能量」,也就是「善的能量」是一切「生」的機制的根本動力和本質。萬物皆「生於善」而「毀於惡」,或者毀於「善的能量」的用盡。例如前面圖1和圖2所顯示的水結晶實驗,這兩種情況系統與外部的能量交換是相同的,按照耗散結構理論她們應該形成同樣的結晶結構,但是結果卻是接收到「好的能量」的蒸餾水形成了漂亮的六角形水結晶,而接收到「中性能量」的蒸餾水形成比較離散的結晶結構,沒能夠形成漂亮而穩定的六角形晶體結構。前面舉的那個貼上希特勒照片和天真小女孩照片的水結晶實驗也是如此,是在相同的物理條件下,即在耗散結構理論所假設的相同的外部能量交換條件下,實驗結果是接收到「好的能量」的水形成了燦爛六角形結構,而接收到「壞的能量」的水沒有形成晶體結構,而且形狀非常醜惡。

所有的水結晶實驗都在向我們顯示,「好的能量」是形成結構體的動力和源泉,而「壞的能量」是破壞和解體結構體的。因此,能量還不是形成結構的必要條件,「好的能量」才是。

有人可能會講,能量就是能量,你所說的「好壞」、「善惡」是信息,那是不同的信息的作用,而不是能量本身。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一方面,無論你把這個「好壞」、「善惡」當作信息也好,當作意念也好,當作精神也好,他真的發生作用了,他的存在導致水結晶可以形成或者不能夠形成。唯物論一直把精神打壓或貶低為第二性的東西。尤其黨文化在攻擊宗教信仰的時候,來不來就說什麼那是精神作用,給人們灌輸精神作用是虛無縹緲的,是憑空杜撰的,是胡編亂造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我們發現,水在「閱讀」或「聆聽」這些「善的信息」之後,甚至在接收到人們的心靈祝福之後,確實形成了美麗的結晶,那麼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的觀點,這個「善的信息」和心靈祝福就是能量。能夠起作用,能夠使水的結構發生改變,那就是有能量。如果我們在前面圖1和圖2所顯示的水結晶實驗中認為這兩種情況系統與外部的能量交換是相同的話,那麼這個相同的「能量」指的是熱量形式的能量,而實驗結果的不同,就說明在熱量形式的能量之外,形成六角形結晶的那份水一定還接收到了額外的能量,這額外的能量是不是就是從她「閱讀」信息中獲取的呢?這種能量只不過不是熱量的形式。其實能量不是只有熱量這一種形式。熱力學定律研究的就是功和熱的能量轉換,從而提出「有效能量」和「無效能量」的概念之分,那個無法再轉換成「功」的能量就是「無效能量」,而「熵」實質上就是度量這種「無效能量」的。

能夠改變事物的就是有能量在起作用。水接收到這種「善」的信息也好,意念也好,精神也好,接收到之後她的結構改變了,那麼就證明了:「善的信息」、「善的意念」、「善的精神」就是能量,就是「善的能量」,就是「正的能量」。而這個「善的能量」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生的力量」,他導致萬事萬物「生」的過程。而「惡的信息」、「惡的意念」、「惡的精神」也是能量,但它是「惡的能量」、「負的能量」、「破壞的能量」,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滅的力量」,它導致結構體的解體,它導致事物走向「滅」的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在能量的概念上加上「好壞」、「善惡」的維度,並不違背物理學的方法論。我們知道,牛頓的物理學是在原有的事物的「數量」上加上了「方向」的維度,「數量」就變成了「矢量」,具有了「空間」的意義。熱力學則在物理量上加上了「時間」的維度,加上了「時間之矢」,具有了「過程」的意義。而水結晶實驗的發現是讓我們在所有的物質量上加上了「善惡」維度,也就具有了「道德」的意義,具有了「精神」意義。其實,每一次維度的增加,都是人類認知的昇華,都是讓我們更接近宇宙的真理與真相。

物質、精神、能量、信息都是一性的。這種對事物度量的維度的增加其實是使我們更加走向「一致性」的認識。愛因斯坦的能量質量方程E=mC2,就是認識到了物質與能量是一性的。而水結晶實驗的發現讓我們從新回到「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認識。而一個人也只有當你把物質和精神看成是一性的時候,你才能看到能量也有「善惡」。一個人也只有當你跳出物質的侷限與制約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看到「善的力量」,真正看到「精神的力量」,真正看到「生」的機制與本質。(待續)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很多人把課本當成了衡量知識與真理的標準,當成了衡量客觀發現的真偽的標準,當成了衡量科學發現的標準。
  • (shown)對於這些永恆的問題,現在科學有現在科學的解釋,古老文明有古老文明悠遠的傳說,而在每個人心底裡、在心靈的深處也許都有著自己的答案與信念。
  • (shown)牛頓實際上並沒有回答關於宇宙之「生」的問題,牛頓本人也不奢求或冒然解釋這種他認為是屬於「上帝的意志」的問題。他只是試圖用數學模型來描述這個現有的宇宙的秩序,而不是把它當作我們在物理學課本中所學到的「萬物之理」。
  • (shown)第二定律沒有揭示關於「生」的機制與「生」的過程,更沒有揭示「成住壞滅空」的全過程。而且它所揭示的「滅」的機制也是針對一個線性封閉的物質系統而言的。
  • (shown)耗散結構理論可概括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 (shown)如果再往前走一步,耗散結構理論就必須徹底突破實證科學的框框和假設,因為當你開始觸摸到生命體和生命現象的時候,你就必須徹底改變那種「唯物」的思維,因為生命的根本屬性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或者說是物質與精神的一致性。
  • (shown)一旦我們突破物質表層空間的認識侷限,一旦能夠觸摸到精神存在的能量屬性,那麼我們的認知就會全部突破,達到一種全新的認知。這就是我們要在「水結晶實驗」的分析中要給大家所揭示的。
  • (shown)「水結晶實驗」的意義就在於它通過一個簡明的實驗,直觀而通俗的向人們展示了物質與精神的真實關係,揭示了一切物質都可能存在著精神這樣一種事實,揭示了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而不是分離的這樣一個事實。
  • (shown)萬物皆有靈性,萬物皆有精神,萬物皆有意志,萬物皆是生命。這是水結晶實驗告訴我們的。
  • (shown)水結晶實驗或許能夠幫助中國人找回我們失去的神傳文化的根,找回我們失去的與浩瀚宇宙相關聯的血脈,找回我們作為人的真正意義與使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