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和精神治療間構築橋樑

人氣 5
標籤: ,

【大紀元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妲、梁耀編譯報導)凱利‧拉布‧梅奧(Kelley Raab Mayo)是皇家渥太華心理健康中心被委任的牧師,也是渥太華大學精神病治療的副教授。

據渥太華公民報報導,作為將大腦、心靈和精神作為不可分割的方面應用於精神病治療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她自身的經歷也為她獲得的研究結果提供了實例。

作為精神學專家,拉布梅奧博士認為:腦、心、神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像全方位觀察一座理石雕塑一樣,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視圖,但它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凱利‧拉布‧梅奧4歲時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上帝愛我們,又為什麼要讓我們受苦?

作為一個崇尚信仰的好女孩,她喜歡和家人一起參加教會活動,她喜歡詠唱聖歌,並十分享受那種雍容神聖的感覺。可一次野外燒烤,意外造成了她臉部的嚴重燒傷。

她幾乎因這場意外死亡。三度燒傷對她的臉部,頸部和胸部造成重創,她不得不在全麻的狀態下在醫院艱難的度過了2個月。植皮手術後,她被送回家休養。儘管如此,4年後,仍有一些整容手術在等待她。

梅奧女士說:「我問上帝,為什麼這些不幸發生在我身上呢?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不好的事而受到懲罰?她繼續說道:「我感到去教堂能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之後的幾年裡,她由費城搬至紐約,在這期間,她變得焦慮,抑鬱,並伴有強迫症。在高中的時候,她每天虔誠的誦讀聖經和祈禱。

在大學時代,除了去教堂向神父懺悔,她沒有將受傷的原因告訴任何人。梅奧女士說:「我父母那一代人遇到任何事情都嚐試著自己解決,受他們影響,我也想自己處理當時的狀況。所以當時我沒有去做任何理療。」

梅奧後來在渥太華皇家精神衛生中心做牧師,並成為精神病學和渥太華大學的助理教授。她與人合作撰寫的學術文章,顯示精神療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

2006年,在她的幫助下,國際上成立了首個「精神健康國際協會」。

渥太華大學藥理系主任,精神病學的精神健康中心的前院長傑克斯‧布賴德溫(Jacques Bradwejn)最近宣佈將投入10億加元專款用於心腦研究。在他的支持贊助下,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精神健康中心將成為在此研究領域的先鋒。梅奧女士當之無愧將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我從小就不是一個一般的小孩,因為我比其他孩子更相信上帝的存在。但生活不容易。」梅奧接受渥太華公民報採訪時說。在書中,她談及,年輕時,她有很多不健康的信仰,例如身體創傷是上帝的一種懲罰。然而,與此同時,她又感覺到信念和禱告又使她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期望。

梅奧生長在一個家長制的家庭,母親每週去教堂禮拜,而父親則是一位科學家,醫生,還是醫學教授。

他很希望女兒能夠步其後塵,所以,在梅奧17歲那年,她被送去紐約州的科爾蓋特大學攻讀醫科專業。醫科大學的競爭十分激烈,梅奧因此得了厭食症,體重一度下降到88磅。同學們說她像那些生活在集中營的人。

回想起這些,梅奧認為她當時失去了自己。梅奧說:「我父親總希望我能成為一名醫生。我也嚐試著這樣做,但後來發現,那不合適。」

後來我選擇進入芝加哥神學院深造,那個決定對於父親來說是絕大的叛逆。

但她能夠讓她在飲食上恢復原狀,她最終能夠放鬆,並探索對她最有意義的主題。 「我要找尋生存的意義 …… 要搞清楚我生命中的第一個 20 年發生了什麼。 我並不打算成為牧師 …… 我只是在尋找答案。」

她 1984 年畢業,獲得神學碩士。接下來的一年,她從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另一個宗教研究的碩士學位。

她對以上問題答案的尋覓可能源自於她自己的煩惱,但她的答案已發展成為比日常生活的範圍更廣、更深入的東西。

在她的寫作、 研究和實踐中,拉布‧梅奧潛入精神病人的神秘、深不可測的思維中,幫助那些患者。 她在書中問道:「如何找到做為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如何將一個人的生命作為一個整體,度過餘生,而不是被帶上『精神分裂症』或『兩極化』的標籤?」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遵從醫學的模型,因此,宗教與精神經常被忽略。 醫生在正常推理中總是帶著(醫治的)答案,病人作為「生病」者,往往對自己的康復無能為力。

通過探索創造力和想像力,拉布‧梅奧用神性將這一隔閡連接起來。

「這本書的核心是探索人內心的創造力和精神資源,以幫助他們治癒疾病,但通常這些資源需要(從病人嘴裡)哄出。」

在她的學術研究中,她偶然發現早期心理學界的兩個巨人:安東‧博森(Anton Boisen 和馬里恩‧米爾納(Marion Milner)。

博森是 20 世紀 20 年代的一個牧師和精神科醫院的首位牧師。他也一度深受若干種精神類疾病之苦,其中之一的經歷激勵他去努力降低宗教與心理學之間的障礙。1936 年,他發表內的了對付這個問題的首個探索性的第一本書《內心世界的探索》。

米爾納對拉布‧梅奧的印象更深。這個英國的心理學家是率先開發反省日記、繪畫和塗鴉作為治療手段之一的成員之一。 她自己還數十年保留自己的日記。

因為期待幸福而做某件事,結果總是適得其反,針對這一研究,米爾納寫了許多東西。她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這樣做使「喜悅之流從源頭就乾涸了」。

米爾納相信這樣的情感的立場「無所求與未雨綢繆」是找到真正的幸福的必由之路。

當米爾納對工作感到壓力時,她會對自己重複:「我什麼都不是。我什麼都不懂。 我無所求。」而不是更加緊張這項任務,她的口號是「抹去所有自我存在的感受。」 不只她的焦慮會離開她,她還會很快找到有創意的想法,不管出現的是什麼樣的問題。

「東方宗教教理表達一個類似的觀點」拉布‧馬約曾寫道:「『空』往往出人意料的導致『滿』的感受。」

她引述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容格(Carl Jung)1933 年所寫的:「我的所有病人中年長於35歲的,歸根結底,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在那些找到信仰人生觀的人身上都沒有。 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每個人生病的原因是,這些病人丟棄了各個時代信仰給於其追隨者的一些東西。如果不重拾其信仰觀,沒有人能被真的治癒。」

1986 年,她最後選擇了她的博士論文課題,研究夢的力量。因此,她來到渥太華。

在研究女性主義和宗教心理時,她第一次聽到的渥太華大學的納奧米‧高登伯格(Naomi Goldenberg)的名字。高登伯格,畢業於耶魯大學,是宗教研究教授。

在一九九一年,拉布‧梅奧拿到宗教學博士學位。

一度,梅奧的信仰減退到無神論的邊緣。 「離開神學院後,我停下來去做禮拜 ……。」

「我父親得了絕症 (一九八九年得了結腸癌),直到這時,我才開始再次想到死亡和精神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它傳遞給我的信號是,我不是個無神論者,我不是一個不可知論者。」她的父親死於 1993 年,至此他與父親的隔閡煙消雲散。

幾年中,她在各種美國的大學任教。2004 年,她隨移居加拿大,並開始在聖保羅大學訓練牧師。隨後一年,她在北美的一個教派——基督教聯合教堂任職。

今年50歲的她日常生活包括:祈禱、讀信仰方面的書,演奏小號保持對音樂和創意的接觸。

她說: 「精神信仰支撐著我,它帶給我的生活意義是學術無法帶給我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堅持法輪功信仰 兩婦女遭嚴重迫害
聯合國內研討審江案及中共藥物迫害法輪功
蒙城華人聚會 聲援七千萬三退大潮
原建設部處長因信仰真善忍遭迫害經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