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資優生 始於培養好習慣

專訪前世界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吳武典
千峰
font print 人氣: 312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常認為資優生、有創意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但是研究顯示,很多資優孩子在成長背景中,家庭教育和品格教育的養成是讓其優秀特質發光發亮的主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的利器。

好習慣應從小培養,但如何判斷什麼樣的習慣是好的?前世界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指出,評判好習慣的標準,就是看對自己是否產生提升作用,以及對別人、對社會、對大自然有沒有好處。

在做人方面,應從小培養勤勞的習慣,避免奢侈、依賴。在家可以從灑掃應對進退做起,也就是分擔家事,學習負責和勤勞的態度;同時也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包括有禮貌等。孔子於《論語.憲問》篇說:“愛之,能毋勞乎?忠焉,能毋誨乎?”如果真心去疼惜一個人,能不讓他多勞動嗎?若忠於一個人,能不規勸他的過失嗎?而現今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缺少了這“勞”與“誨”。

“美國的小羅斯福總統,每天睡前無論再忙,都一定要自己洗襪子。服侍他的僕人說:‘總統先生啊,您日理萬機,這個就讓我們來代勞吧!’小羅斯福總統的回答是:‘從小我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因為媽媽說臭襪子一定要自己洗,所以一天不洗都覺得不舒服。而且我一洗襪子,就會想起媽媽,也感念媽媽的辛勞。’從這裏可以看到父母親對孩子好,真正要教給他能受用一輩子的除了謀生的技能外,就是好習慣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會感念你一輩子,因為好習慣是一輩子的資產呀!”吳教授若有所思的說。


從小訓練孩子適度地勞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讓孩子的心靈更為堅強。(AFP)


家庭、環境與品格教育

那麼要如何真正實踐培養好習慣,進而培養好品格呢?吳武典提到要以人為鏡,注重環境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品格的搖籃,要教導孩子勤勞、有禮貌以及尊重別人,也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節儉、愛乾淨的好習慣,大人便要起到示範作用,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守法等。而習慣養成的關鍵就是反省和堅持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有大作為!

網路上有一則小故事:愛德華剛讀中學的那一年,他們全家在新罕布夏湖中島上的別墅裏度假。有一天,愛德華和父親扛起釣竿去釣魚。在那兒的鱸魚只有鱸魚節才允許垂釣。那天愛德華花了很多氣力本想放棄之餘,突然間一條超大鱸魚被釣了起來。但父親看看手錶,距離鱸魚節還有兩小時,“放回去,孩子!”父親不可違抗的命令著。愛德華滿心不願意,心想可能再也釣不到這麼大的鱸魚了,可是父親不理會他的吵鬧依舊堅持著。

二十年後,愛德華成為紐約著名的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他拒絕取巧而備受同業讚譽,即使別人要向他透露股市內線時他也婉言謝絕。“放回去,孩子!”就從二十年前的那一刻起,即使沒人看見也要堅持對的事情,他走出了光明磊落的第一步。

吳武典表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像是我們常說的芬蘭經驗,他們具有自動自發的閱讀環境和習慣。不過好習慣和壞習慣只有一線之隔,因此要不斷提升心靈的層次,不能囿於既定的習慣,盡力取得中庸之道,自信而不狂妄、謙卑而不自卑、知足而不故步自封。貫徹好習慣的訣竅就在於實踐體驗,從體驗中去學習,接受實務的磨煉。比如大學生強調的服務學習,就是從做中學,同時反覆練習與應用,最後就會像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一樣自然了。”

習慣的養成模式

吳武典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位元車掌小姐,對乘客服務很用心、很客氣,對年紀大的人服務特別周到。一回很細心地把一位老人扶上車坐好之後,老人很高興又感動地對她說:“我一直在尋找一位好車掌小姐,今天終於找到了。”於是拿出了一萬元的大紅包給她,並說:“你一定要收,這是我的願望。”她只好收下了。

從此以後,這位車掌小姐就更貼心的服務老人,期待著下一個紅包的出現,不過這個紅包卻沒有再出現了。過一段時間之後,照理講她應該覺得灰心了,哪知她還是繼續對乘客很客氣、很熱心。為什麼呢?因為車掌小姐發現,當她對別人好,別人也都會以感謝回報,所以她心中十分滿足。久而久之,就忘了紅包的事情了。”

吳武典表示,根據行為塑造理論,當增強物的增強不再出現的時候,行為就會減弱。不過故事中的車掌小姐卻因為自我得到滿足,而忘卻了獲利本身。“這被稱為是動機的功能獨立性作用,本來它是一個工具行為,也就是為了獲利而產生的行為,但後來行為本身就可以得到滿足。”也就是說,習慣的養成,最初可能不是自發的,而是有目的的,因為獲得回饋或增強,而變得有所為而為。但最後若能昇華,便可以達到自動自發、無所為而為的境界,而成為一種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壞的行為也是如此,諸如說謊、偷竊和逃避壓力的行為,都有可能藉由這樣的模式形成習慣。因此大人給小孩的教育中,便要針對良好的行為給予鼓勵、獎勵,透過回饋強化其動機,最後內化成為一種品格——良好的人格特質。

習慣、心態昇華與修煉之道

吳武典認為,行為在體驗過程中會慢慢昇華,比如同理心是一件好事,那麼從一開始的技巧練習開始,慢慢的常常運用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最終形成為特質,如影隨形,不假思索就能表現出來。而在心態動機方面,從一開始自己單純覺得好,而後可能透過別人的稱讚或利益的獲得而增強。不過最後慢慢的轉成自我回饋系統,能夠自得其樂、樂在其中,逐漸達到無所為而為的境界,獲得發自內心的快樂。

對孩子的教育而言,吳武典表示人格培養是重要的一環,而品格的修為來自于習慣的養成。不僅要培養好習慣,也要不斷的根除惡習。效法古人自我反省的工夫,知錯、認錯、改錯,就像修道一樣,反觀自我,不斷自我提升。

而在訪問的最後,吳教授也開心的分享了自己所喜歡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來自《禮記》中所說的:“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是一種中庸之道的美妙境界。他也期許著下一代,能透過習慣的養成與品格的修煉,體會到“人生的目的在付出”,進而達到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淑世理想。◇

─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164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遺傳學家稱,神童可以出自任何家庭,而知識份子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家庭出神童的概率更大。教育專家們認為,只有當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及學校老師等教育者能儘早地發現孩子身上的特長,並能施以有針對性的特別教育,充分培養和發揮孩子的先天優勢,鼓勵引導他們積極進取,孩子的天賦才不會被埋沒。
  • 這麼說可能有些突然,不過,「父母的笑臉能讓孩子成績進步」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孩子們一直都在仔細觀察父母的表情。
  • 好好規劃假期,可以讓孩子學到不少東西,寒假可以過得很充實;任憑孩子打電動、看電視、看漫畫,寒假一眨眼就過去了。那麼,該如何幫孩子計畫寒假生活呢?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布2010年度1至3月優質兒童暨青少年節目,本季共有11家電視台50個節目獲得推薦,在寒假期間也提供給兒童及青少年有更多的收視選擇;
  • 在NurtureShock,蘭斯福德和道奇教授進行了一些國際範圍的跨民族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如果在某個文化裡,人們普遍認為孩子犯錯後被打屁股是正常的,那麼,偶爾打孩子幾次,並不會傷害孩子。
  • 開學第二天,您家的孩子收心了嗎?在史上最長的寒假過後,爸媽如何幫孩子們收心也是一大學問,重要的是,收心不是只有在開學之前,開學後也要從各個層面去檢視孩子的情況,適時的做一些調整,在此提供五個方向供爸媽們參考。
  • 剛剛結束長長的年假,除了孩子之外,父母親的收心操也十分重要。一下子面臨孩子開學和自己的開工,不免也會有些許不適應。而且父母親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在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爸媽們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況。以下介紹幾個親子穩定收心的好辦法。
  • 信任、耐心、責任感、自信心和投入,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的5種重要的幼兒品德。
  • 許多父母認為,讚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取得成就。然而,美國一本育兒著作認定誇獎孩子要注意方式,過多讚揚不利孩子成長。
  • 到底做全職媽媽還是兼職媽媽?這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有了新的結論。最新的一項澳大利亞研究顯示,有兼職工作的媽媽養育的孩子最健康。

    這項研究訪問4500名母親及其學齡前-5歲的子女。研究中不僅記了錄兒童身高、體重等資料,同時分析他們吃零食及看電視等習慣,並於兩年後再次進行調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