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芣苢〉

撰文/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7178
【字號】    
   標籤: tags:

《詩經.國風.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釋:1.采采:茂盛,眾多貌。這個詞意在《詩經》中經常出現,如〈卷耳〉:「采采卷耳」;〈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等。

2.芣苢(音浮以):亦作「芣苡」。車前子。車前,多年生草本。葉子長卵形,夏天開花,淡綠色,果實紡錘形。葉子和種子可以入藥,有利尿、鎮咳、止瀉等作用。朱熹《詩經集注》:「或曰其子治產難(有人說車前子可治難產)。」因常見生長於道路旁,故名「車前」。車前有很多別名,又稱當道、馬舄(音細)等。

3.薄言:薄(音泊),語氣助詞。言,我。孔穎達《毛詩正義》曰:「毛傳言『薄,辭』,故申之言『我薄』也。『我』訓經『言』也,『薄』還存其字,是為『辭』也。」又如《詩經》第二篇〈葛覃〉:「言告(我告訴)師氏」其中的「言」也含有「我」的意思。

《詩經》中有很多篇的都用到「薄言」兩個字,「薄」大部分都是當語助詞。「薄言」意思是「我想做什麼或我想如何如何」,這是先秦以來古人的口頭語,一直到宋代還有人用。如,宋.陳普〈文公書廚.含英咀華〉:「薄言採擷之,入品如含咀。」宋.陸遊〈急雨〉:「呼兒持故襦,買酒具一醉。薄言煮園蔬,雉兔未可議。」

4.采之、有之:采,採擷、取。有,得到後存放或貯藏起來。

5.掇之、捋之:掇,《說文》:「掇,拾取也。」讀音「多」但須讀短促音,它的古音為入聲字。捋,用五指抓住東西採摘下來。讀音「囉luō」,短促音。

6.袺之、襭之:袺(音結),用衣襟兜著(芣苢)。襭(音諧),把衣襟下擺插在腰帶上兜東西。

賞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漫山遍野的芣苢,我們想去采一些回家。采了這麼多的芣苢,我們想將它們放在家裏。

孔穎達疏曰:「首章言采之、有之。采者,始往之辭;有者,已藏之稱,總其終始也。」本詩的第一樂章首先講了「薄言采之」,也就是她們要去做「采芣苢」這麼一件事情,這是「始往之辭」。采到了以後,「薄言有之」,把它存放或貯藏在家裏,這是采的目的。先把事情的起因和目的交代清楚,「總其終始也」。

因為古老的傳說,芣苢這種藥材,婦人吃了後對懷孕及生孩子有利,又可治難產。所以她們就想采一些芣苢放在家裏以備日後之用。而且芣苢又象徵著生兒子,也是圖個吉利吧。在中國古代的社會中,人們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看得非常重,所以這種行為很正常。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漫山遍野的芣苢,我們把它拾起來。漫山遍野的芣苢,我們把它摘下來。

孔穎達疏曰:「二章言采時之狀,或掇拾之,或捋取之。」第二樂章描寫的是采芣苢時的動作。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了很多芣苢,我們用衣襟兜起來;采了很多的芣苢,我們用衣襟(或橫襴)兜住紮在腰帶上。

孔穎達疏曰:「言所成之處,或袺之,或襭之。」第三樂章描寫的是當芣苢采得很多時,用衣服的下擺兜住並紮在腰帶上。

《毛詩.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天下和(和睦),政教平(太平)也。」

大意:〈芣苢〉這首詩展現了后妃勞作時的優美身姿。天下百姓和睦相處,國家政治清平,道德教化深入人心。因此結婚後的婦女都以生子為樂(言外之意是老百姓都能夠得以休養生息)。

這首詩通過對一群女子采芣苢的描寫,展現了中國古代太平盛世時期女子的平和之美。因為《詩經》中的一些詩是朝廷中的官員從民間采風得來的,所以這首詩也有可能是周朝開國初期,周成王或周康王太平盛世時期婦女勞作時唱的一首歌的歌詞。

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瞭解了古代正常的社會中,人們生活的一個場景。筆者發現古人的生活很單純,也很容易滿足,古人云:「知足常樂」。因為天下太平,已婚的婦女就兩兩相約而去采芣苢,以備將來需要,並高高興興的唱著歌。朱熹《詩經集注》云:「化行俗(道德教化已經深入人心),(人們)美(讚美)家室和平。婦人無事相與,采此芣苢而賦其事以相樂也。」

或許現代的人看了這首詩會有這樣的疑問:就這麼簡單的采芣苢的事情,幾個動作,還寫了一首詩,還覺得很快樂。古人都是怎麼啦?這種生活多沒樂趣啊?

是的,現在的人(真正的修煉人除外),讓他/她突然回到古代的那種太平盛世的朝代,他絕對待不下去,無法生活在那種環境中。因為現代人跟古代人的思想境界相差太遠了,對好壞的認識都是截然不同的。

古代的太平盛世時期,雖然物資也非常豐富,但是古代的人以儉樸為美;而現代有些人只要有那個經濟條件的,雖然家裏擺滿了各種衣服鞋子等等,還在不斷的購買,以趕潮流。古人認為,人類的生存環境是上天賜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來祭祀天地神明。《詩經》中有很多這一類的詩篇,我們將來會賞讀到。現在很多人穿好衣服,追求名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在眾人面前的顯示心、虛榮心;品嘗各種食物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貪吃的執著心。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皇帝,在國家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會反省自己治國的過失,並下「罪己詔」檢討。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者都不會這樣做。現在人認為天災人禍都是偶然發生的。

古代最精美的藝術就是表現對神佛的敬仰和讚頌,古代的工匠甚至用自己的一生來表達對神佛的敬仰,而只是維持很簡單的物質生活。敦煌石窟中那些令人讚歎的精美的神佛造像及壁畫,就是這樣來的。那絕對不是古代工匠的憑空想像,而是他們有那顆對神佛敬仰的金子般的心,所以神佛讓他們看到了天上世界的展現。現在的人,如果有一門手藝,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賺更多的錢來使自己生活上的物資更豐富。有誰願意用自己的一生來表達對神佛的敬仰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曾說了遠古太平盛世時期社會的一種現象:「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現代有一些研究《道德經》的學者也不理解,說這怎麼可能呢?其實是這麼回事:當人的道德越來越回歸純真時,人的各種各樣的執著心會越來越少,就包括那個好奇心。當兩個國家的國民都沒有好奇心的時候,大家都能安於天命,就不會對另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感興趣;換一句話說,你那個國家有金山和銀山,我這個國家從國王到普通民眾都不感興趣,更沒有想知道的欲望。那麼這樣的兩個國家就絕對不會打仗,兩個國家的民眾都能按部就班的過著太平的生活。如果人人都能夠講道德,都能夠管好自己,那麼那樣的國家裏就不需要有警察,那個世界也不需要有國際警察或所謂的維和部隊。

總而言之,現在的人無法在古代的那種太平盛世中生活,是因為現在的人七情六欲太多了,把滿足自己的七情六欲當成了做人的樂趣。而古代的人恰恰相反,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講返本歸真;按照這種理念去做人的時候,人的欲望會越來越淡,人們以清心寡欲為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不是以得到個人利益或相互利用為前提,莊子曾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大意:君子之間的交情平淡得像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甘甜得像美酒。君子都淡薄名利因此心地親近,小人都追求名利因此利斷義絕。]

通過筆者這樣的講解,我想各位讀者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古人會把這麼簡單、單純的一件事情(采芣苢)當成了生活上的樂趣。

辭彙運用:今天我們一起瞭解古人怎樣運用「芣苢」這個詞。

孔穎達疏曰:「《山海經》及《周書.王會》皆云:『芣苢(苡),木也,實似李,食之宜子,出於西戎。』衛氏傳及許慎並同此。王肅亦同,王基已有駁難也。」

筆者查閱現存的《山海經》及《尚書.周書》並無這句話,說明現今的這兩本書有一些篇名及內容已經遺失了。筆者想說的是,從孔穎達及朱熹的注疏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古老的傳說中,「芣苢(車前子)」這種藥材,婦人吃了後對懷孕及生孩子有利,可治難產。但是孔穎達及朱熹並沒有肯定或否定這種說法,他們只是在引述這個古老的傳說而已。

因為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所以古人也用「芣苢(芣苡)」來慶賀生(兒)子。比如:唐.白居易〈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芣苡春來盈女手,梧桐老去長孫枝。慶傳媒氏燕先賀,喜報談家烏預知。明日貧翁具雞黍,應須酬賽引雛詩。」

白居易的這首詩很有意思,「芣苡春來盈女手」中的「芣苡」是比喻這個剛出生「小男孩」,他被外婆(談氏)喜盈盈的抱在手中。「梧桐老去長孫枝」中的「孫枝」在古漢語中,它既可形容「新枝」又可比喻「孫兒」或「外孫」。在古詩文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結語:通過學習〈芣苢〉這首詩,我們瞭解了遠古太平盛世時期人們生活的一個場景、精神狀態及古人與現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有一個問題我認為很值得我們現在的人思考:人是為了七情六欲而活著?還是為了返本歸真呢?

或許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按什麼樣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在社會上的為人處事,都決定了一個人將來所要得到或承受的一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通過學習《詩經》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醫的知識。因為過去讀書人不是每個都能在朝為官,即使不能為朝廷出力的,在鄉中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服務於民眾,行善積德。
  • 本詩用「比」來起「興」,「采采卷耳」象徵著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葉象徵賢人或賢臣……
  • 這神奇的詩篇,可說是一首預言詩。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某種現象時,該如何應對…
  • 〈樛木〉詩中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不能有嫉妒心。那麼君子或淑女應該怎麼做才能去掉嫉妒心呢?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單用「螽斯」或「螽斯羽」來比喻寬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婦德很好時,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蔭一家人,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樣,剛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講太平盛世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反的一面是講暴政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
  • 假設您送給我一顆「木瓜(山上采的野果)」我卻要送給您一塊「瓊琚(美玉)」;美玉在古代也是價值不菲的;雖然真正的友情不能用物品價值來衡量;可是,您將一顆木瓜送給一位出身寒門的書生,他是收還是不收呢?
  • 在這樣一個人心複雜,社會道德普遍往下滑的歷史時期,能夠遇見君子,能夠認真傾聽好人說的真相,並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那麼您真的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在亂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