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遺米化珠

長河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道光年間,武英殿大學士潘芝軒辭官在浙江老家閒居。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軒的家鄉發了一場大水,淹沒了許多村莊,饑民乞食載道,許多人餓死在路邊,朝廷的災糧又遙遙無期,潘芝軒便首先自已開倉把家裡積屯的糧米賑施給百姓。由於災民太多,倉中賑米有限,潘芝軒只得分咐管倉庫的家人,賑災時間每日自辰至午,饑民來者一律每人給一升,過了中午則不再發放。

一天下午,饑民都已散去,忽然來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手裡拿著一個青布囊,向管倉庫的家人要糧,家人拒絕給她,她便哭號著不肯離去。不得已家人只好稟告潘芝軒,潘芝軒看她顫慄而老態龍鐘的樣子,惻隱之心頓起,於是便讓她跟隨自已,親自到糧倉給她盛了一斗米。老婆婆的青布囊很小而且中有一孔,一斗米沒裝完布囊便滿了,老婆婆止住潘芝軒對他說:「可以了,公這樣的樂善好施,上天一定會賜福給您啊!」說完,便攜布囊去了。

等潘芝軒分咐家人打掃幾案上遺落的米粒、封倉鎖門時,家人發現斗中剛才給老婆婆沒裝完的那些米,一瞬間都變成了粒粒大小不等的明珠。潘芝軒這才明白,自已的善舉感動了神仙,那位剛離去的老婆婆,一定是位菩薩化身,才讓那些米都化成了寶珠!

於是潘芝軒後半生家業更廣、也更行善不綴。

(故事來源:清代名人軼事)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朝人仇豫出任明州太守時,想推薦一個幕僚,問幕僚:「你家日常吃飯要花多少錢?」說:「我家十口人,每天要用二千錢。」問:「為什麼這麼多?」說:「早上買點肉,晚上吃些肉羹,就要這麼多錢。」
  • 司農(官職名)曹竹虛說:他的族兄從歙縣去揚州,途徑朋友家。正值盛夏,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的書屋中,覺得很是舒爽愜意。晚上就想住在那兒,朋友說:「這裡有鬼,晚上不可以住。」曹兄不管,非要住下。
  • 有一位傻和尚,不知是哪裡人,也沒有姓氏。有人說他姓沈,也有人說他姓孫。無論冬夏,他只穿一件衲衣。他與人講的話,很不經意,然而事後卻能出人意料的應驗。傻和尚不飲酒,只喜歡吃肉,無論多少,全都吃光。張大木先生喜歡談禪,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傻和尚終於接受了他,願意與他交往。
  • 遇到秦軍,弦高大吃一驚,知道是要去打鄭國,回國報信已經來不及了。
  • 秦繆公是春秋時秦國國君,他心胸寬廣,推恩愛人,秦國在他治理下秦國漸漸成為霸主。有一次,秦繆公在岐山下打獵,他的一匹馬走脫了,被山下的鄉民捉住吃掉了。
  • 商朝建立後,傳到第九代太戊即位時,國勢已經衰弱,諸侯國漸漸的不來朝拜了。
  • 五代時有個大官叫袁象先,他其它本事沒有,要談起嗜錢如命來,簡直是天下一絕。他到處搜刮,苦心經營,臨終時積攢了財富幾千萬、房子四千間,並且用幾十萬錢打點朝廷上下,以求宮內宮外人人講他好話,名利雙收。這些財產他在油枯燈盡時還捨不的分給各個兒子花用,而是全部交給兒子之一袁正辭,才放心的撒手塵寰。
  • 吳明徹是南北朝時秦郡人,年輕時遇到侯景作亂,天下糧價大漲,秦郡人飢餓不堪。
  • 孫謙,字長遜,東莞郡莒縣人。小時候被親人趙伯符賞識。孫謙十七歲時,趙伯符當上豫州刺史,就引薦他當左軍行參軍,在職位上孫謙以能幹著稱。孫謙父親去世後,孫謙辭職,搬家到歷陽務農來養活弟妹,鄉里人都稱讚他們的親善和睦。
  • 張煌言和鄭成功、李定國並稱清初三大抗清領袖。張煌言是儒生,卻性情慷慨激昂,喜歡談論軍事。他在崇禎十五年考上舉人,當時軍情緊急,考試要加試射箭,張煌言射箭三發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