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稅局日益苛刻 更多人放棄公民身份

人氣 25
標籤: ,

【大紀元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綜合編譯)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的班(Ben)是一名商人,他熱愛美國,而且作為美國人,他感到非常自豪。但是,班最近剛剛放棄美國公民身份,兩年前他已經加入了澳大利亞國籍。

《時代》雜誌報導,他的感受與約翰(John)一樣,約翰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是一家位於瑞士洛桑( Lausanne)的公司老闆,他最近剛剛拿到了瑞士護照,正在考慮放棄美國公民身份。

今年四月19 至23日是海外美國人週(Overseas American Week),一些團體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討論關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美國公民身份。據美國政府數據記錄,2009年第四季度有502名居住海外的美國人放棄了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超過2008整年的兩倍。而這些數據還不包括那些向世界各地美國領館遞交申請但還在等待批准的人,專家稱現在這樣的人數大約有上千人甚至上萬人。其中每年都有少部份人因政治原因上交美國護照,但是這次新興起的放棄國籍潮多數則是由於稅收原因。

估計居住在海外的美國人大約有300至600萬,所以相對來說,放棄國籍的人還是占少數。但美國海外僑團組織表示,最近放棄國籍的人數增加,反應了美國海外僑民對美國政府的不滿:美國是唯一一個向居住在海外的美國公民徵稅的工業化國家,也就是說,這些居住在海外的美國僑民既要向美國納稅,也要向居住國納稅。

美國加州的國際稅收律師菲爾‧霍金(Phil Hodgen)說:「這些人的收入和財產大部份在海外賺得的,為什麼美國政府要從中獲利呢?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保留美國國籍並沒有任何長遠的利益。」

另外,美國政府還實施一項更為苛刻的規定,要求海外美國僑民上報所有金額超過1萬美元的海外帳戶,如果不遵守規定將受到嚴厲的經濟懲罰,這些嚴格的規定旨在防止美國人將未申報的資產存到海外銀行,但同時也加大了那些遵紀守法的海外僑民生活的難度。

約翰說,他25年前就移居歐洲,這些年來,美國的稅收規定越來越沉重。因為美國政府要求其它國家在處理海外美國人的業務時,必須遵守美國的銀行金融規則,這樣一來,移居海外的美國人經常由於法律和規定的繁瑣而被拒絕提供服務。據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性海外美國僑民團體ACA(American Citizens Abroad,美國公民在海外)稱:很多居住在海外的美國僑民說,僅僅因為他們是美國人,他們經常在所居住地國家遭受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閉門羹。

放棄美國公民身份程序非常簡單:填幾張表格,有時需要支付退出稅( exit tax )(這是根據申請人在世界各地的收入和資產),然後申請人就可以收到一封信,信中裝有他所取消的護照。但是做出這個決定可能會很難。班現在已經成了外國人,每年只能在美國居住90天,他說:「要切斷我與美國的紐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經濟的負擔簡直能要了我的命。」

《華爾街日報》報導,最近放棄美國國籍的人中,少數是出生在美國後移居海外的人,大部份有海外親屬關係,比如外籍教授,在美國工作後獲得綠卡,或者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Withers律師事務所的稅收律師蒂莫西‧彭斯( Timothy Burns)說:「15到20年前,大家都爭搶著確保孩子能成為美國公民,可以獲得美國教育。但是現在看來,恰恰相反。」

上個月,美國財政部公佈了更為嚴苛的規定,要求居住國外的美國人上報外國銀行帳戶的信息,這一要求已規定多年,但是只有在最近的幾年裡,美國國稅局才開始嚴格執行這一規定,如發現漏洞,將予以懲罰。

作為美國公民或居民,在年中的任何時候,如果其所有外國帳戶的合計金額超過1萬美元,則必須上報該信息,如果沒有上報,將實行嚴苛的懲罰,高達每年帳戶餘額的50%。

與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美國政府向公民以及綠卡持有者徵收收入稅,無論他們的錢是在哪個國家賺到的。

要放棄美國公民身份,首先必須獲得另外一個國家的公民身份。在新入籍國家與美國領館官員面談時,要上交護照或綠卡。同時,還要填寫一份表格,包括財產清單,上交給國稅局。這樣,才算完成手續。

位於台灣的美國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是代表美國人在台利益的機構,工作人員克里斯‧卡瓦納(Chris Kavanagh)說:「2009年居住在台灣的美國公民有42人放棄公民身份,是2003年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年。」這還是一個保守數字。

美國國稅局表示,2009年底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放棄美國公民身份,因為國稅局曾一度催促那些已上交護照但尚未遞交國稅局表格的人,以完成所有的程序。因為如果國稅局沒有收到那張表格,這些人就還得向美國政府納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申報海外資產及所得之稅務分析
出生公民權 美共和黨議員提案取消
錯過4月15日報稅期限 IRS要增收利息
鼓勵檢舉逃稅 美國稅局提供15%獎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