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姚坦但見血山,不見假山

吉光羽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一、姚坦但見血山,不見假山

北宋時代的姚坦,是濟陽(今山東定陶西)人。為人誠實正直。宋太宗時,姚坦擔任益王府的翊善(翊善:官名。為王府或太子府,負責教導的官員),處處事事,認真負責。

益王在他的府中,修築了一座假山,十分豪華氣派。修成之後,益王設酒宴招待眾多僚屬,前來一同觀賞。眾人都對假山大加稱讚,只有姚坦低頭不語,背著假山而站,看都不看假山一眼。

益王強使姚坦去觀賞假山,他看了一會兒,卻大聲歎道:「唉!我只看見血山,哪裡有什麼假山?」

益王非常驚訝,問他這樣講「是何緣故?」

姚坦回答說:「我在鄉下時,看到州縣官吏催逼租稅,許多人家的父子兄弟,都因交不出租稅,受到了鞭笞之苦,被打得渾身是血。這座假山,實際上是用百姓的租稅所建,它不是血山是什麼呢?」

後來,有人將姚坦的話,稟報了宋太宗,宋太宗說:「把百姓禍害到那種程度,要假山有什麼用呢?」馬上給益王府下令:拆毀了那座假山。

二、衙門有如寺院靜

南宋初年,衢州(今浙江衢州市)人汪待舉(人名),擔任處州(今浙江麗水)知州。他為政深通民情,老百姓有了訴訟之事,汪待舉便把他們叫到近前,當面判定是非曲直。由於他公平正直,訴訟的雙方,都聽從他的勸導,矛盾糾紛,皆能得到妥善解決,並且省錢省時,民心舒暢,安居樂業,農業生產,隨之也興旺起來。

汪待舉喜歡親力親為,不把訴訟交給屬官們處置,下官們不能從中漁利,壞人壞事因此也減少了。下官們也輕鬆了許多。

得到最大實惠的,當然還是老百姓。因此,有人寫詩稱讚說:

衙門有如寺院靜,
官吏恰似農夫閒。

三、了卻四千男女願

西晉成寧年間,大司徒雍公泰,到兩淮(指淮東和淮西,今安徽淮河南北一帶)地區,巡視煮鹽業。雍公泰看到煉鹽工人中,有鰥夫近三千人。他把這事記在心裡,用了兩年時間,就使他們大都組成了家庭。

他調任進京走後,兩淮地區的人們,久久感恩不忘,歌頌他說:「雍公巡視鹽業,來到愚昧落後的兩淮,使無依無靠的水上遺民,全成了家。這是多大的功德呀!」

有人寫詩讚頌雍公泰,說他:

了卻四千男女願,
乘春泛舟去朝天!

四、不輕易懲治學生

王安期擔任東海郡(今山東郯城)太守時,一天晚上,他手下的官吏,抓著一名違犯宵禁令的人,來稟報,問:「抓到了一個犯禁的人,該怎樣懲治?」

王安期太守問那個犯禁的人:「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犯禁的人回答:我去老師家聽課,不知不覺,竟回來晚了。」

王安期對手下的官吏說:「制裁一個讀書的學生,以維護禁令、樹立威名,恐怕不是達到地方大治的根本。」

於是專門派了一個人,護送那個學生當夜回到家中。

五、救荒奇招

北宋時代,有一年,蘇州吳縣(今屬江浙一帶)發生了大饑荒。范仲淹下令:聽任百姓賽船。太守和官員們,每天都在湖上設酒宴待客。從春天到夏天,居民傾家出遊。范仲淹又令各寺院大興土木。同時修葺米倉和官吏的房舍,每天僱傭上千人。

上面的監察機關,彈劾州府:不注重救荒事業,遊玩無度。

范仲淹就逐條分析了他之所以宴游與大興土木的原因,都是為了發動某些富人,利用一時用不了的錢財,來救助貧苦的百姓。後來的事實證明,范仲淹的辦法,的確很好。當時鬧饑荒的許多地區,只有范仲淹治下的百姓,沒有因饑荒而外流。

六、沒人敢和丈夫離婚

唐代人楊志堅,好學而家貧,妻子因此要他開具同意離婚的證明,楊志堅隨手寫了一首詩給她,表示同意離婚。妻子拿著詩,到官府要求辦理離婚手續。

當時任內史的顏真卿,認為她敗壞風俗,就下令打她二十板,任憑她改嫁了。

顏真卿因為同情楊志堅生活清苦,勤奮好學,特地贈送了絹和米、布等物,並提拔他當了軍官。

顏真卿還讓遠近的人,都知道這件事。並曉以大義,教諭男女青年,「無志會窮一世,有志只窮一時!」夫妻之間,應互相扶持。

從此以後,江左地區,十幾年間,沒有人再遺棄自己的丈夫。

(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劉根字君安,是京城長安人,年輕時就精通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漢孝帝綏和二年,劉根被舉薦為孝廉,被任命為郎中。後來劉根辭去官職進山學道,在河南的嵩山裡住進一個石洞,石洞在懸崖絕壁上,有五千多丈高。有時他和人對面坐著,忽然就變成穿黑袍戴高帽的裝束,也不見他換過衣服。
  • 左慈字元放,江西廬江人。他精通五經,也懂得占星術,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將盡,國運衰落,天下將要大亂,就感歎地說:「在這亂世中,官位高的更難保自身,錢財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於是左慈開始學道,對「奇門遁甲」也很精通,能夠坐著變出美味佳餚。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
  •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三次擔任宰相,對上遇事敢言,對下則寬容有雅量,被人稱為一代賢相。他自幼受家庭影響,敬信神佛,敬奉佛法,為人仁慈厚道,參加科舉考試時金榜題名,狀元及第。以下為《宋史•呂蒙正傳》中記載的幾個小故事,給人以啟迪。
  • 有一天,外地的一個鄉民,進城給待嫁的女兒買嫁妝。路過一個湯圓店,吃完湯圓後,一摸口袋,裡面卻沒有銅錢交付,便告訴店主:「我進城辦事,只有銀子,你暫時記在賬上,寬緩些時候,我一定來還賬。」
  •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意思是講,孟子曾經說過:「官職爵位有兩種,一種是天上的官職爵位,一種是人間的官職爵位。有的人,信踐仁義忠信,樂於行善,並且不知疲倦。這種人,在天上是有官職爵位的。另一種人,他們在人間當了公卿大夫,這種人的官職爵位,就叫人爵。」筆者摘譯孟子的這一段話,是為了弄懂清代紀曉嵐的一篇文章。
  • 軒轅被立為天子後,華夏大地上數次出現了黃龍和地蚓。黃龍的黃色代表土地,地蚓則是土地的精靈,因此人們都認為黃龍和地蚓是上天降下的吉兆,表示軒轅已處於五行中土的位置,便尊稱軒轅為黃帝。
  • 微子開(姓子名啟,後改名為開),是殷帝乙的長子、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繼承了帝乙的王位後,荒淫無道,微子幾次勸諫,紂王都不聽。
  • 晏嬰,字平仲,春秋時代的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他曾輔助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因他為人節儉,注重身體力行,受到齊國人尊敬。晏嬰擔任齊國宰相後,每次吃飯,不吃兩道肉食,他的妻妾不穿貴重的錦帛。他在朝廷時,一旦國君和他說話,就正言以對;國君不與他說話時,就肅立在那裡。國家有道,他就順從國君的命令;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就權衡國君的命令,然後正確行事。
  •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今安徽省境內)人。年少時,常與鮑叔牙往來,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為家貧,常常取用鮑叔牙的財物,鮑叔牙卻一直好好待他,不提這些事。後來鮑叔牙跟隨齊國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隨了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時,殺了公子糾,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於是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重用管仲,讓他執掌齊國之政。齊桓公之稱霸,九次會合天下諸侯,匡扶天下正道,這都是用了管仲之謀。
  • 商代國王武丁繼位後,有一次,祭祀先祖成湯。沒想到在第二天,忽然從外面飛進來一隻野雞,落到了大鼎的耳朵上鳴叫。武丁感到十分恐懼,認為要有災難降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