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邊清淤邊開發 台政府惡搞/石門水庫奄奄一息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謝武雄)「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攸關北部用水穩定,官方理應積極整治集水區之際,農委會水保局卻將集水區內將近卅一公頃的宜林地,核定為「宜農牧地」,等於悄悄新增了卅一公頃農牧地。


石門水庫集水區山坡地地目核定統計表 (自由時報)

整治計畫截至去年底,崩塌地治理三‧二公頃、有效減少流入水庫土方為五.四一萬立方公尺,相對於目前石門水庫淤積高達一億立方公尺,杯水車薪根本緩不濟急。整治不易,政府同意「宜農牧地」開發卻未停。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抨擊,所謂「宜農牧地」,就是政府開放種植水蜜桃、高冷蔬菜、生薑、竹筍等農作物,根本是惡搞,政府間接成為水庫上游破壞的幫兇。

*3年新增31公頃農牧地 開路成山壁崩塌元兇*

林長茂強調,「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第七條明確規定「禁止新闢產業道路,現有產業道路不得升級或拓寬」。一旦政府核准開墾,有地就得有路,開路勢不可免,「這將是非常大的災難」。台大地理系教授張長義更直批,水庫山壁崩塌的主凶就是開路,因為水庫上游地質較脆弱,禁不起一再開路。

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認為,氣候變化加上上游地質不良,導致上游崩塌持續加劇,都是集水區淤積的主因。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則質疑,石門集水區最大的自然崩塌在新竹縣尖石鄉泰崗附近,但這是2005年以後的事,在此之前,水庫上游一二二座攔砂壩全部積滿砂石,與自然崩塌關係不大。


桃園縣復興鄉小烏來山坡地嚴重濫墾,是造成圖片上方水庫集水區淤沙的原因之一。(自由時報)

官方強調,從「宜林地」變更到「宜農牧地」,有一定的審核機制,如坡度必須五十五%以下,若發生過嚴重沖蝕、崩塌、或有保育的對象、土壤深度少於二十公分,就不會通過。


拉拉山上坡地房子面臨坍塌危機。(自由時報)

*官方執法不力 不能將責任全推給老天爺*

水保局副局長施金爐表示,官方同意變更後,所有的開挖、整地行為都必須依照水保法規定,如超限利用、濫砍濫伐,最重會被處三十萬元的罰鍰。


高坡墾植也是造成水庫淤積元凶之一。(自由時報)

霞雲溪兩旁的建物佔據河道。(自由時報)

*法令看似嚴密,執行不力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陳宏宇教授的看法發人深省,他說,石門水庫有活魚可吃、有水蜜桃可採,還有民宿可住,人為開發離譜,才是問題所在;林長茂則指出,人為濫墾,毫無疑問地加劇自然崩塌的後果,不能全推給自然崩塌,將責任都推給老天爺。

確實,石門水庫的開發由來已久,集水區內有不少原住民保留地,依法不得移轉給漢人,但實際情卻況是漢人以土地設定等方式,從原住民手中非法購得保留地開發。林長茂點名原民會管制態度寬鬆,管理無方。

原民會副主委夏錦龍坦言,原住民保留地非法變賣、超限利用嚴重,原民會已擬定石門水庫原住民保留地專案計畫,依法追回不法利用土地。問題在於官方態度有多積極?政府腳步跟得上自然的變遷嗎?水庫淤積會等人嗎?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