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4)

一、天下文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曾子的《大學》,以「平天下」為最高理想;子思的「中庸」之道,也以天下之正道為自居。孟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的名句,已成為人中豪傑的大丈夫標準。孟子講天下文化,在《孟子.離婁下》一文說得更清楚:「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2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舜和文王,根本不是中國人,舜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兩人都是少數民族出身,何以他們既被華夏民族所認同呢?就是他們實行的是天下文化,即「若合符節」的人類所共需的天道文化。可見孟子是沒有種族之分的。也是沒有地域、時間差異觀念的。比孟子稍晚的荀子更進一步,他將國與天下分開來看,把儒的天道文化解釋得更清楚了。他說「故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可以奪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國者,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3儒家君子是以「得天下」為最高理念的。這個「天下」,靠智謀、靠力量是不能得到的,唯有聖人的德性才能擁有。到了宋明的理學,他們更不說什麼「治國,愛國」之類的「小道」了。他們專講天下之達道。從周敦頤、程氏兄弟到朱熹、陸象山,再到王陽明,沒有那一個儒者不是以天道來論述他們的觀點的。他們都以明天道的方法,去闡述孔子創立的天下文化。人稱宋明的「理學」為「道學」,即他們的理論專門闡述儒家的這個「天道」。到了明末清初,儒者更能看到,國與天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顧亭林對明朝的滅亡就有自己的看法:「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日知錄.正始條》十卷 ) 原來的「國」,只不過是皇帝的一家一姓的私具,滅亡了,就是「易姓改號」而已;而亡天下,就是人類沒有文明道德了,像野獸一樣互相殘殺,人食人。也就是說,亡天下,等於孔子講的仁義道德滅亡了。顧亭林還把維護國家利益者與維護天下者分開來看。他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正始條》十卷)另個清儒王船山,更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亡天下就是亡禮教。他的思維與顧氏一個倒轉:他認為亡國是匹夫的事,而天下興亡是士大夫(知識分子)的責任。王氏直接將天下興亡的責任落實到知識分子身上,文化的傳承,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維護禮教,有識之士任重而道遠也。

原來,儒家所念念不忘的天下文化,就是「禮教」(孔子強調「仁禮」)兩字。儒家所說的禮教,是人類所需的普世價值。並無民族、國家、地域或人種的概念。只要你是人,普天之下的人類,都可以實行這個仁義道德。

至以說到愛國主義、忠臣這些文化遺產,發源於何時?大概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楚王不用他,感到懷才不遇,唱了很多熱愛楚國的悲歌,他可能就是愛國主義的祖師爺。不過屈原愛的楚國只是周王朝的一個諸侯國,有人勸他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不離開楚國到他國發展?屈原不聽,死認定為楚王服務,一條死巷走到底,最後投江自殺。如以儒家的天下文化來看,屈原未免太狹隘了。儒者應以天下為抱負,孔子不是周遊列國嗎?其雖像一條喪家之狗,不受各國國王的歡迎,但其後來退而求次之,以教興天下,教育出許多學生,使儒學得以在中國發揚光大。可以說,孔子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一個人,屈原是以國為己任的一個人。以今愛國主義者來看,屈原不僅稱不上愛國詩人的頷頭,還有阻礙中國統一之嫌。說到中國歷史最具英雄氣慨的愛國主義者可能就是岳飛了。歷代朝廷御用文人為了宣揚岳飛的「精忠報國」精神,著了不少筆墨。岳母在他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讓岳飛刻骨銘心。岳飛受到秦檜欲加之罪的打壓,置之死地而不悟。一個愚忠的形象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後人還把這說是儒家傳統文化的表現,實則是有違儒家的天道文化的。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4這種「以道殉乎人者」能算是儒者嗎?為皇帝一人而死,死得很冤枉。儒並沒有主張要為皇帝賣命的死忠文化。孟子不僅痛罵那些無道的國君,而且還認為殺無道國君並不是不義。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著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殺君也」5當然,孔孟之道並不主張犯上作亂,但對於做臣子服侍國君是有分寸的,不是毫無原則的死忠。孔子講的「禮」,就有一套方法論。做國君的如何,做臣子的應如何,都有要領。一切都要符合天道,不能有所含糊。可以說,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發展成為盲從、死忠,是歷代皇帝為了鞏固其地位,取孔子義之一端而加以發揮,並非孔子所說的全義。(待續)@

1《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149頁。
2《孟子》,臺灣揚智出版社,民國83年版,207頁。
3《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27-228頁。
4《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83頁。
5《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51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無極至廣大的天地淵源,流淌億萬年的永生奧義,在世間生命的記憶之先昭現,若隱若現的玄機 映照寰宇的瀚浩,運行天人歷史的神性祕密。
  • 雖然現今「貧窮」常並列出現,「貧」與「窮」也都有缺錢少財之意,不過貧、窮意義並相同。生活清貧無須擔憂,如果走到「窮」的境況,那才真正考驗意志。
  • 太宗密授太子「帝王之綱」,《帝範》十二篇,從立國本,到持聖明,到正風氣,到定國策,高屋建瓴、提要鉤玄,光明正大,燦然於天地之間。
  • 「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崇高,所謂「經緯天地曰文」,本指以天地為法度,後謂經營天下、治理國政;這本是文武都包括在內的,其後,文治武功並稱,「文」的涵義就狹義的僅指文教,大體涵蓋的主要內容有「崇儒學」、「文史」、「禮樂」三部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