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8)

一、天下文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當代儒學者杜維明教授寫過一本書,叫《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他的觀點或許可以說明儒家「天下文化」的問題。杜教授從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來論述,他認為現代西方工具理性主義「以動力橫掃天下」的軸心文明已發展到極點,已引起世界文明的衝突。所以德國學者哈伯瑪斯提出「溝通哲學」,人類再不溝通,任憑工具理性主義的發展,世界文明的衝突就一發不可收拾,人類就玩完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恐怖主義危害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但是,人類如何溝通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會制度,加上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個溝通談何容易?如回教原教詣聖戰讎視西方基督教社會就是一例,他們如此激烈不共戴天,你如何建立一個對話溝通平台?而儒家傳統文化就可以搭起這個平台。孔子講的「仁禮道德」都是從自身做起,自我修身,「反諸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不僅嚴於律己,也不去傷害別人。而且它還有一個其他文化沒有的特點,就是沒有宗教色彩。在天道下修身養性,正己為人,它強調的是以德治人。這種寬容文化,任何社會、宗教、國家、民族都可以接受。如此來說,儒家文化,作為天下文化當之無愧,它是可以擔當對話溝通的平台的。儒學大師梁漱溟先生,對儒、佛及西方哲學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說人類解決其生存問題的學術路向有三:一是人對物的問題,即人如何解決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這是西方最發達的哲學;二是解決人與人的關係問題,這方面中國文化最早熟;三是解決人自身的問題,這方面印度文化最優秀。梁氏並預言,將來中國這個學術路向,必定在世界發揚光大(見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我們且不論梁先生是否對儒學太過偏愛,而發出的似有點狂言?但仔細想來,梁先生確是有先見之明。西方的工具理性主義一味追求物質科學的發展,不斷向我們賴於生存的地球索取,一方面造成地球資源的枯竭,另一方面造成人與人關係的緊張。在這個社會情景下,儒學,這個講處理人與人關係問題的學問,即講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的學問,是否應該提上人類學問的路程呢?

儒學,他沒有宗教色彩(孔子不講「怪、力、亂、神」)1;沒有種族之分(「有教無類」)2;不講愛國(「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邦有道見,無道則隱」)3對結黨營私、鄉愿給予抨擊(「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4、「鄉愿,德之賊也」)5一切以人為本,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 「忠恕」兩字,不正是具備天下文化的特徵嗎?有人說,孔孟的學問,叫「成德之學」,即培養你的道德如何圓滿的學問。而以我看,孔孟的學說,也可說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學。以此來說,儒學,它是很自私的學問。後人把它說成是救國救民的學問,這是擴大其意而說,並沒有點及原詣。孔子教人修己為人,孟子把「得己」視為人生最高境界,都說明儒是為己之學,是「自我」的學問。它反對墨子的「兼愛」。墨子專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學問,號召他的門徒艱苦樸素,為人民服務,又講喪葬禮從簡,無親厚之分。儒批評他們的學問違反人性,不合天道。從這裡我們亦看出儒的宗旨並不是為國為民。不過,儒雖自私,講為己之學,但它不自利。不像楊朱他們那樣自利,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為之。這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儒也批評楊朱這種專門利己,毫不利人的學說。如依現代的功利主義來講,儒這個學說,它可以做到自己撈到最大的好處,但又不傷害到別人,而且我發展越好,對別人越有利。就像一個圓心學說,我,在圓的中心點,不斷向外擴張,發展越大,受益的人就越多。這裡講的「向外擴張」,是講「德行」被澤別人。自己的德行修為好了,就會影響到別人,使別人也跟著你做。所以《大學》裡講的「明德、至善、平天下」等最高理想,最終還是落實到自我身上——「修身」。宋理學家朱熹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開始從自我做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都是講自己修為;然後才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級一級向外張力,但這個張力始終離不開自我這個中心點。(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39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28頁。
3《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63頁。
4《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18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55頁。
6《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9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鶴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於中國海南島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黃鶴昇與兩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慶祝。年紀雖輕,卻深知“老毛不死,我們永無出頭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中學階段被文革耽誤了十年學業的黃鶴昇,先考取了廣州“廣東省政法干部學校”,後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學院深造。在該院,第一年學習形式邏輯學,為他的哲學興趣打下了一個基礎。第二年他突然逃學出走深圳,與友人一起辦出版社和出版雜誌。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真正“出走”赴泰國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國。
  • 德國新天鵝堡有家中餐館「聚賓樓」,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卻少有人知道,這家的父子倆以不同的方式均曾獲獎…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 (shown)「國家是永久的」,即近似於古人的「天下」;政府、政黨皆可更換,說明此不是儒終極服務的目標。其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此僅供愛政府、愛黨專業戶參考。愛黨、愛政府與愛國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