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21)

二、何謂「儒學」?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就是說,這個悟覺,是極個人「吾」的事,是「吾」的感悟,這個天命是不可說的。孔子非常高明,以「仁」說道,但他的仁是什麼,夫子不說清楚,其仁是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的。當代大儒牟宗三曾引用宋儒陸象山的話說「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1為什麼「言渾」呢?牟宗三先生有深刻的論述,他認為到了知天命的聖人境界,是不可言的,且不可以訓,我們只能從聖人的「跡」上尋覓。既然這個「天命」不可言說,是非常個體的「吾」悟的事(可參閱本人論著《通往天人合一之路》,黃花崗雜誌社出版,2009年版。一書論〈古人「吾」之哲學觀〉一章),而後儒既把它與有所作為的「仁義」道德相提並論,這就產生悖論了。仁義是可言、可訓的道德教條,而天道是「無聲、無臭」,看不見摸不著的,將兩者並列,連繫在一起來說就不通了。王弼說天道,不得不借老莊的道來解;而宋明的道學說多了,則弱化了儒「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教化功能。清儒,如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等,都對宋明儒學空言性學,少談體用很有意見。這些人對宋明理學玄談來個反動,大講體用功夫。實則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你不講天道,則沒有了本體;你講本體天道,則必須是玄談的(天道無聲無臭)。我在我的《通往天人合一之路》讚嘆孔子高明睿智,他不把仁的概念說清楚,對下民眾可以達到教化的功能,對上少數精英,你求索不盡,仁可以給你安身立命。我們看宗教的功能正是如此。如基督教的上帝,人是不能超越祂的,祂是萬能的。假如說人的智慧可以窮極祂,那祂就不是神了。孔子的天命,他是給極聰明的人而設置的,不是作為教化用的,即是給君子踐仁的一個最高境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中庸》說:「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2那些小人百姓,是不能理解天道的。即使你認為得了天命,成為聖人、神人,你也不能說,說出來就不是聖人、神人了。孟子有說:「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3說出來就被人知道了,這怎麼是「神」呢?故天命是不可說的,我們所要做的,只是不可說而說之,這個功夫就是「玄談」。天道不用玄談的功夫是不可能「知天命」的。我稱儒這個「天道」為意中之意,儒先把天道說成是萬物、萬事演變的規律,宇宙運行的法則,然後用人的意識去包裝這個天道,而此就知天命了。這個知天命與康德的「實踐理性」相類似,也是作目的論靜觀的功夫。清儒指責宋明理學空言性命是無道理的。沒有「知天命」,儒家的理論就欠缺了,其完善論就不可能成立了。但我們從清儒批判宋明理學中亦可以看出儒的天道與人道有脫節:儘管孟子用「集義」來達到其所謂的「浩然之氣」與天道貫通;朱熹講理和氣互相辯證,最終達致天人合一。但我們從歷代儒家得天命的論述來看,即聖人得天道來看,都是作無體、無為的功夫的。既然聖人無體,不可言,且又不可訓,那聖人的那個境界,與你儒那套講立教貫體,講有所作為,可以言,又可以訓的仁義道德是否是相通的呢?顯然是矛盾的。我讀大儒牟宗三的書,覺得有一個不可思義的是,他說佛、道都能圓達至善,但這個圓是偏圓,不是正圓,唯有儒才是正圓,最完善。牟先生何以有偏圓與正圓之分呢?原來牟先生認為,佛、道沒有儒家講生生息息的創生論,即沒有講「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論,佛是直接跳到「空、寂」的清淨心去圓善;道是直接跳到「虛無」的無為心去悟道。故兩者均為偏圓,而儒家才是正圓。但牟宗三先生論到最高圓善的境界時,儒、道、佛都可與天地溶為一體,達致完善的境界。就是說,這三者所達的最高境界都是一樣的(見牟宗三《圓教論》)。那麼,下面儒所講的「仁義」道德論、佛所講的「空、寂」論、道所講的「損無」論就是方法論。即採取何種方法達至圓善。而在最高善那裡,是無對、無執、無矛盾狀態下的善,用牟先生的話說,就是「聖人無體,又不可以訓」的圓善境界。那麼佛、道所講那套「空、寂」、「損無」的方法論就比較直接了當,是正確的方法論了。既然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有對有執的,對圓善沒有好處,我們就應當排除掉它。以此來看,儒所作的仁義道德論,所執著的教化,對最高圓善來說,是多餘的了。你儒說了那麼多的道德教化論,如何「仁義禮智信」,最後還得講「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方法論。這與佛、道「空、寂」、「損無」的方法論有多大的差別?故我說儒將道德教化與天道直接捆綁在一起,以可說的「仁義道德」來說天命是多此一舉。實則兩者沒有必然的連繫。(待續)@

1《牟宗三集》,中國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506頁。
2《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101頁。
3《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405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 (shown)「國家是永久的」,即近似於古人的「天下」;政府、政黨皆可更換,說明此不是儒終極服務的目標。其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此僅供愛政府、愛黨專業戶參考。愛黨、愛政府與愛國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 (shown)有人說,孔孟的學問,叫「成德之學」,即培養你的道德如何圓滿的學問。而以我看,孔孟的學說,也可說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學。
  • (shown)孔孟這套學說,講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這一套道德說教,都是根據天道的演變而來。故我稱其為天下文化。
  • (shown)我們別看就「道、德、仁、藝」四樣東西,你要能「通其學」,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儒稱孔子為聖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孔子博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