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重要? 還是教養重要?

陳羽柔(台灣高中教師)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日前,以家長受邀身份參加了一場教育論壇,與會者有來自家長、教師、校長三方代表。三方討論踴躍,也激盪出不少值得深思的課題。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主題是:小學生假日該不該出作業?(假日定義廣泛,舉凡週休、國定例假日、寒暑假等。)

記得有位小女孩認為,假日應該出作業,這樣才能多做練習,令我捏把冷汗。因為參加論壇的小學生代表,是不同學校選出的優秀學生。但是,乖巧的孩子卻把高頻率的練習當作假日首選課題?

多位家長發言指出,假日應該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出國旅遊見識,或者和很久才見一次面的爺爺奶奶互動等,也有家長說要多規定作業,因為他們沒時間沒能力陪小孩,或帶孩子消費購買人生經驗。

也有老師、校長代表談到,作業的評比多元化,不僅只有紙上練習的功課,還有課外閱讀、家事勞動等。我聽了既驚喜又失落,因為,我看到小五的女兒幾乎只有寫不完的作業。

我認為,填鴨式的作業應該簡化,多一些時間讓孩子學習與人溝通、與大自然相親、與課外書本相交才是重要的。過多機械式的答題、練習,會喪失孩子的思考能力。只會專注課業、成績的孩子未必是將來的棟樑之才。

或許我杞人憂天,但是,我是一名高中教師,任教於學校所謂重點班級。我看到太多所謂資優的孩子在家中的親子關係緊張、在校不懂尊師重道,更不太願意關注課本以外無私的服務,如打掃校園等。這批孩子將來有許多是台、清、交等名校的高材生,但是,乍看之下,很難看到教育投注更多的所謂人才,未來是否有用於社會?

因此,我極力呼籲家長,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然推到補習班、學校教師,或老師規定的作業形式上。沒錯,適度的作業形式引導,可以為孩子勾勒健全人生的藍圖。但是,家長在付出金錢以外的關懷,更是孩子身心健全的法寶,這無關乎家庭經濟能力。譬如:從小有勞動習慣的孩子,他比較能吃苦,受挫折容忍力較強,也較能體認別人的辛苦(父母、或弱勢團體),並且願意和團體同甘共苦,這樣的孩子身上所散發出的高貴價值,遠遠勝過一張高學歷文憑下造就出來的冷漠人才。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千萬不要到了青春期身心不穩定的情況下,才想到修補親子關係,往往為時已晚啊!

小學生該不該規定作業?!或許該有作業的是家長:每天和小孩談話至少20分鐘、關心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鼓勵孩子借閱圖書館書籍(親子可以事先討論借什麼書)、帶領孩子用溫柔的眼光去欣賞世界、去關懷需要關懷的人(年邁的祖父母、拾荒老人、身障人士等)、引領孩子觀察周遭的一草一木(巷口的小花何時綻放?校園有哪些植物?阿嬤的菜園種哪些菜?)這些大自然提供的教材無須付費,只要願意,他隨時敞開雙臂,等著將我們抱個滿懷!小學生該不該有作業?或許家長更該深思的是: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作業交了沒?◇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的缺點不是缺點,這是因為不顯眼的優點正躲在被認為缺點的背後,只是,那優點常常不被人發掘,有後還被當成真的缺點。其實被當成什麼並不重要,比較糟糕的是,被認為什麼就自認為什麼,尤其還在成長的孩子往往會把大人的話當真了,可能因此把孩子毀了。
  • 小時候,沒有電,自然也沒有電視之類的電器。不像現在,人離開電視、電腦就感覺沒著沒落、心裡空空的。
  •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身為一位教師及家長身分的我,願家長能明白: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比名次、成績來得重要。千萬不要因為一張成績單而抹殺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或更多值得肯定的長處。
  • 我常常在公園邊駐足,遠望巷口的那父子三人。早上約七點半左右,總是有一位中年的全盲父親,左手持著導盲杖,右手輕輕搭在背了書包的哥哥肩膀,旁邊跟著一位也背著書包的弟弟,準時的從三百公尺遠的巷口出來。
  • 每個人都有煩惱,只是或多或少。如果愈能抱持開放的心胸,就會愈少煩惱。
  •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還可能適得其反,害了孩子還不自知呢!
  • 如果我們處處都限制著孩子,又怎麼能期待他們長的跟大樹一樣呢?
  • 對於不同特質的孩子,當父母說「你自己決定」時,也應該有不同的比重。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平時就得建立好親子之間商量、溝通、討論的管道,孩子能聽進父母的建言,培養出判斷得失的能力,並且有承擔後果的責任與準備。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