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索利多爾塔繪畫藝術節

王心慈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6日訊】坐落在聖馬羅入海口的索利多爾塔是有600多年曆史的法國文化古蹟,現為航海搜藏博物館。每年六月份最後一個週末的這裡都會迎來索利多爾塔繪畫藝術節。今年是第16屆,吸引了550位畫家參加,其中數百位名畫家參加了現場寫生創作,活動同時吸引來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和買家。

6月26日以「索利多爾塔」為主題的現場寫生創作在海邊進行。早上8點,畫家們帶上繪畫用具陸陸續續來到索利多爾塔海灘邊。海灘似乎因受到藝術家們的偏愛,今天格外的平靜,只聽到海鷗的鳴叫和畫筆的刷刷聲,沒有風,海水悠悠的,彷彿因為高興時不時起一點點漣漪。藝術家們的心境與此遙相呼應,平靜而放鬆,對著索利多爾塔舞動畫筆時彷彿時空靜止。


寫生


寫生


米歇爾布迪

穿著中式黃麻布衣服的巴黎職業油畫家米歇爾‧布迪,曾經離開巴黎在孔布寫生一年。今天的創意作品是索利多爾塔的畫中畫,在用傳統油畫形式表現索利多爾塔海景的大背景下突出畫家們在塔下寫生的情景。

有一位8歲開始畫畫,今年70歲的職業水彩畫家、來自900公里外的瑞士附近一個法國城市貝勒府,他花了13個小時的車程趕到聖馬羅。


畫中畫

來自里昂附近的霍沙6年以來一直堅持參加聖-馬羅索利多爾塔繪畫藝術節,開車12小時帶著25幅作品來到這裡,今天現場完成了一幅寫生作品,他表示每次來能出售四到五幅油畫作品,每幅大約400歐元。

來自南特的業餘畫家維克自退休後開始了畫家的職業生涯,專畫傳統的自然風景油畫,每週與布列塔尼色彩協會八、九十個會員一起外出在布列塔尼的大自然中寫生。


波特諾先生「我們在索利多爾塔漫步」

46歲的波特諾先生和兒子都是繪畫愛好者。他偏愛有創意的卡通,而兒子則喜歡畫水彩畫。波特諾先生充分發揮了他的想像力把索利多爾塔畫成了「丁丁歷險記」的火箭,在月球表面降落,而丁丁則變成了旅航員在探險,主題是「我們在索利多爾塔漫步」。


九歲的讓展示畫作

九歲的讓從小學畫畫,父親格巴亞德從業20年的職業畫家,他的車裡裝了很多待售出的成畫。


繪畫愛好者們也參加一把寫生

一千多件作品在當天誕生,其中810幅職業畫家作品,267幅業餘畫家作品,兒童作品103件。6月27日這些現場創作作品對公眾拍賣,而職業畫家帶來的近萬幅畫作將在索利多爾塔海灘300個攤位現場展示和出售。 (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王心慈編譯報道)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今年法國巴黎已成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 , 其生活成本大概是美國紐約的兩倍 。
  • 位於法蘭西島和諾曼底之間,拉羅甚蓋恩村城堡屹立在靠塞納河的懸崖峭壁上。很久以前,村子裡的人住在山洞裡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叫穴居人。城堡主塔建於十二世紀與腳下的十三世紀城堡由一條地道相通。村裡建築具有法蘭西島和諾曼底兩地的風格特色,哨亭平台閣展現著路易十五時代的風采。穿過鄉村小道,來到塞納河邊,與巴黎的塞納河有著不一樣的浪漫。
  • 一次,不經意中在伊澤爾省報上(Isere)看到了一則消息,住在法國南部格勒諾布爾市的一位退休的中學法語和拉丁語教師阿勒伯赫‧艾利先生(Albert Helly)成立了一個「學習編籃子協會」的報導,出於好奇,我去採訪了他。他的經歷使人從一個側面瞭解到法國人退休後的生活和中國人有些不同。
  • 來法七、八年來,去過的法國地方還算不少,旅程中的發現不斷增長見識,同時體會到一種完全不同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是隨著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住在城市裡的人們不像過去那樣經常有機會見到自己的鄰居,甚至都不認識自己的鄰居,然而每個人又都渴望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得到鄰里的關心、幫助,當然也希望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能伸出援助的手。「鄰里節」正是提供了一個增進鄰里之間瞭解和友誼的機會。這一天在世界各地都有人慶祝「鄰里節」,由於這個節日是10年前在巴黎17區開始的,所以我們選擇5月28日,第十個「鄰里節」的日子,來到17區的「鄰里節」聯誼活動中。
  • 夏季到了,很多人渡假選擇去海邊。建議大家要到被授有藍旗的海灘去,因為那是優質海域的象徵。藍旗的評選過程是由法國和國際雙重評委審定。
  • 5月28日星期五上午10點,陽光明媚,暖暖的海風拂面,聖米歇爾山海灣之家迎來了Fresnais幼兒園的老師和40多名4-6歲、天真燦漫的兒童,我跟著這些小朋友開始了認識聖米歇爾山海灣的一天。
  • (大紀元記者章樂法國報導)雅克‧朗(Jack Lang)1981年5月任法國政府文化部長後不久,決定1982年6月21日為全國性的音樂節(la Fete de la Musique)。音樂節主要以鼓勵專業和業餘的音樂家走上街頭表演音樂,和組織大量免費音樂會這兩種形式提倡、普及音樂。28年後的今天,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每年在6月21日這一天舉辦這樣的音樂節,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幾分色彩。當然,既然是全民參與,良莠不齊也是可以想見的。今年的音樂節又要到了。本報日前在法國國民議會採訪了雅克‧朗先生,請他談當年是如何產生這個想法的。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