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籠罩著理想光環的道德虛榮心

試析青年馬克思的「偉大理想」

真言

人氣 68
標籤: ,

【大紀元7月7日訊】1835年夏天,馬克思即將從家鄉的特里爾中學畢業,按照學校畢業考試的要求他寫了三篇作文,它們是被保存下來的馬克思最早的手寫材料。在這三篇作文中,被後人談論最多的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的崇拜者們尤其熱衷於引用其中的內容來證明馬克思從青年時代起就樹立了「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偉大理想」,表現出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精神」。但事實究竟?或者說青年馬克思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志向?還是讓我們到這篇作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核心思想,也是被人們經常引用的 段落是它的結尾: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 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過得完美。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頁)

在此,馬克思明確提出了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其實也就是兩條基本原則,一是「人類的幸福」,二是「我們自身的完美」。

那麼,何謂「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呢?從文中的內容來看,前者系指「大多數人」的「幸福」,「同時代人的完美」。而後者則是指與財富和權力無關的個人精神上的完美,換言之,也就是成為一個「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一個任何「重擔」都壓不倒的人,一個「最幸福的人」,一個「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一個死後其「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他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的人。顯然,這樣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偉人、完人和聖人。

如果說在有的人眼裡,「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可能是互相排斥的,那麼馬克思則明確反對將它們對立起來,強調「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在他看來,它們兩者是完全一致的,而決定這種一致的根據就在於,只有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人才能成為自身完美的人;反之,如果不是這樣,而僅僅是為了個人而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比如「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但卻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的一致性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更具體的驗證:首先,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人是「偉大人物」;其次,當下的經驗讚美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後,宗教一向也教誨人們為人類犧牲自己的人是「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進一步具體分析了為人類福利而勞動將怎樣使人變得完美。其一,它將使人擁有無法被任何重擔壓倒的堅強意志;其二,它將使個人的幸福與千千萬萬人的幸福相連,變為大家的幸福;其三,它還將使人流芳百世,永遠為後人所敬仰。

咋看上去,當馬克思把「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同時列為選擇職業「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時,那意思彷彿是說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既要考慮「人類的幸福」,也要考慮「自身的完美」,兩者並無輕重之別。但稍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從完整的意義上說,「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的一致性,其實包含了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達到「自身的完美」我們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另一方面,也只有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才能達到「我們自身的完美」。但對於前一個方面,馬克思在文中完全沒有提及,他感興趣的只是後一個方面,而且在論述這個方面的內容時採用的是反映條件和因果關係的表達句式(「只有—– -才——」和「如果——-就——」),這難道是偶然的嗎?我想不是,恰恰是這一點在不經意中表明,至少在馬克思的潛意識中,「人類的福利」與「我們自身的完美」並不是並列的,而是一種前者從屬於後者,後者支配前者的關係。換句話說,馬克思雖然同時肯定了「人類的福利」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在職業選擇中的意義,但在潛意識中,他更看重的卻是後者而不是前者;他之所以肯定「為人類福利而勞動 」的價值,恰恰是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達到「自身的完美」,成為「人人敬仰」的偉人、完人和聖人。如果由表及裡進行深層心理分析的話,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字裡行間是不是潛藏蘊含著這樣一層意思——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既要考慮「人類的福利」,也要考慮「我們自身的完美」,但考慮「人類的福利」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完美」?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意味著對「自身的完美」亦即對成為偉人、完人和聖人的渴望,即便不是推動少年馬克思打算「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唯一原因,至少也是其內在和深層的原因。借用馬克思自己的話來說,通過為人類福利勞動而達到「我們自身的完美」,成為「人人敬仰」的偉人、完人和聖人,這才是左右他職業選擇的「最深刻的信念,即內心深處的聲音」——儘管他並沒用明確的語言公開表示這一點,甚至也可能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馬克思沒有任何個人考慮,純粹只是想獻身「人類的福利」,那麼在論述「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的一致性時,他會只強調唯有「為人類福利而勞動」才能達到「我們自身的完美」嗎?在「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之間,他的潛意識會更看重後者嗎?非也!恰恰相反,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強調的只會是唯有達到「我們自身的完美」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福利 」而勞動,更看重的只會是「人類的福利」。但事實上,馬克思的邏輯是反過來的,這正是問題的要害所在。

其實,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開頭馬克思就說過,「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人類和他自己趨於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於他、最能使他和社會都得到提高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3頁)這裡的「趨於高尚」與「我們自身的完美」其實是一個意思。在這段話中,馬克思明確把選擇職業看作是人們使自己「趨於高尚」的手段,將這個觀點與他主張「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想法聯繫起來看,不言而喻,在馬克思的邏輯框架內,「為人類福利而勞動」與達到「我們自身的完美」之間顯然是一種手段和目的的關係。

不過,要深入把握馬克思此時的內心世界,僅僅認識到這一步還是不夠的,有必要對他所說的「我們自身的完美」做進一步的更細緻的解讀。正是通過這種解讀我們發現,作為一種精神現象,人們「自身的完美」在馬克思眼中其實主要是指道德上的「完美」。它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基本方面,一個方面是以個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為核心的精神昇華,它包括高尚的品質、堅強的意志和與千百萬人相連的幸福感;還有一個方面則是由此獲得的道德名聲,諸如事業的延續,人們的敬仰。這也就是說,在道德「完美」的問題上,被馬克思納入視線的不僅是個人的道德昇華,還包括了他們的道德名聲。

那麼,它們之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古往今來,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始終是有些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不過,同樣是追求這一目標,人們的動力和目的卻大不相同,如果說有人是想通過淨化自己更好地為他人和社會造福,有人是想以此獲得上帝的接納進入天堂,有人只是想做一個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好人,純粹是為了自我完善,那麼也有人則是為了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受到他人和社會的褒揚。顯而易見,不管是想通過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更好地為他人和社會造福的人,還是想依靠道德淨化獲得上帝的接納進入天堂的人,或是只想做一個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好人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道德名聲太當回事,更不會熱衷於談論它;相反,但凡是因為道德名聲而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哪怕這不是他追求道德完善的唯一動機,無一不把道德名聲看得很重。作為中學畢業生的馬克思不正是這樣嗎?當他在作文中闡述「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的一致性時,不但特意提及一個獻身人類福利的人將獲得「人人敬仰」,面對他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而且口吻中帶著一種對此掩飾不住的羨慕和嚮往。

這一點從馬克思對理想職業的看法中也可以得到佐證。按照《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的觀點,最值得人們選擇的理想職業具有三大標誌,首先,它是「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其次,它也是「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最後,它還是能給人們「提供廣闊場所來為人類進行活動」,接近「完美境地」的職業。可見,被馬克思擺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他最看重的是要使人「有尊嚴」。

那麼,什麼是馬克思眼中的「有尊嚴」呢?他回答說,「尊嚴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質的東西,就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並高出於眾人之上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頁)顯然,馬克思理解的尊嚴包括兩重成分,一是具有「高出於眾人之上」的「崇高品質」;二是因為具有這種「崇高品質」而受到眾人的「欽佩」。可見,在馬克思看來,有尊嚴其實就是在道德上高於眾人,有受人尊敬的道德名聲。

當然,僅憑這些我們還不足以斷定在自我的道德完善和由此帶來的道德名聲之間,馬克思更看重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不足以斷定馬克思之所以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完全是為了沽名釣譽,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對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並不純淨,明顯參雜了對道德名聲的慾望。

人生活在群體和社會中,無疑都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肯定。但區別在於,有的人不是一般地需要這種肯定,而是追求和執著於這種肯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虛榮心。當然,不同的人追求和執著的對象不同,虛榮心的內涵相應也就不同。有的人追求和執著他人對自己容貌的讚美,有的人追求和執著社會對自身才華的首肯,有的人追求和執著於別人對自己財富和社會地位的羨慕,還有的人可能並不追求和執著這些,但追求和執著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追求和執著他人和社會對自身德行的稱讚和仰慕,亦即自己的道德名聲,這也是一種虛榮心,我們稱之為道德虛榮心。顯然,在馬克思對於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中所參雜的那種企求道德名聲的慾望,正是這樣一種虛榮心!

無巧不成書的是,就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寫於這之前的《根據約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節論信徒和基督的一致,這種一致的原因和實質,它的絕對必要及其影響》中,馬克思的筆下也曾涉及道德虛榮心,只不過沒把它和一般的虛榮心明確區別開來罷了。

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馬克思專門談到了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所存在的「迷誤」。他認為,神在人們選擇職業時會給予他們以引領,「總是輕聲而堅定地作啟示」,但神的這種聲音很容易被淹沒。有時候,人們自以為是「神的召喚的東西」其實不過是一種自欺。馬克思以虛榮心和幻想為例對此進行了分析。對於虛榮心馬克思是這樣說的:「偉大的東西是光輝的,光輝則引起虛榮心,而虛榮心容易給人以鼓舞或者我們覺得是鼓舞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4頁),進而讓人們選擇「偉大的東西」作為自己的職業。這種虛榮心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道德虛榮心。試想,為「人類福利而勞動」, 讓自己因此變得高尚完美起來,成為「人人敬仰」的偉人、完人和聖人,不正是這樣一種「偉大的東西」麼?馬克思之所以嚮往這些 ,在很大程度上不正是因為它們的「光輝」能夠滿足他的道德虛榮心嗎?!

在《根據約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節論信徒和基督的一致,這種一致的原因和實質,它的絕對必要及其影響》一文中,馬克思在以各民族的歷史論證「我們和基督一致的必要性」時還說過,那些即使已經達到高度文明的民族,「甚至它的德行,與其說是出於對真正完美的嚮往,還不如說是出於粗野的力量、無約束的利己主義、對榮譽的渴求和勇敢的行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18頁)青年馬克思對人類福利和自身完美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正是出於這種「對榮譽的渴求」嗎?!

在《根據約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節論信徒和基督的一致,這種一致的原因和實質,它的絕對必要及其影響》的結尾處,馬克思曾專門論及和基督的一致對人的影響。他說,「和基督一致可以使內心變得高尚,在苦難中得到安慰,有鎮定的信心和一顆不是出於愛好虛榮,也不是出於榮譽欲,而只是為了基督而獻給了博愛和一切偉大而高尚事物的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822頁)顯然,在馬克思看來,所謂「獻給了博愛和一切偉大而高尚事物的心」其實有不同的兩種,一種是「不是出於愛好虛榮,也不是出於榮譽欲,而只是為了基督而獻給了博愛和一切偉大而高尚事物的心」,另一種則與之相反,是僅僅出於虛榮或榮譽欲而「獻給了博愛和一切偉大而高尚事物的心」。以此衡量馬克思那顆獻給了人類福利和自身完美的心,在很大程度上不正是一顆被「虛榮或榮譽欲」俘虜的心嗎?!

基於以上分析,我想我們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馬克思在自己的中學畢業作文中確實表露了獻身人類福利的志向,但導致他做出這種選擇的內在深層原因並非是對人類的同情和關愛,而是為了讓自己「趨於高尚」,在精神上變得完美;而推動馬克思「趨於高尚」,追求自身精神完美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偉人、完人和聖人,贏得「人人敬仰」的道德美名。所以,滿足道德虛榮心即不是這個年輕人打算獻身人類幸福的唯一動機,至少也是最重要的動機之一。既如此,這樣的志向究竟有多偉大和崇高也就不難判斷了。

如果要用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這對範疇來對人進行分類的話,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人無疑屬於典型的利他主義者,而一心謀取個人利益的人則顯然是利己主義者。但現實中的人往往是複雜的,利己和利他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排斥的,雙方也可能以一定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其中一種常見的形式,我們姑且稱作是以利他主義面目出現的利己主義,或者說是隱蔽的利己主義,也可以說是利己主義的一個變種。對這種人來說,因為自己的德行而受到他人和社會的讚美敬仰,遠比獲得財富、權力和地位更能讓自己得到滿足。因此,他們不但對財富、權力和地位十分鄙夷,而且充滿了為他人和社會造福的熱情,只不過主宰這種熱情的深層動機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道德虛榮心。這就是說,他們具有雙重行為動機,表面動機是利他,深層動機則是利己,利他與利己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儘管這樣的人與赤裸裸的利己主義者不同,身上籠罩著一圈迷惑人的理想主義光環,但本質上仍然是利己主義者 ,只不過他們看重的不是個人的物質利益,而是個人的精神利益罷了。青年馬克思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超人氣零瑕疵裸妝
威廉斯堡河濱住宅計劃爭論激烈
買賣二手車 價格評估有參照
中國大陸很難實現零血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