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之殤:隴上小江南變泥石流頻發區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8月10日訊】甘肅舟曲7日夜間發生的特大泥石流,給當地造成巨大損失。官方最新統計數字是,702人死亡,42人重傷,1042人失蹤。中國官方分析了特大泥石流災害的五大與大自然相關的成因。但有專家認為,災難背後存在著人為因素,曾經的“隴上小江南”變成泥石流多發區,最近幾十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是重要原因。

8月7日夜晚到8月8日凌晨,一場暴雨引發的特大泥石流沿著白龍江滾滾而下,沿排洪溝兩邊的三個村莊很快被衝垮,舟曲縣城一塊長5公里,寬500米的區域被夷為平地。截止8月10日下午5點,中國發佈的最新統計數字是,舟曲特大泥石流已造成702人死亡,42人重傷,1042人失蹤。

暴雨引發地質災害隱患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四川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範曉曾經沿白龍江做地質考察。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說,舟曲縣城北邊有兩條溝,歷史上多次發生泥石流。有專家稱,日前發生的這場災害是中國歷史上泥石流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范曉分析,舟曲泥石流災害成因包括舟曲地區地質結構不穩定、地形陡峭、岩石破碎、山體鬆散、堆積物質較多等。同時,范曉也認為,8月7日晚間10點左右下的那場暴雨是這場泥石流的直接誘因。

隴上小江南變泥石流多發區

不過,范曉還提出,這場災難背後的人為因素。他說:“最近幾十年它的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是比較嚴重,所以造成很多植被的破壞。因為人類的一些活動,包括森林砍伐,包括交通的建設,因為是在地形很陡峭的山區,本身它就是地質災害高發區,所以這樣大規模的人工活動對環境肯定是有比較嚴重的影響。”

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9日舉行的舟曲搶險救災緊急會議上,只提出這次災難的五大自然成因。

舟曲曾被譽為甘肅的“隴上小江南”。上海東方早報摘錄舟曲縣誌的記載,“上個世紀中葉前的舟曲縣,境內雨水充沛、氣候溫潤、森林茂密、植被豐富,滔滔白龍江橫貫縣城全境,宛如一條飄逸的哈達將舟曲打扮得十分秀麗。”

但舟曲如今成為泥石流多發區。東方早報的文章認為,舟曲泥石流慘禍背後有人為因素。文章說,經大躍進、學大寨、與天鬥爭其樂無窮一類的瞎折騰,再經過度砍伐、 過度放牧等對大自然的一系列無節制索取之後,舟曲縣自然地理生態遭到了反覆摧殘,最終弄得山川裸露、水土流失,洪澇、滑坡、泥石流年甚一年。文章說,“長期懸在舟曲縣城近5萬居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可遏制地出鞘了。”

地質學家范曉援引一個統計數字說,從1950年到2000年期間植被的破壞很嚴重,白龍江上游森林面積減少了大約70多萬畝,坡度在40度以下的土地基本都被開墾。耕地不斷擴大,加速了水土流失。舟曲已成為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的縣城。

相關新聞
方圓明:人在家裏睡,禍從睡中來
舟曲白龍江堰塞湖未解除 水電癱瘓
舟曲縣特大泥石流 下游民眾站立過夜
組圖:泥石流災 甘肅舟曲浸泡在淤泥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