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40)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儒學——孔孟之道,何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很清楚了。這是制度性的問題,而不是其內容的過錯。孔孟之道在漢朝發達過,在宋明兩朝也發達過,在清朝乾隆盛世更達到頂峰,演變到近世倒成了「吃人的禮教」了?原來這個孔孟之道主要是講君子之學,即君子成德之學。他特別強調做君子的要有德,君子無德這個國家就玩完了。有學者稱孔孟之道為「成德之學」,又說孟子的學問為「君子之學」,我則稱孔孟之道為「上層建築學」。孔孟是專門為上層建築的士大夫、君子做思想工作的指導教授;而他們為下層人士講成德之學,也是想他們成為上層建築的士大夫、君子。上行下效,天下就達到大治。故他的學說,是在合理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實施才有效,一旦上層建築分配不均,天子、國王、士大夫無德(不按孔子說的「禮教」辦事),其整個道德體系就轟然倒下了。你孔子把「禮」說得再好也沒有用,無論你自己如何努力「克己復禮」,只要一個最高領導人——天子或說國王不聽你的話,無德無能,整個禮教就不能立起來。孔孟拿那些國王也沒辦法,他們是世襲或是鬥爭得來的,不是選舉出來的。他只能用勸說的方法,去哀求那些國王遵循「周禮」。可是封建制度的形式已經名存實亡,這一整套的禮儀內容已得不到制度的保證,孔孟要實現他們的理想,無異於緣木求魚。秦漢以後的君主制,已無封建制的形式,既要冠上孔孟之道治國,皇帝一人無德,則天下遭殃。所以我說孔孟之道的內容並沒有錯,上有天道,下有地道,中有人道,正如《中庸》所說的「建諸天地而不悖」。問題是他沒有一套解決領導人更替的制度創新。自夏禹的兒子啟做了天子後,權力的承傳一直是世襲制,這就堵死了有德之人治理國家的管道。這就是孔子的「成德之學」無法成的原因所在。孔子遵從周禮,一切以禮而立做人,以他的道德來評判他的為人,可說他是最有道德的人,以「君子之學」來說他應做統治者。可是他既一生潦倒,沒有一個國王錄用他,淪為一條喪家之狗,就是他出身寒微,沒有得到在上層建築發揮他的德能。以孔子的一生亦可以說明沒有當初成王、周公創立的封建形式,孔子所說的禮教就很難成立。

我們從制度上來看孔孟之道,正如現代儒者所闡述的,孔孟之道並沒有阻礙現代民主社會的發展,而是有助於民主社會的發展。民主社會解決了孔孟無法解決的上層建築領導人更替的問題,將無德無能之人用選舉的方法將他換掉,保證了有德的「君子」執政。其宣揚的「親親殺、尊尊等」道德規範更加容易實行。這是我們從正面看孔孟之道。而從反面上看,為什麼孔孟之道會成為「吃人的禮教」?這是因為他在君主專制的社會制度浸淫太久的緣故。本來他那套制度就不適合實施孔孟之道,硬把它套上去使用。久了(秦漢至清朝一千多年),就歪曲變味了。你皇帝口口聲聲說「親親殺」,為了權力,老婆、兒子、父親都可以殺;你皇帝天天強調「尊尊等」,你既是濫用職權的尊尊等,把大臣、士大夫當作奴才來使用,稍有點冒犯,就殺你九親,滅你三族。這等內容與形式不對稱的施行,孔孟之道非常人性化、道德化的功能就被扭曲和矮化了。就如那些反儒家的人所說的,你滿嘴仁義道德,背後既隱藏著齷齪骯髒、下流卑鄙的東西。這個制度上的扭曲和矮化,讓那些反儒家道德者們振振有詞,孔孟之道就是吃人的魔教,是阻礙中國進步的醬缸文化。其實,日本、韓國、臺灣,都是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何以人家就可以實現民主社會的轉型而不受到儒教的阻礙,而中國的儒教偏偏是阻礙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呢?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拿現在的中國大陸與上述國家、地區相比,哪個地方的儒家文化多一些?深厚一些?以我看當然是日本、韓國和臺灣。拿孔孟之道的「仁、義、禮、智、信」來看中國大陸,可說中國儒教文化蕩然無存。就此而言,既然此國不存在此文化,何來從中作梗?這就不能視它是絆腳石或是醜陋的醬缸文化。中國人從制度上破壞孔孟之道已經很久遠了,到了近代愈演愈烈,很多人懵然不知,那個孔孟之道,他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呀,你拿到專制社會去實施,他能不面目全非嗎?(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 (shown)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為最高理念,以禮作為實踐行為,以知人之辯作知識論來鞏固禮的實踐行為。
  • (shown)《論語》記載孔子說「仁」很多,據統計,仁字出現109次。其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試舉幾個例子......
  • (shown)孔子這個「仁」,確是有些含糊其辭,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則與道德倫理相聯結,其上,則與天命相連繫。
  • (shown)如果我們將孟子「自得」之道與牟宗三先生說聖人無體,不可言且無可訓來看,孟子這個「仁」,還是「有執的存有論」。如依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來看,這三者孟子都未能達到。
  • (shown)後儒把孔子的仁說成是「惻隱之心」,又說「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於「愛人」、「博愛」等等,都是一種意為的構造,這對孔子的仁,只能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繫辭傳下》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就是這個意思。聖人與仁人是劃等號的:能做到聖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聖人了。
  • (shown)如果說,仁是儒家君子所要達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麼要實現這個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義。「人路」,也就是人應該的行為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