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樂文化的內涵

蕭風
font print 人氣: 13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華「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叫「禮儀之邦」。「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然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過分重視物質利益,使得傳統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衝擊,已失去古典純樸的「禮樂文化」的精神。但是,傳統的「禮樂文化」在今天還是能起到提升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禮樂的起源

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

中華「禮樂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諧代表「樂」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則代表「禮」的精神。「和諧」(樂的精神),所以萬物都能化生。「有序」(禮的精神),所以萬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樂」是形成於「天」的陽剛之氣。而「禮」則是由「地」的陰柔之性所形成。

我們從人類的歷史文明的發展來說,不是一開始就是「禮樂」並重,或禮重於樂;而是先有「樂」,然後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發展為「禮樂」並重。人民所熟知的禮就是周禮,是周公制定的。

禮樂文化是從祭祀文化發展而來的。「禮」之本義,據許慎《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乃「行禮之器,從豆,象形。」

近人王國維考證,「豊」誠為禮器,然非「從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尚書.盤庚》所謂「具乃貝玉」說的就是以玉禮神。從甲骨卜辭中「圍」(即「豊」)字的結構上看,是在一個器皿裡盛二玉以奉事於神。

王氏據之得出結論:盛玉以奉神人謂之圍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因此「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後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後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其淵源於上古祭祀文化。

《易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禮記.樂記》稱: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隆興上下之神。 又說:「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和應天,作禮以配地。」

《禮記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急於祭。」梁啟超《志三代宗教禮學》曾據之發揮道:「禮也者,人類一切行為之規範也。」

有人所以成人之禮,若冠禮是;有人與人相接之禮,若士相見禮是;有人對於宗族家族之禮,若昏(古同『婚』)禮喪禮是;有宗族與宗族間相接之禮,若鄉射飲酒諸禮是;有國與國相接之禮,若朝聘燕享諸禮是;有人與神與天相接之禮,則祭禮是。故曰:「禮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到了周朝很重視樂舞修養,制定了禮樂制度,周王室及貴族子弟從十三歲開始,要逐漸學習掌握各種禮儀樂舞,二十歲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在貴族階層,樂舞修養操持是生活的一部分。《六代舞》的實施,是要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通過樂舞促使人們完善內在修養,並自覺遵守社會秩序,進而達到整個社會安定。

禮樂的重要性

孔子反覆強調「禮、樂」的重要性,認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誌在於「禮、樂」。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國安邦,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和諧、穩固,必合乎禮、正乎樂。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這裡是作為治國的一個基本要素來提出的。

禮樂於小處看,則在於「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達、心胸開朗,同時也知道該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恭近於禮,遠恥辱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因此,「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在孔子的設想中,無疑是能夠使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途徑。

又稱,「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應該說也確實是頗有道理的。譬如雖然讀書雖有可能讓人變的更加精明、富於機謀,但總的來說,更主要還是使人更加知禮,重仁義道德、溫文爾雅、謙恭禮讓。

歷來聰明的君主和國家領導人,都沿襲以禮樂的精神內涵來治理國家。有個故事,說的是晏子諫齊景公重視禮。一次,齊景公舉行酒宴,飲到高興處,對大臣們說 :「各位痛快地飲酒,不要拘束君臣禮節!」晏子對齊景公說:「國君的話不妥!禽獸都是以雄健有力者為首,弱肉強食。大臣們如果拋棄禮節,就有更換國君的危險。」景公聽了,很不高興的背過身子。過了一會,景公出去了。

回來後,晏子坐著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飲。景公很生氣,對晏子說:「剛才你不是還教訓我人不可沒有禮節嗎?你的禮節哪兒去了?」晏子離開座席,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說:「我哪裡敢這樣呢?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國君瞭解沒有禮節的實際情形啊。」景公聽了,說:「看來是我的錯啊!」此後,景公完善禮制,精心治國,官員守禮,百姓肅然。

現代的商業科技文明,由於太重視物質利益,使人類流傳幾千年的「禮樂精神文化」面臨被拋棄的危機。隨著人類道德的下滑,「禮教」和「樂教」也逐漸衰退。由於市場化的「藝術的文化活動」,缺乏它應有的,深刻的宗教、道德的精神內涵,只成為社會的裝飾,缺乏深刻的文化精神內涵;失去了「真」和「善」,於是變成了一種「理想」。

古人講「文以載道」,文化藝術也是一樣。屬於精神層面的倫理道德規範往往是抽象的,而文化則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對道德體系進行通俗化表達。比如:唐太宗仁德佈於四海,讓人知道什麼是「仁」。人們談到「孝」自然會想到帝舜的「仁愛孝悌」、花木蘭的替父從軍;韓信的「胯下之辱」使人們知道什麼是寬容忍讓;談起「忠」會自然想到岳飛的「精忠報國」。

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都是通過這些具體的人物、事件,通過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演繹和體現出來的,並通過小說、戲曲、舞蹈等文藝形式流傳開來,並一代代傳下去。

文化藝術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賞心悅目,同時也會使人們受到教益,也就是通過對文化藝術的學習或欣賞,能使人們達到「教化」的功能,這也正是中華傳統「禮樂文化」的教化功能。

--摘編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琴之音韻清雅綿長,琴之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心目中的樂器之王,現代稱之為「古琴」或「七弦琴」。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shown)「禮樂」所起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調和制約的方式對生命進行養護,使生命不至於迷失墮落於情感欲望之中…
  • (shown)君子是明瞭人生真諦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道義而行事,秉承聖賢的教誨而做人,其所到之處能潤澤、教化一方,使人們崇尚道義。
  • (shown)古之聖賢、君子通達道理,安於天命,千言萬語都是要教人行善,明辨是非善惡,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惡從善,鼓舞人們追求真理。
  • (shown)人如果違背道義原則,就會失去正確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隱患,從表面來說是違背道義,實質則是違背自己的良心、良知。
  • (shown)樂的作用,並不是給人娛樂的,是在教化人的基礎上,最終達到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 (shown)古代設立了司星官、欽天監、卜官等,觀象授時,很多事情通過預測和占卜來預知吉凶禍福。
  • (shown)人們把這些壓船的大石頭,收集起來,作為一代廉吏的紀念物,大家都叫它為 「鬱林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