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伯道無子

史鑒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在古代,當人老年無子時,別人就會同情的說:「您真是伯道無子啊!」這是為什麼呢?

晉朝人鄧攸,字伯道,他從石勒軍中逃脫的時候,帶自己妻子、兒子和侄兒一起逃難,路上牛馬被強盜搶去,只好徒步擔著兒子和侄子跑。鄧攸想這樣跑不快,為防萬一,就對妻子說:「我弟弟死的早,只有這一個兒子,絕不能讓弟弟絕後,只能扔下我們的兒子了!以後我們還能再生兒子。」妻子哭著答應了他,就扔下自己的兒子。他的兒子早上扔下晚上又追上來,第二天,鄧攸把自己兒子捆在樹上後離去。鄧攸拋棄兒子後,妻子不再懷孕,鄧攸就納了個小妾,非常寵愛。問小妾家屬情況,原來也是逃難的北方人,小妾回憶自己父母的姓名,竟然是鄧攸的外甥女。鄧攸捶胸頓足,從此不再納妾,到死也沒有兒子,真的為弟弟絕了後。他的侄子為他守孝三年。

古人云「求仁得仁又何所怨」,意思是我自願為別人做好事,別人因此得到了好處,那我自己遭殃也不反悔。本來人各有命,有人卻非要幫別人消災不可,結果代人受過,別人得到了好處,自己求來了災難。這種人不可謂不仁義,然而他們因此一生或一時遭難並不是老天就瞎了眼。因為這是他自願求的,老天也沒辦法。

這不是叫人別做好事,而是叫人做好事前先掂量掂量,是投機取巧沽名釣譽,還是真正有為他人受難的決心,別到時候遭了大難出爾反爾怨天怨地。有個故事,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船,華歆不同意,王朗說:「船上還有位置,怎能見死不救?」後來賊軍追上來了,王朗就要把搭船的人推下去,華歆卻堅決反對,說:「我當初正是考慮到讓他搭船,就可能被賊軍追上。現在既然已經接納了,怎麼又可以因危急而拋棄他呢?」最終三人脫險。人們評價華歆還是比王朗要強一點。

有人感歎「好人沒好報」、「做好事沒好報」。其實,一個好人發自內心為別人付出,願意為別人受苦,他這輩子是吃苦還是享福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名利情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好人積的陰德卻可以為自己帶來下輩子福分。所以人們用「伯道無子」來表示:您雖然無子,但您這輩子做了不少好事,下輩子會幸福的。(據《晉書》)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