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音樂教育

文/沈亮寬
font print 人氣: 18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4日訊】(紐約訊)5歲的小誠,是個注意力無法集中但卻喜歡音樂的小孩。媽媽一度為此傷神。透過朋友提起可試試鈴木教學法的勸說下,小誠的媽媽抱著何不姑且一試的想法幫小誠報名了鈴木小提琴班。因為鈴木教學法是需要家長的全程參與,起初小誠還非常地不適應,但久了也就習慣了。再加上先不學看譜而多用聽力來拉奏,此方法更能讓小誠集中精神並訓練音準及聽力。等小誠對這些練習已純熟,老師才往認譜進行。小誠進入小一後,注意力就能集中多了。小誠的媽媽也很慶幸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

日本小提琴家及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Suzuki Shin Ichi)指出鈴木教學法是一種母語的教學法,孩子們在學會讀書認字前便已會說話,他還特別強調孩童學音樂是越早越好,它是一種父母親參與其中的反覆記憶學習,這種訓練是需要孩童完全的領悟瞭解才可往下進行的。而這些孩子們學習如何彈奏樂器,就如同他們學習說話一樣。家長需要融入到這個系統來,才可在家庭中當孩子的指導老師,已達到督促、指導孩子在家中的練習。

因此,學齡前的孩童學習音樂,皆重視在視覺和聽覺上,特別是零至二歲的寶寶,肌肉尚未發育健全,音樂上的訓練可以聽音樂CD,來增加聽力的學習,CD(中、英文)教材非常廣泛,凡是兒歌、童謠如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或是瑪麗有只小羊(Mary Had a Little Lamb)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這些音樂CD和影音DVD在網路上、市面上、或書店皆有販賣,家長可選擇適合或耳熟的音樂CD和影音DVD給孩子。有些音樂CD和影音DVD在一些專賣店還可以免費試聽試看,由此,家長還可做出更好的選擇。若有金錢上的考量,可利用美國各大、小圖書館免費租借也未嚐不是個好方法。

當學齡前時期的孩童聆聽這些音樂時,父母亦可加上一些動作來加深孩子的記憶。例如,爸媽可以邊放CD邊唱出小星星,然後適時加上如星星的閃爍等配合歌詞意境的手部動作等。其實父母應多多與孩子做這類的互動,而不必擔心孩子因年紀小而無法理解。小霖是個一歲多的小男孩,懷孕期間和出生後母親就經常對著小霖唱歌,小霖因為還不會說話,因此無法跟著媽媽唱這些歌,但因為媽媽長時間與孩子的歌唱互動,當小霖的語言能力開始俱增時,以前媽媽所教過他的兒歌及動作就開始一點一滴的展現出來。因為小霖的可愛動作及無法完全表達的童言童語常常逗得全家樂開懷,增加了許多親子間的樂趣。

因為孩童的可塑性很強,如果不斷刺激和啟發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的成長將會是很快速的。家長千萬不要因為他們還小,就認為他們不懂,就不與他們互動接觸。如果多花時間與他們互動和重複的練習,等時間成熟了,成果自然展現。再有,還可以透過閃卡來訓練孩子基本視力的追蹤能力及眼球的靈活運轉力,為孩子的觀察力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閃卡可以從各大音樂網站及樂器行找到,或者有心的家長也可以為孩子動手做一些可愛的閃卡。

這些閃卡的內容可以是音樂符號,如高、低音譜號、音符、休止符名稱及拍長來訓練孩子的記憶。君君在一歲多的時候,爸爸便以自製的閃卡來加強她的記憶。爸爸常將卡片拿到君君的面前給她看並告訴其名稱,透過每天反覆的練習,君君在兩歲多時便可記住所有閃卡的內容,並將閃卡內容正確無誤的說出。

關於節拍的訓練,父母可以運用沙錘(可用寶特瓶或易開罐瓶內裝些米粒或小豆子再封其口,便可拿在手上搖晃)配合一些歌謠來訓練節奏;有時也可以運用空奶粉罐當作鼓面來打節拍。當然,不花錢又是每人都擁有的便是我們的雙手了。雙手打出的拍長,也是訓練孩子的節奏能力及他的肌肉協調性的控制。還可利用一些古典名曲,如海頓的「驚愕」交響曲或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來達到律動與遊戲的結合。(在「淺談零到三歲的音樂教育」)中有詳細之介紹,在此不贅述。

如果家長還想訓練孩子的音感,也可以用八個玻璃杯,注入不同高度的水位,以小木棒或筷子敲出不同的音階,來與孩子玩音樂互動之遊戲。家長若知道一些兒歌的唱名(即Do Re Mi等)便可教孩子如何使用上述的方法。

小明的媽媽經常請教老師,如何以自製的樂器來與孩子在家做音樂的互動的練習,老師便建議媽媽試試上述的方法,讓媽媽敲出音樂,小明跟著唱,或是教導小明自敲自唱,省錢又有趣的音樂互動即可在家完成。若是父母擔心孩子太小會將玻璃杯敲破,也可以選用鋼杯或竹筒代替。

諸如此類的練習及自製樂器,不勝枚舉,只要有心,運用觀察力及創造力,即使是鍋碗瓢盆等,音樂的聲響無處不在。

音樂小辭典

「休止符」是世界上最美的無聲音符,與圖畫中的「留白」,有相同的效果但也最易被忽視。一首曲子之中,穿插著休止符,可產生更生動、有變化的節奏。「休止符」也是音樂的一部份,在音樂進行當中,休止通常具有特殊意境,可說是一種情緒上的表現,雖無聲但是強而有力,雖「無」但確實實在在的佔有時間。

(作者沈亮寬,來自台灣,Nyack college講師。專業長笛演奏,並有22年教學經驗。2007年取得皇后學院音樂教育文憑,2007取得紐約州教育證照,1998年紐約大學音樂演奏碩士。曾獲紐約器樂傑出成就獎、西方凱斯儲備大學甘迺迪獎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加拿大音樂教育聯盟(Coalition for Music Educationin Canada)週一(5月3日)早在溫哥華藝術館前舉辦了第5屆一年一度的『音樂週一』活動,以紀念音樂和音樂教育在學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基隆報導)對於藝術活動的推廣,基隆中山高中一向不遺餘力,直笛和合唱比賽已成為學校的特色活動之一。28日下午舉行的音樂會,同學們個個拿出看家本領,校園中充滿了悠揚舒暢的音樂聲。學校表示,在這場音樂比賽中,每個人都是最佳的表演者,讓學生從音樂中學習欣賞、合作,才是音樂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 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哈佛大學高材生五嶋龍在著名作曲製作人史擷詠的邀請下,三度來台演出。此次演奏會將由前名古屋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福村芳一擔任指揮,NSO國家交響樂團及KCSO高雄市交響樂團協奏,於6月22日、24日分別在台北、高雄兩地展開演出。為響應台北縣基層學校之【音樂教育深耕計劃】,五嶋龍特將四百張音樂會票卷捐出,期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也有機會聆賞到國際級的音樂演出。
  • 第5屆台中縣樂器節17、18日在后里馬場登場。今年樂器節將由手風琴演奏家李炳輝揭開序幕,音樂教育家陳忠秀打造全新的「手風琴館」,讓大家體驗各式手風琴魅力。另外有樂器舞臺、樂器競技場、薩克斯風舞台、打擊館等,可以享受DIY樂趣;還有樂器醫院幫忙修復心愛的舊樂器,最後摸彩有機會把薩克斯風、爵士鼓帶回家。
  • 許多父母總認為學樂器就等於學音樂,學鋼琴、小提琴的風氣比歐洲還盛。孩子從小學彈琴、拉琴,但為何從此幾乎不再愛音樂?這是因為多半的學習經驗並無帶來對音樂的「鑑賞力」。
  • 聯邦勞動部計劃資助長期失業者子女,發放教育卡,用來支付孩子的補習費用、學習用具、在學校的中午飯以及課餘的音樂教育、體育訓練、去游泳館、參觀博物館等。勞動部長計劃,提供教育卡的工作將來由勞動局下屬的職介中心承擔,會同社會、文化、教育等機構形成網絡。有消息說,教育卡的可支配的金額計劃為每年200歐元。不過勞動部長的計劃受到來自反對黨以及姊妹黨的多方質疑。
  • 為甚麼要學音樂?21世紀德國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與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福曾經說過:「音樂是一種理想,而每個人都是一棵樹,教育使它開花結果。」教師要提供一個全面而開闊的音樂視野,讓孩子在充滿音樂氣氛的環境中,愉快的去接觸音樂、感受及欣賞音樂,進而研習和創造音樂。因此,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在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 ,而在培養一個健全的「人 」。
  • (大紀元記者黎新紐約報導)第四屆新唐人「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在曼哈頓格羅德‧林奇劇院(Gerald W. Lynch Theater At John Jay College)於8月20至22日舉行。賽場上﹐選手們競爭異常激烈﹐各持不同優勢﹐精彩紛呈。目前在台灣國立台東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就讀的盧仁惠,憑著優異的表現,獲得女子組優秀表演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