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是谁不让台补教人生落幕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7日讯】(据中广新闻/彭群弼报导)被媒体戏称的“补教人生”戏码,连演一个月,在当事人享受“不成比例”的曝光之后,原本以为在当事人宣布“离婚”讯息后可以告一段落,不料,却又出现“安排工作”以及“教育当局”的说法,让这出早该落幕的歹戏继续拖棚,并且颇有展开“新一季”演出的气势。

究竟是谁不让这出难堪的肥皂剧下档?又是谁让如此狗血的内容暴露在应该标榜“普级”的新闻时段里,大“演”特“演”?“补教人生”的社会新闻背后,真正被忽略的问题又是什么?

随着教育部长在一场研讨会上,首度针对这段期间媒体反复报导追逐的补教八卦新闻,发表看法之后,似乎出现一些不同的讨论声音。

所谓的“补教人生”热闹上档,民众茶余饭后,磕牙题材不虞匮乏之际,又有谁去认真检讨当今教育体制,教育环节出了哪些问题?就在“补教人生”戏码即将迈入全新一季戏码的同时,只有高中学历,但早已经被认定是国内观光旅游界大老级的亚都饭店总裁严长寿,语重心长说:台湾培养了太多的硕士博士,结果只是造就出一群不会做事,书也念得普通,必然遭遇职场挫折的年轻人,断送台湾竞争力的教育制度,又有谁去认真检讨,

特别是,隐身在正常教育之后,为升学主义,考试领导教学推波助澜的“补习班”,又该负起多少责任?

教育部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周一晚间发出新闻稿,强调会与“地方政府”合作,“责成”地方政府监督短期补习班,要求老师兼顾言教与身教云云。但实际上,也不过是“重申”:管理权责在地方政府,中央仅能“督促”的推托之辞。

补习班之所以可以在台湾成为教育体制的附庸,依附着正式教育体制大行其道,大型化的补习班,动辄成千上百的学生,补习班老板上亿豪宅凸显富贵,早就不是新闻?这些现象,难道与教育部的教育体制一点关系也没有?

近年来升学体制一改再改,各种教育体制,不断地把学生当作白老鼠,东参考,西抄袭,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惯有社会反应回馈模式下,补习班就成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救生圈,针对各种改革,对应出应付之道,从单纯的考试分发,变成推甄,申请,补习班帮忙做落段分析,个人资料准备,甚至安排模拟面试,研判科系申请人数的多寡,只要有钱,都有人协助解决。更不用说,标榜“只是学习能力检测”,分数直达完美境界的基测考试,提供的补习班去满足家长恐惧,学生被迫追求完美,透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上千成万遍的考试工厂。生产出一具又一具,不会出错,无须思考的制式脑袋瓜。

*难道这些都跟教育政策无关?*

补习班老板赚钱,钱好赚,才会引来激烈的商战,彼此尔虞我诈,抢攻媒体版面的“商业手法”,补习班“老师”为了争取学生的喜好,讲笑话,比美貌,甚至连招生都要请辣妹坐台,除了“贩售”的“商品”是“考试要用的知识”之外,与其他的商业活动,又有何不同?

补习班的“老师”,除了被尊称一声“老师”之外,跟鸡排店,海产粥的员工,卖力炸鸡排,翻搅锅里的粥,靠“色、香、味”吸引客人上门,又有何不同?要求补习班的老师,也要有“正式教育体制”的老师所具备的“传道、授业”?似乎也太沉重了吧?

*难道,这些也与教育部无关?*

近年来高等教育浮滥,研究生满街跑,高学历,低成就的现象让许多人感到忧心忡忡?检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又有多少主管高教的官员,到补习街走一趟,专“补”硕士,甚至帮助“博士考试”的补习班,早就招生多年,生意满档,大学三年级进补习班,补习班标榜高中七所八校研究所榜首的红榜,每年在放榜日前后,总会出现在这些补习班的门口?

*连“学术”都可以补习化?还有什么不能补的?*

1985年上演的“国四英雄传”,讽刺并凸显了当年国中生想要挤进一流明星高中,被迫在补习班里填鸭的荒谬处境。25年之后,随着出生率大幅下降,学校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国四生”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从国中一年级开始,想要挤进明星高中的学生,被迫过着必须始终追求完美的学习之旅。从一年的国四,变成三年的国四生。补习班,当然也就不会消失。

然而,从国中就开始熟习,习惯,甚至仰赖补习的这一群国家未来主人翁,到了高中要补大学,到了大学要补研究所,研究所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还是去补习班,去补国家考试,证照考试,这些通过国家考试的未来的公务员,专技人员,甚至可能是二十年后的部长级官员,其实,都是补习班教出来了的。

但,补习班教过“待人接物”、“处事方法”?补习班教过“勇于承担”?“道德底线”?吗?

答案恐怕很令人担忧。

但可以确定的是,补习班不会在台湾的社会消失,因为,社会的筛选制度,造就了补习事业的无量前途。如今,补习班老板闹新闻,可以上媒体,争取版面。媒体靠补习班的八卦,满足偷窥,当然不希望好戏下档。

但好戏的背后,严肃的教育问题,严长寿口中,教育体制下所出现的竞争力问题,恐怕就在谁背叛了谁,谁又跟谁私会中,显得更模糊,更遥远。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