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俗手札】忍讓和自省

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這是一段出了名的窄路,路窄人多,幾個拐彎已叫人頭痛,步步逼人的民房更令人厭惡。如果有別條路可走,我寧願捨近就遠,可是偏偏只有這條窄路可走。而且不折不扣,每天都得跑四趟。中午,這段窄路來往的人較少,但早晚上下班的時間,人潮熙來攘往,大有摩肩接踵之勢。

一年來,我懷著一份恐懼戒甚的心,踩著單車,來回這條窄路上,所幸都沒有出過事。惟在走窄路的這件事上,我學到了不少東西,也體會不少人生哲理。

走窄路不可性急,急則出亂子,雖有人在前在後,也要耐著性子,等人潮稍退時,才舉步。寧可讓一步,等一時,也不可冒失肇事。這就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除此,還得具備一種能忍受愚人頂撞的雅量,隨時隨地,都可能碰到不講理的人,你無須耗費時間與他爭辯,退一步,則海闊天空。

其實,人生就是窄路,多少困難必須克服,不少絆腳石必須迴避。最要緊的,還是要秉持恆久的耐心和忍讓的修養,才能化崎嶇為坦途。

每次看到父親那息事寧人卑躬屈膝的態度,便一肚子的不快,為什麼要如此懦弱,任憑人們騎到頭上也不吭聲,我真為有這樣的一位父親感到羞恥。

那天早上,父親一大清早就要我陪他一道去插秧,我老大不願意的跟在身後,父子兩人就這樣不言不語各懷心事的來到田邊。

天才剛濛濛亮,昨夜的露水猶在草尖散發晶瑩的光亮,田水似一方平鏡映現藍天的神采,站在田埂邊,不禁有種寒意襲來。

父親要我學著他的一舉一動來插秧,我嘟著嘴,心不甘情不願的學著……畢竟是知子莫若父,父親還是先開了口說:「你大概以為我是一個差勁的父親,怎麼每次都忍氣吞聲的向別人陪不是,縱然別人理屈!事實上,布袋和尚有句話說得好:『低頭便見水中天,退步原是為向前。』你現在手中正捧著一大摞的秧苗,而為了完成這豐收前的栽種,你想看看,當你一步步走下去,每一步可都是退著走的啊!所以忍讓絕對不是懦弱,只是因為你還有更遠大的目標要去實現啊!有時,在人前退那一小步,卻可能是自我完成前的一大步啊!」

當時的我似懂非懂,等到自己上了大學後,才漸漸體會到,要在人前退那一步,是要有多大的膽識和勇氣啊!也才了解父親那顧全大局的退步,竟有著海闊天空的偉大!

一個病人如果求助於巫師,他的問題是:「誰害我生病?」如果求助於醫生,問題就會變成:「什麼原因使我生病?」後者使我們從事身體檢查,看看自己的身體本身有什麼毛病?前者卻把責任推到「誰」身上,然後施法求靈,終究是治不好病的。

現代人難得反躬自問:「或許是我自己的錯吧?」尤其,處在逆境之中,很容易怨天尤人,而絲毫不知改善自勉。這種情形就像做幾個稻草人來毆打洩憤一樣,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常陷於偏狹的「自我」牢籠之中而不自知。真正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性格、陋習、成見與做法。

然而,自責卻又往往是失敗之後最便宜的藉口,只知自責而不知悔改的做法,常使人關起心門,停止長進,甚至造成人格的萎縮以及深度的憂鬱。久而久之,便成了危險的訊號,像心中蔓生的雜草,掩蔽了原有的清純本性。

假使你有敵人的話,請記住王爾德的一句名言:「活得快樂,就是最好的報復。」這句話對於內在的與外在的敵人同樣適用。與其光是自責,不如痛切自省,看看自己的弱點何在,努力改善,然後繼續走向人生大道,那麼最後的成功還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可以暗地裡將美好融入心田,化為至真至善至美的種子,獨自擁有,再在每個分分秒秒,散佈給周遭…
  • 用心珍視、細心感受、全心體會那一剎那的真誠、那一過眼的美善,那一須臾的領悟…
  • 大地晴空萬里,陽光耀眼。忽然西邊飄來一朵浮雲,遮住了可愛的陽光。不要擔心,那只是偶然飄過的浮雲!
  • 只要對自己與周遭,充滿了禮讚的心情:「一切都這樣稱心如意,世界多麼奇妙啊……!」相信每個人的情緒,一定會不由自主的快樂起來。
  • 生命的旋律如此虛幻,但也不要悲觀,我們準備付出的一切,不是勇於「復歸塵土」,而是敢於去「生於憂患」。只要好好把握,即能譜寫出神奇的樂章。
  • 將「幸福」二字時刻置於腦中,在荊棘滿佈中為自己找出路,迎向前去,這就是美滿人生。當然,也有在寬廣平坦的道路上愉快地行走,而感到愉悅狂喜的日子;但是遇到崎嶇山路的機會卻會更多,然而,當你經歷艱難,爬上峭壁時,可以獲得更大的幸福與滿足。
  • 生命在好,而不在長。貧而得自由,優於富而為奴隸。擁有不豐者不為貧,慾望大於自己所擁有者,則為貧。
  • 人們不應該拿自己和別人相比較,否則只是徒增苦惱罷了!
  • 古往今來誰也逃脫不了「情」的纏繞,因情而悲而喜,因情而善而惡,也因有情而貪得無厭、而愚昧無知…
  • 像一陣細雨,能使黯淡的草葉更新;像野花,接受落在身上的露珠所給予的滋潤。把握住每個可能降臨我們身上小小的溫情,你就會覺得幸福常繞身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