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健全房地產市產 資訊、稅制多方面著手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瑋臻台灣台北報導)據主計處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以30坪的標準中古住宅價來看,台北市最新的房價所得比為11.5倍,較2008年的9.9倍高出許多,這讓單靠所得收入的小市民,想在台北市一圓買屋夢,就得必須11年半不吃不喝才能辦到,實在困難。有鑑於此,為健全房地產市場,國立政治大學近日舉辦公共政策論壇,邀請眾多產、官、學等專家,分別針對「房地產成交價格資訊透明化」與「房地產現行財經政策之改革」進行研究探討。

房價資訊不透明 房市呈「非理性繁榮」

內政部地政司司長蕭輔導指出,目前台灣的土地登記是兼採托倫斯及權利登記制度,所以任何人可僅憑門牌號碼就可得知地籍資料及所有權人的資料,然而台灣人民因「有土斯有財」情結的影響,對不動產財產權及隱私權十分重視,因此不願意讓不動產交易價格等資訊曝光。

那麼主管機關在「政府資訊公開法」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這兩法對資訊公開及保護的矛盾衝突下,也就無法提供詳細門牌,所以相較美國連門牌號碼都公布的情況下,台灣是屬於「半透明」資訊揭露。

對於官員的說法,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資訊若不透明房價絕對有問題,連美國這個重視個人隱私的國家,房屋基本資訊,包括地點、坪數、屋齡等,都可以在網站上查詢,甚至還能查到10年內的交易價格,且現今在Google網路搜尋,都可得知房屋的地段資訊,政府沒理由只做半套。

他強調由於資訊不透明,導致如房地產置入性行銷嚴重、民眾過度預期與恐慌、市場無效率呈現「擴短縮長」現象以及房地產泡沫化等亂象產生,加上房仲業者報喜不報憂的情況下,房市已呈現「非理性繁榮」的情況。

張金鶚分析,2011年是房市榮景的一年,也是風暴的一年,都會區住宅房價已經達到相對高點,在民眾一窩蜂看好下,泡沫化的問題恐將更加嚴重,任何風吹草動就會引發問題,如果未來房地產泡沫化,台灣恐將面臨如美國、日本或愛爾蘭的經濟危機。

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表示,房價資訊的公開,並沒有辦法影響房價的漲跌趨勢,其關鍵作用是在於減少買賣雙方以及業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等,然而要解決房價真正的問題,仍是要從實價登記制度及稅制的配合才行。

他強調,房價資訊透明化,雖然短期內難免對業者造成程度不一的衝擊,但實價申報進而促進房價合理,對於房市長期健全發展是有益的,因此這是應該要做的事,畢竟如果因短視近利,使得「房價泡沫化」發生,大家都會深受其害。。

周俊吉也建議政府,應從管理出發,配合稅制重新規劃,從地政機關的實價登記做起,這樣更簡單直接,否則只是強制業者在「不公開詳細門牌號碼」前提下,提供交易價格資訊的作用並不大,因為不見得每個人買賣房屋都透過仲介。

要讓房價合理化 必須多管齊下

外界總希望透過開徵豪宅稅、空地稅與實價課稅等稅制改革,來改善台灣房價飆漲問題,但財政部次長張盛和指出,課豪宅稅是地方政府的權責,稅制改革則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全盤考量。

他以豪宅稅為例,台北市是首例課徵的地方政府,然而豪宅標準嚴格,除必須是獨棟及100坪以上外,也有如四面採光等標準,因此如帝寶房產就不列入其中,據了解,符合豪宅標準的,在台北市7月1日開徵豪宅稅的不到1萬戶,在這課徵範圍少部分的情況下,其實幫助並不大。

至於實價課稅問題,他也分析,現行按照土地公告地價課徵地價稅,可以每年課稅,然而一但按照實價課稅,將是一次性課稅,將來地方政府就沒有財源,除是屬於「殺雞取卵」的手段,也會引發其他的問題,這些都是外界沒有想過的。

張盛合指出,台灣曾在民國19年實施過一次實價課稅,結果使得買賣雙方互相串通、謊報實價,政府也查不勝查,因此他強調,房價高漲有現象地區性及因素多元性,因此要使房價合理化,並非課豪宅稅及實價課稅等稅制改革就行,得必須要多管齊下才有辦法。

對此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會計財稅所副教授黃耀輝表示,現在地價稅、房屋稅等財產稅,持有成本都嚴重偏低,甚至比汽車牌照稅都不如,像是2007年牌照稅約533億元,然而在房地產價格居高的情況下,政府只收到地價稅收約590億元、房屋稅收約539億元,根本不成比例,此外空地稅及荒地稅也從未徵收。

他以溫哥華西區世價200萬加幣的房產為例,財產稅就約有2萬加幣(近60萬台幣),有效稅率約1%,而台灣帝寶房產市價約4億,地價稅約8千元、房屋稅約15.3萬,共約16萬元,有效稅率僅0.04%。

因此黃耀輝建議,政府應嚴查購置房地產的資金流向稽查漏稅,針對豪宅按真實交易價格納入所得稅的最低稅負制,管制外資購置住宅、開放資金投入生產性公共建設、加速都市更新增加供給,以及考慮實施空地稅。

他也表示,希望在多管齊下及多重效益下,增加社會福利財,縮小貧富差距,讓年輕人有買得起房地產的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