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之銘文 「座右銘」之由來

路聖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612
【字號】    
   標籤: tags:

中華傳統文化素以注重自身道德修養聞名於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內涵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座名銘是其中之一。歷代官吏、儒士通過撰寫座右銘以表達自己對修身處世的觀點和體會,以銘、箴、戒、訓等文體,內容涉及處世、養性、居官、治學、家教等人生的各個層面。

座右銘溯源

「座右銘」一詞典出於《文選.崔瑗》。東漢著名書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為著名學者崔駰之子。年少時即抱負宏遠,睿智好學,知識豐富,但行事欠謹慎,好憑意氣用事。

一日,其兄崔璋被人殺死,崔瑗聞之氣沖牛斗,不顧鄰人再三勸諭,手刃其仇,由此闖下大禍。按漢律,殺人致死者償命,崔瑗於是隻身逃亡。幾年後,朝廷大赦,才回到故鄉。崔瑗自知因一時魯莽以致大禍,吃足苦頭,遂作銘文置在座位的右側,謂之「座右銘」,用以自戒。

一般來說,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書寫或刻印並置於座位旁邊,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的言行。據《南史》記載,南朝時宋的名將吳階,「善讀史,有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積久,牆牅皆格言也。」 這可能是見諸於正史的有關座右銘的較早出處。

座右銘和「欹器」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銘最初並非是置於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欹器」的器皿,也常被稱做「歌器」。

欹器是一種灌溉用的汲水罐器,據古書記載,欹器也被作為盛酒器使用。欹器有個特點:未裝水時略向前傾而無法端正放置,即使把它扶正後,一放手它又會重新歪斜在一邊,這就是所謂「虛則欹」;待灌入一定量水後,罐身就會慢慢豎直起來,並可端正地擺放在那裏,這就是「中則正」;而一旦灌滿水時,罐子又會一下子傾覆過來,把罐中水全部倒出來,爾後又自動復原,這就是所謂的「滿則覆」。這種欹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

相傳,「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欹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欹器,用來警戒自己絕不可以驕傲自滿。自滿就會像欹器裏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齊桓公死後,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就將此器皿放入其中供後人祭拜。

滿則覆 中則正 虛則欹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廟裏來拜祭,見到這種器皿,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向守廟的人打聽。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孔子於是想起了有關齊桓公的故事。

他指著欹器對學生們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了又會傾覆。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不可驕傲自滿。」說完,他就讓學生取來水倒進欹器。果然一切如孔子所說。

孔子很感慨地說:「唉!哪裏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回到家裏,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滿足。

清代紫禁城裏也曾擺設有欹器,是清朝皇帝借欹器「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的特點喻示「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道理,並以此警戒自己。

後來,人們可能是感到用文字更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於是多用銘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於是,就成了名符其實的警戒和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二章紋,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繪繡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代稱為「補服」。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