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媒婆 林秋芳創意扎根村落

吳涔溪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時為故里造橋鋪路被視為善行義舉,時空遞嬗的今天,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祕書長林秋芳憑藉著20年來在文化部門工作、策劃多起大型展覽經驗,在兩年半前,舉家返回宜蘭礁溪故里定居,也在當地灑下一把文化藝術的種子。

社區與設計師激盪

去年新開幕、屢屢在周休二日創造空前參觀人潮的「蘭陽博物館」,開館第一檔次「手創蘭陽」特展,展出的主題是「宜蘭生活美學」,背後的總策劃就是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祕書長、美商雅凱語音導覽總經理林秋芳。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籌劃,邀請設計師與社區合作,林秋芳說,這場生活美學特展,是將臺北有名的設計師、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引進到宜蘭,和在地社區和工藝師合作、磨合,在社區中尋找創意素材,學習社區精神,互相學習成長。

林秋芳認為,整個籌備、磨合過程長達一年半,「產生很多創意,特別是和社區討論的過程,非常珍貴!」例如臺北新銳設計師易瑋勝就和宜蘭壯圍海邊的木雕師蔡清鈿,合作創作燈飾作品「築」;而公共藝術家、礁溪「新移民」林舜龍,則和羅東信義社區以當地漂流木進行創作。

蘭陽博物館規劃師張曉婷回憶這個開幕大展,展出的不是蘭博的館藏,而是將宜蘭的文化和特色移到蘭陽博物館展出,而林秋芳作為這次特展的總策展人,在張曉婷眼中,她是個既喜愛熱鬧又古道熱腸的策展人。

「她有一種專長,很喜歡和社區互動,喜歡和人相處、聊天,當在地藝術家和臺北設計師有不同的看法,她扮演穿針引線的工作;同時在展覽後,透過演講和媒體宣傳,又將策展團隊的理念推廣出去。」張曉婷說。

易瑋勝和木雕師蔡清鈿合作的立燈「築」,在蘭博的開館特展中,許多參觀旅客都忍不住駐足觀賞,他們好奇地站在燈罩底下往裡面看,彷彿真像有些虎頭蜂在燈罩中築巢,感受到一種特殊的生命力。

感受到來自土地、社區蘊含的豐富創造力,林秋芳這個宜蘭礁溪的女兒,兩年半前和外子、臺灣著名書畫家陳永模,以及女兒舉家搬回礁溪。

橘之鄉 阿嬤慈祥笑容

林秋芳的家族是礁溪當地的一個大家族,大學自淡江大學企管系畢業。林秋芳第一個品牌經驗,就是將阿嬤林陳阿鳳打造成家族企業「橘之鄉」的代言人。

許多到宜蘭一遊的旅客,都不會忘記「橘之鄉」的經典照片──阿嬤慈祥和藹的笑容,和成堆被陽光照得金光閃耀的金棗相映成趣,展現出地方風情與農家文化──成功塑造「橘之鄉」的品牌形象,成了林秋芳年輕時的代表作。

林秋芳從小和阿嬤的感情很好,在林秋芳眼中,阿嬤是村落中的傳奇人物,精通草藥、懂得扎針,幫村落中的新生兒義務治病。而早期宜蘭人不知如何運用金棗,往往放任滿山金棗落地。阿嬤認為,金棗是深具保養療效的水果,如果妥善加工,一定能造福鄉里,於是家族成員秉持阿嬤的精神,開設了金棗加工廠。

林秋芳的大嫂、「橘之鄉」老闆娘洪美芳談起當時草創時的艱辛,林秋芳剛從企管系畢業,協助做外貿業務接洽的工作,「她的行動力非常強,印了中、英、日多國語言的DM,向國外拓展業務,但是,當時工廠的生廠技術還沒有能麼純熟,反倒是業務很強,但是廠務跟不上。」

而林秋芳在創意和藝術方面的強項,也幫橘之鄉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洪美芳提到,當時林秋芳請攝影家幫阿嬤拍下了這張經典的照片,同時她的先生陳永模將水墨畫融入禮盒包裝和海報中,使得橘之鄉在商業設計中,加入了濃濃的文化元素,對於20年前的宜蘭來說,橘之鄉產業文化化,引領風氣之先,林秋芳功不可沒。

大型文化活動策展

成功打造家族品牌後,林秋芳繼續在藝術行政領域中發揮所長,歷經宜蘭縣文化中心、文建會承辦國家藝術村計畫、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從事獎助組工作,在藝文領域中,累積豐沛的行政經驗和人脈。隨後受跨國集團雅凱語言公司的邀請,出任臺灣區總經理,業績蒸蒸日上,十幾年來,從兩人公司擴張到目前150名員工的營運規模,十幾年來語音導覽服務的對象高達一千多萬人。「我們是藝術的媒婆!將藝術轉換成大眾語言。」透過和不同藝術家、藝術史家合作,讓導覽內容更深入、更專業。

主持多次國內重要大展、北臺灣許多重要的文化園區、地方特色館開館第一炮展覽,背後通常是林秋芳團隊戮力策劃,包括2002年傳統藝術中心試營運、2004年傳藝中心亞太傳統藝術節總策劃、2004黃金博物館園區開園活動、2005年華山藝文特區臺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總策劃、2006臺北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等,最近就是2010年蘭陽博物館開館「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展」。

期間在前臺積電法務長陳國慈的邀請下,參與圓山別館和撫臺街洋樓古蹟活化再利用。2004年圓山別莊改建成「臺北故事館」,林秋芳接下臺北故事館首屆館長,以老房子說故事的方式將古蹟融入城市的人文生活。而臺北城僅存的日治初期獨棟式的洋樓「撫臺街洋樓」,2009年亦在陳國慈的認養下,由林秋芳規劃「百年風華.現代臺北」常設展。

林秋芳在藝術文化展覽策劃上的創意和執行力,讓臺灣文創龍頭業者法藍瓷董事長陳立恆在成立亞太文化創意協會時,成為陳立恆心目中協會祕書長的不二人選。目前每年接待數十團來自大陸各省的文化參訪團體。

灑下村落美學的種子

在雪山隧道貫通臺北盆地和蘭陽平原後,原本的溫泉勝地因交通便利而迅速發展,每到週末從外縣市湧入大量的人口。而因應都市擴張,原本家族事業、大型的養雞場遷移後,起造一處溫泉住宅「湯園」,林秋芳是家中第一個舉家遷返故鄉、入住新社區的女兒。

離鄉求學工作、30年後返鄉定居,林秋芳感覺到礁溪六結村「桂竹林」地區變化很大,昔日隨處可見的桂竹幾乎消失,被一棟棟水泥建築物取代,而居民間也逐漸地少了互動。而由家族興建新社區「湯園」,整個三百戶的住宅,就如同礁溪其他溫泉住宅一樣,吸引了投資客購屋,但是到了平日的夜裡,空盪盪的沒幾戶「常住戶」。

她思索著能為故鄉做些什麼。「法國有個亞維儂,臺灣也可以有個桂竹林藝術節啊!」醞釀著把國際藝術節帶到社區的夢想,落實成一場「村落美學」的地方盛事。

2011年夏季即將結束前,林秋芳熱情地邀請我們到「湯園」住所訪問,一進門,林秋芳為歡迎我們遞上手作德國麵包,她說這是女兒園樵親手做的呢!而她自己則準備了熱騰騰的有機南瓜湯招待我們。

在林秋芳眼裡,女兒園樵也很有創意,「小學二年級創作了兩本書《吝嗇先生》和《生氣妹妹》手作書,自己繪畫、還寫故事,很有觀察力,2009村落美學活動她也畫了五張海報。」

「湯園」一樓的落地窗外是綠地景觀和溫泉浴池,親近土地的閒適生活顯露無遺。林秋芳跟我們分享2009年的桂竹林藝術節,邀請越、星、馬、泰、印尼、菲、日、中等40位亞太藝術聯盟(Asia Art Link)的藝術家進駐社區交流、創作的活動。在湯園一樓,林秋芳的畫室中仍保留當時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

沒趕上這個礁溪地方上的藝文盛事,倒是從策展紀錄和影像當中略見當時的熱鬧。有趣的是,林秋芳帶我們拜訪入住湯園頂樓的二姐林阿爽,從她的口中,我們不經意地感受到這場村落美學活動,對整個社區起到的變化。

兩年前,為了一圓將國際藝術導入村落的夢想,林秋芳跟親族、鄰居、社區賢達募款、募場地、募住所,並且結合地方詩人、藝術家,還有社區人士籌組一個工作團隊,成為首個民間發起、自主籌辦的國際藝術活動。


依循把國際藝術節帶到社區的夢想,林秋芳落實成一場「村落美學」的地方盛事。(林秋芳提供)

「說真的,剛開始我們都以為她是瘋子,因為整個社區沒有多少人,根本不可能辦這麼大的活動,沒想到後來礁溪街上和村落的人都很支持配合,一個介紹一個村民來參與,後來迴響越來越多。」林阿爽說。

在礁溪新移民、公共藝術家林舜龍引介下,促成了礁溪桂竹林村和日本新瀉縣穴山村,兩個村落締結成藝術姊妹村。新瀉縣三年一次舉辦「大地藝術祭」,在山野間裝置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大地藝術祭的特色,林秋芳也率村民前往參觀。

村落美學活動結束後,林秋芳開始在社區裡面籌組社團,有茶道班、書法班、瑜珈班、排舞班、麵包班,熱鬧的社團、藝文氣息,和社區住戶間的親切感,越來越多住戶搬進了社區成了常住戶。

社區,燈一盞盞亮

「甚至有些外地來的年輕人來參加村落美學活動,覺得這個社區很好玩、充滿人情味,竟然全家從臺北搬來這邊住,有好幾個人都是這樣子。」「但是,好玩的是,每一個人都很期待週末時光的到來,可以到別人家去串門子。這是這個社區非常特別的地方!」林阿爽興奮的說。

礁溪其他的溫泉住宅只有在周休二日時才點燈,湯園的常住戶迅速成長,即使是平常日夜裡燈也一盞一盞地亮了,有三分之一是林家的親族返鄉定居,三分之二則是來自外縣市的住戶。

林阿爽透露說,不少住戶在林秋芳的帶動下,開始參與音樂、美術等藝術活動,也有一些開始收藏藝術品,支持贊助藝術家的創作。

聽完林秋芳精彩的故事,我們忍不住跟林秋芳分享,她就像是一個在藝術文化領域四處「點火」的人。林秋芳忍不住大笑,對於我們的觀察不置可否地補充說:「我一向都是這樣,成事不必在我,啟動就好了!」

然而,人生從盛夏轉入秋季,林秋芳對於生涯規劃也頗有一番看法:年輕時,盡其所能為社會貢獻,接下來想多留些時間給自己,一圓自己19歲以來藝術創作的夢。靜心繪一幅觀音畫像、書寫一帖心經,籌備個展,是她接下來最想完成的事。

--轉載自《新紀元》248期 http://www.epochweekly.com/b5/250/10050.ht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放風箏是世界許多國家老少皆宜的大眾活動,特別是當春風吹拂大地、花草復甦時,更是放飛風箏的大好時節。3月12日在德州糖城舉行了充滿文化與多元氣息的第二屆風箏節。
  • (shown)韓國國立首爾產業大學兼任教授具永國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反覆實驗,歷經廿多年,具永國最終得到了令自己滿意的結果,這種絕傳已久、韓國獨有的稀世珍品——黃漆,再次面世。一個偶然的機會,具永國得到了一位老僧的祕傳,並叮囑他「要祕密練習,等時機到了,就在世間公開。」
  • 由新唐人電視臺舉辦的「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亞太初賽。有18位好手脫穎而出。這些入圍選手將有機會可以前往紐約登上音樂家夢寐以求的卡內基音樂廳,爭取最高榮耀與一萬美元獎金,以及受邀在決賽後舉行的「華人之星獨唱獨奏音樂會」演出。
  • 82歲的台灣台中市立北新國中退休教師饒漢濱,退休後才開始創作,在古典詩詞項獲100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他是年紀最大的得獎者。
  • (shown)韓國有傳統的祭祖風習,只要是最好的食品,都是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然而冬季沒有水果,於是有精心製作的韓果代替高檔水果祭祖。藥果是蘊含「深刻含義的餅乾」,藥果上鑲刻烏龜,象徵長壽;鑲刻福字和康字,寓意吉祥。2008年由韓國農林部、京畿道與抱川市共同建立的「韓果文化博物館」館長金圭欣是韓果的油果、藥果名人,在現今速成甜食充斥的年代,他的願望卻是有朝一日能「讓世界65億人品嚐到韓果」。
  • (shown)小人物奮鬥故事系列: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不怕先天條件的阻礙,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看」看人間「不怕命來磨」的小人物奮鬥故事,他們都有一個讓人聞之鼻酸的慘澹童年。雖然出身低,成長環境充滿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但這些小人物卻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看似不可為的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拚出一條路,譜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 (shown)小人物奮鬥故事系列: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不怕先天條件的阻礙,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看」看人間「逆境煉真金 不怕命來磨」的小人物奮鬥故事,他們都有一個讓人聞之鼻酸的慘澹童年。雖然出身低,成長環境充滿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但這些小人物卻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看似不可為的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拚出一條路,譜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 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小學一畢業便到工廠賺錢貼補家用。但她從不灰心喪志,一路從童工、領班、採購、財務等職位向上爬升。如今,這個小女孩已是小有成就的電子公司女老闆!小女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竟能寫下這一頁傳奇?
  • 帶著赤子情懷般的熱愛,林克孝望著窗外居高臨下的景致,似乎視台北的「都市叢林」如無物,眼光直接飄向遠山,出口便說:「很多人以為那是中央山脈,其實那是雪山山脈……」這樣自然的舉動,一下便透露出林克孝最真實的自我:他是一個山者、詩人,而不是一個金融家。…
  • 林克孝追尋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故事,深入宜蘭南澳山區探索失落的古道,與泰雅族文化緊密結合。今年8月的登山之旅,就是發現有條古道路線尚未有人前往,於是號召山友入山探勘。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此次行動竟成絕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