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章 用臺灣古調吟唱土地芬芳

黃采文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

一把吉他、一把月琴,一曲臺灣民謠思想起,讓陳明章走上一條獨特的音樂路。轉換臺灣民間流傳的戲曲、民謠旋律,陳明章譜下一首首「現代臺灣民謠」,紀錄所生長的土地在時空過往下撰寫的刻痕……

24歲,第一首臺語創作〈唐山過臺灣〉用音樂講故事

陳明章說,已逝的民間民謠大師陳達,用音樂講故事。其實,陳明章也是。輕輕撥彈手中的月琴,時而低迴,時而悠揚,時而輕快,時而悲愴……那迴旋三百多年的臺灣古調在陳明章手中流洩,接續寫下在臺灣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24歲時,陳明章完成第一首臺語創作〈唐山過臺灣〉,那是記錄著臺灣先民三百多年前,驚險度過臺灣海峽,來臺開墾的艱難與艱辛:「一隻白鷺鷥,一飛五千里,講伊唐山過臺灣;一臺小帆船,一程一個月,講伊唐山過臺灣。呀嘿……」又如歌詞中隱喻著先民們敬天、敬神的天性:「一手三枝香,枝枝有神明,拜託媽祖婆啊伊著保庇,平安到淡水。咱的祖先伊,伊唐山過臺灣……」

又如他的作品〈慶端陽〉:「五月鑼鼓響遍天,阮要看龍船行河邊。家家戶戶插榕枝,賣食肉粽愛買蓮子。五月鑼鼓響半天,阮要看龍船行河邊。人講塗牛嫂佇河邊,排一擔擔仔塊賣胭脂……」那是陳明章在端午節時看到划龍舟的景況寫出來的作品。

陳明章說,他的創作來自於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一切。雖然謙稱自己的聲音不美,也不準,但他那略帶沙啞、低沉的歌喉,如詩人般吟唱的方式,似詩、似文學作品般記錄著臺灣庶民的生活百態,有故事、有畫面,誠摯而令人感動。

就同他的創作〈下午的一齣戲〉:「天色漸漸暗落來,烏雲汝是按佗來?一個熱天的下晡,煞來落者職陣的毛毛仔雨,踏者恬恬的街路,雨那麼變做遮爾粗?雨水撲佇布棚頂,看戲的阿伯也煞走無。下晡的陳三五娘,看戲的儂攏無,看戲的儂攏無……」記錄著一場廟口前的歌仔戲被夏日午後的西北雨趕走了臺下的觀眾,寫實而深刻的記錄早年臺灣庶民生活,更展示了臺灣本土語言的文化美學內涵。

「臺灣本土音樂的復興運動」

與時下的臺語創作,以西洋的搖滾、鄉村歌曲、城市民謠或藍調為創作類型不同,陳明章的音樂裡蘊涵的臺灣古調旋律,給人無以名狀的感動與共鳴。他編曲時常使用琵琶、嗩吶、南胡等樂器,即使用了西方的吉他、提琴、豎琴,演奏出來的樂曲仍帶有濃郁的臺灣本土味。

「因為我彈的吉他就像月琴、就像大廣弦跟胡琴的味道彈出來的啦,已經是咱的味了,就是土地的味道了啦!」陳明章自如地運用臺灣古調在作品裡,協調而不失韻味,懷古而不衝突,那是因為他熟稔臺灣各類傳統戲曲,舉凡歌仔戲、布袋戲、南管、北管,還有各類民謠如〈思想起〉等閩南音樂曲韻、旋律。

雖沒受過正統的音樂學院教育,音樂創作逾30年的陳明章,被譽為臺灣民謠大師,8月22日病逝的臺灣知名音樂家史擷詠曾形容陳明章的音樂是:「臺灣本土音樂的復興運動。就好像文藝復興,是臺灣音樂文化的一種新復興運動。」陳明章創作自成一格,被譽為「現代臺灣民謠」。

戲臺、那卡西與西洋音樂的餵養

循著三百多年前的臺灣先民們留下的音樂足跡走來,再經歷了日本音樂、現代西洋樂的洗禮,陳明章走出一條「現代臺灣民謠」之路。

誕生在臺灣溫泉故鄉北投,那兒除了有獨特的那卡西走唱音樂外,陳明章孩提時光更是隨著布袋戲迷的爺爺到處看戲,他形容,一年365天幾乎有360天都在看戲。「大家在戲臺前看布袋戲,我就跑到後臺去,看怎麼打鼓、怎麼拉琴、怎麼操演布偶。」陳明章形容自己是過動兒,從小充滿好奇心。

除了布袋戲,陳明章在成長的時空與環境交匯下,接觸的音樂豐富且多樣,「我是1956年出生的,剛好是日本人離開,臺灣文化興盛起來了,中國文化剛要進來,西洋文化還沒開始,所以那一段時間是臺灣的戲劇、電臺的歌仔戲,我阿嬤每天聽。」南管、北管、阿嬤的歌仔戲、媽媽的日本歌,每天在陳明章耳裡繚繞,「我很幸運遇到那個環境,所以我什麼都學啊,也不是學,是耳濡目染,根本不用學!」陳明章忘情的哼起一首不知名的日本歌,頗有東瀛味。

到了高中,不愛讀書的陳明章,家中一整排西洋音樂美國Billborad排行榜的黑膠唱片,是他的音樂寶庫,同時也瘋狂地迷戀上吉他,「拿到吉他就很興奮,一坐下去就可以八個小時、十個小時……連續差不多九年到十年,每天這樣練練練,練六至八小時。」高中時的陳明章,有一個奇特的吉他練彈方式,晚上八點躲進廁所裡,直到翌日凌晨三、四點。自學、摸索,練到手中長繭,陳明章優異的吉他技巧,是他往後創作的好基礎。這時他也發現自己能一聽吉他和弦,便將樂譜寫下,「我的耳朵特別敏感,應該講是老天賜給我了啦。」一向大聲說話的陳明章,出現一絲靦腆神情。

愛彈吉他,幾乎荒廢學業,幾次大學聯考落榜,只好入伍服兵役,但喜愛音樂的陳明章似乎也不以為意,此時,他也開始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但金韻獎比賽及之後連續六年創作投稿,也毫無音訊,不過他仍然樂觀、自得其樂,沒有明星夢,音樂是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從陳達史詩般吟唱,撫觸本土文化

直到有一天,他的生命與創作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聽到了傳統民謠詩人陳達的自編自唱,他生動地描述當下的反應,「哇!怎麼有這麼厲害、這麼令人感動的音樂,我幾乎每天聽,每天哭啊!」

「因為那是臺灣音樂的未來……我說往世界發展的主流啊,史詩式的吟唱啊,那個跟羅馬、歐洲的史詩是一樣的,跟莫札特的東西,跟貝多芬都是一樣的東西啊!他們一樣是在講故事,那是一個土地裡面最重要的東西,留下那個資料跟那些音樂……」在陳明章眼中,陳達唱出臺灣歷史、文化、鄉土與文學,就如同荷馬史詩一般,壯闊而永恆,「所以創作應該是這個東西,不是只有民歌。」

陳明章如夢初醒,慢慢意識到什麼是自己土地上的文化,於是開始轉換道路,從熱中的西洋流行音樂轉移到臺灣本土音樂,從創作國語歌轉以臺語創作。為了紀念陳達,他寫下一首歌〈紅目達仔〉。除了陳達,陳明章還學習臺灣作曲家鄧雨賢、楊三郎及知名臺語歌曲創作家洪一峰作曲。同時,也向民間藝師學習歌仔戲以及南、北管戲曲。

月琴、講古,音樂從土地中來

這時,陳明章從月琴找到臺灣傳統古調,「不管歌仔戲、布袋戲、南管、北管都是從月琴出來的。」他完全摒棄過去所學的西洋音樂,利用「兩音合聲」和「五聲音階」的觀念創作臺語歌。陳明章頗為得意,他花了30年的時間學習月琴,破解了陳達多變的月琴技巧。

再加上兒時的生活環境就在傳統的菜市場旁,愛聽老人講古,「我最大的生活歷練就是我們家旁邊是市場,市場每天來來往往的歐巴桑、歐吉桑、皇宮貴族通通有,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這就叫人生啊!」不論戲角兒、漁夫、農民、酒徒,甚或是生意人,陳明章的創作裡總是能忠實而生動地反映社會時態。

但年輕夢想正甜的陳明章陸續完成了許多作品,卻沒有舞臺,臺灣閉鎖的政治氛圍,禁唱臺語歌,「鬱悶啊,寫這麼好的東西,沒有辦法發表啊。」語畢,陳明章又習慣性的呵呵一笑。除了音樂,自稱無一技之長的陳明章,白天過著銷售員的生活,賣過布匹、保險、蘭花……

「外國人聽得懂我的音樂」

後來,在父親的銀樓裡工作,29歲時,陳明章的音樂路有了極大的突破與轉變,他用隨身聽自彈自唱錄了三首歌,由友人將錄音帶交給導演侯孝賢,「就是死馬當活馬醫啦!有(機會)也好,沒有也好啊。」陳明章一口臺灣國語,對答坦率、沒有過多的修飾,與他臺灣草根性十足的個性相符。

半年後,陳明章接到一通電話,高興得從座椅上跳了起來。陳明章接下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配樂工作。由吳念真編劇,描寫來自同鄉的一對情侶到異鄉打拚,後來遭遇感情變調,經由陳明章用簡約、純淨的樂章,淡淡的惆悵、淡淡的甜 蜜以及淡淡的無奈,卻有著濃濃的臺灣本土味。來自切身的生活經驗,讓陳明章更能融入角色的情愁悲喜中,「剛好寫我們這一代啊,九份沒工作就去臺北當學徒啊,情景好像我們家裡的打金飾的師傅一樣,當徒弟都是從鄉下來的。」1987年《戀戀風塵》在法國南特影展獲得最佳電影配樂,是臺灣第一部在國際影展獲得配樂獎的電影。

初試啼聲便得到肯定,讓陳明章信心大增,「我知道外國人聽得懂我的音樂!」雖然得獎後,陳明章贏得了掌聲與矚目,但「得了獎一樣在家裡賣金子啊,還是沒有case啊!」不過他仍十分開心,十分受到鼓舞。

蟄伏兩年後,1989年陳明章與王明輝、陳主惠、林煒哲成立「黑名單工作室」,發行一張專輯諷刺、反映當年政經社會的現象。雖然當時國民政府已解除戒嚴,不料遇到選舉,唱片被禁唱,但當時掀起知識界的大好聲評。抑鬱的政治氛圍中,陳明章曾說:「當初已經做好被抓去關的準備。」

1990年以後,陳明章陸續正式發行個人專輯,將多年來的創作一一發表,廣受好評與歡迎。「寫好〈唐山過臺灣〉、〈下午的一齣戲〉,整個組曲,寫好八年以後才開始錄音的,所以那時候沒有解嚴的話,早就喝酒喝死了吧。」陳明章開玩笑的口氣,卻幾分真實,等待的日子,讓陳明章心情鬱悶,以酒解悶,但鬱悶的不是自己不能成名立業,而是美麗、動人的真正臺灣音樂沒能發表。

此後,陳明章的音樂路還算順遂,不僅陸續發行個人專輯,也當起唱片製作人,1998年〈流浪到淡水〉獲得第九屆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類最佳作曲人獎。另外,他也陸續為電影配樂,1993年為電影《戲夢人生》(侯孝賢導演)所譜配樂獲比利時法蘭德斯影展最佳配樂。1996年為電影《幻之光》(是枝裕和導演)所譜配樂獲日本每日映畫最佳配樂獎。1999年為電影《天馬茶房》(林正盛導演)所譜配樂獲亞太影展、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

作品陸續得獎,知名度大增,但陳明章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始終的堅持,太過於商業與追捧市場的音樂,陳明章仍然拒絕,「去考慮市場你的東西就不會成功啊,我現在也是一樣啊,我要作的東西,你要多一點錢給我,叫我作一張唱片,那個東西要讓我感動,我才作啊。沒有意義幹嘛要接?」

陳明章說創作需要先有感動、有素材、有故事、有歌詞,才能譜下旋律。

臺灣遊子永不消逝的鄉愁

從作詞、作曲、演唱、唱片製作人、廣告音樂、電影配樂,陳明章身份多重,但他創作下的作品總是離不開他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觀察、熱愛,與土地帶給他的滋養。「臺灣真的很美啦,土地雖然小小一塊,可是她地形、地貌變化多樣,還有那麼多的高山植物,全世界的神木能像臺灣那麼大的、三千多歲的有幾個?」一頭篷鬆稍微凌亂的頭髮、一臉落腮鬍,隨著陳明章宏亮的大嗓門、大聲豪邁的笑聲,似乎也舞動起來。

「你很深深地去愛著這塊土地,你就有很多深的感受。」有人說,陳明章譜出現今臺灣人遺忘的熟悉旋律;有人說,陳明章寫出臺灣遊子那份對故鄉永遠也不會消逝的鄉愁,帶著他的音樂離開臺灣,總是讓人歸心似箭;有人說,聽陳明章唱歌,彷彿與老朋友相見,那熱情澎湃的一碗茶或一盅酒,說不盡、道不完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人生故事。

今年7月發行第14張個人專輯,陳明章的宣傳方式很獨特,他以巡迴臺灣演唱的方式介紹他的音樂,只要有人邀請他,提供地點,陳明章一定前往,不論收益與否。「有一句臺語說,『貓鼠仔走竹仔,一目一目過』(意指老鼠走過竹子,一節一節過),就是一步一腳印,讓他們(歌迷)感動,我也知道他們會感動。」陳明章說,他明白歷來偉大的音樂家,越有錢越寫不出東西來,「我常常講啊,最苦難的日子作品最大,他會有一個反差。」創作讓心靈充實、快樂,卻也讓身體吃足苦頭,曾瘋狂締造創作三天三夜不眠紀錄,一創作就忘了時間的陳明章,傷了脊椎,「現在寫東西都用站的,哈哈哈……」他用自稱的「一號表情——開懷大笑」註解了自己甘於為創作音樂付出的代價。

傳承月琴,刻畫臺灣

陳明章在母親無償提供的辦公室裡接受採訪,「名」帶給陳明章的只是他對臺灣民謠的奉獻受到的肯定,但他甘之如飴,「你想想看人在地球上,那時代就像一個泡沫一樣,甚至連泡沫都沒有,你要計較什麼?」

有外國人專程到臺灣研究陳明章的音樂,有日本導演到臺灣請教陳明章吉他的彈奏方法,也有來自國外的演出邀約,但陳明章說得爽朗:「有人說,為什麼我不出國表演,我說幹嘛?我去出國表演是我自己風光而已,我好好利用這10年在臺灣扎根,那個更重要啊!」

「文化的傳承是幾千年的事情!」深覺月琴在臺灣傳統民謠所扮演的重要性,於是,陳明章開始他的「扎根」工程,每星期騰出兩天時間教授月琴,「因為月琴學了以後,就學到古調,臺灣的古調學了以後就會對自己的文化開始有自信。」

「土地會香是因為她有很多美麗的故事!」一方土地、一方水土,涵養一方人。傳統臺灣古調讓陳明章尋回屬於來自土地裡揮灑的芬芳,也讓陳明章感受深植血液裡對土地的深深情懷。

摯愛臺灣這塊土地,於是,他投入環保的社運中;熱愛臺灣本土文化,於是,他無償的教授月琴、推廣月琴;崇尚自由與民主,於是,他誓言中國不民主,不到中國大陸演唱,在最新的專輯中收錄一首支持中國茉莉花革命、以及為中國民主而奮鬥的人士的創作。

從陳明章身上可以發覺多種性格因子,草莽的、率真的、纖細易感的,又有灑脫與不拘,像詩人、像音樂家、像行動家、像社運人士,也像浪跡天涯的流浪者。

而他真摯、率真、直爽、樂觀而開朗的性格,恰是道地臺灣人性格的最佳寫照,如同他寫下的歌謠,深刻而寫實地刻畫臺灣。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50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韓國國立首爾產業大學兼任教授具永國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反覆實驗,歷經廿多年,具永國最終得到了令自己滿意的結果,這種絕傳已久、韓國獨有的稀世珍品——黃漆,再次面世。一個偶然的機會,具永國得到了一位老僧的祕傳,並叮囑他「要祕密練習,等時機到了,就在世間公開。」
  • 由新唐人電視臺舉辦的「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亞太初賽。有18位好手脫穎而出。這些入圍選手將有機會可以前往紐約登上音樂家夢寐以求的卡內基音樂廳,爭取最高榮耀與一萬美元獎金,以及受邀在決賽後舉行的「華人之星獨唱獨奏音樂會」演出。
  • 82歲的台灣台中市立北新國中退休教師饒漢濱,退休後才開始創作,在古典詩詞項獲100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他是年紀最大的得獎者。
  • (shown)韓國有傳統的祭祖風習,只要是最好的食品,都是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然而冬季沒有水果,於是有精心製作的韓果代替高檔水果祭祖。藥果是蘊含「深刻含義的餅乾」,藥果上鑲刻烏龜,象徵長壽;鑲刻福字和康字,寓意吉祥。2008年由韓國農林部、京畿道與抱川市共同建立的「韓果文化博物館」館長金圭欣是韓果的油果、藥果名人,在現今速成甜食充斥的年代,他的願望卻是有朝一日能「讓世界65億人品嚐到韓果」。
  • 一位年僅22歲的華裔女孩,不僅在世界六國創辦17個分支機構的跨國組織,並且在瑞典和英國獲得嘉獎;墨爾本一家商業家雜誌兩度頒予年輕企業家獎,更榮獲2010年度「澳洲的驕傲」勳章之維省年輕領袖獎The Pride of Australia Medal),還獲得2011年度「澳洲國家青年基金會」的「青年行動獎學金」和丘吉爾基金(Churchill Fellowship)的資助,得以周遊列國擴展版圖。她就是澳洲墨爾本大學本科生瑪麗塔‧陳(Marita Chen)。
  • (shown)小人物奮鬥故事系列: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不怕先天條件的阻礙,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看」看人間「不怕命來磨」的小人物奮鬥故事,他們都有一個讓人聞之鼻酸的慘澹童年。雖然出身低,成長環境充滿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但這些小人物卻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看似不可為的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拚出一條路,譜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 (shown)小人物奮鬥故事系列: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不怕先天條件的阻礙,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看」看人間「逆境煉真金 不怕命來磨」的小人物奮鬥故事,他們都有一個讓人聞之鼻酸的慘澹童年。雖然出身低,成長環境充滿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但這些小人物卻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看似不可為的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拚出一條路,譜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 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小學一畢業便到工廠賺錢貼補家用。但她從不灰心喪志,一路從童工、領班、採購、財務等職位向上爬升。如今,這個小女孩已是小有成就的電子公司女老闆!小女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竟能寫下這一頁傳奇?
  • 帶著赤子情懷般的熱愛,林克孝望著窗外居高臨下的景致,似乎視台北的「都市叢林」如無物,眼光直接飄向遠山,出口便說:「很多人以為那是中央山脈,其實那是雪山山脈……」這樣自然的舉動,一下便透露出林克孝最真實的自我:他是一個山者、詩人,而不是一個金融家。…
  • 林克孝追尋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故事,深入宜蘭南澳山區探索失落的古道,與泰雅族文化緊密結合。今年8月的登山之旅,就是發現有條古道路線尚未有人前往,於是號召山友入山探勘。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此次行動竟成絕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