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論「安民」與「拉車」和「吹奏」

嚴謹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明神宗時,內閣首輔張居正,是一位「工於治國、拙於謀身」的人。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宗旨,在於使黎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在《張文忠公全集》中屢見記載。如:「知人、安民二語,乃萬世治天下之準則。」又如《答福建巡撫耿楚侗》信中說:「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在這封信裡,他指出嘉靖年間「百姓嗷嗷」和隆慶年間「紀綱不振」的情況後,表明自己「拳拳以是為務,鋤強戮凶,剔奸釐革,不得已而用威者,唯欲以安民而已。」為此,他曾義不容辭地表示:「不以此時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經久之策,更待何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居正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大抱負和磊落襟懷。

他在致兩廣總督殷石汀的書牘中,曾明確表示:「治亂國,用重典,…其勢非用兵威以震盪之,奸宄不畏,良民無依。」在萬曆元年(1573年),他鎮壓了潮州農民的反抗和暴動後,探討農民暴動的原因,並企圖尋求避免農民起義的辦法,他在《答應天巡撫宋陽山》的信中說:「夫民之亡且亂者,皆因貪吏剝下、而上不加恤,豪強兼併、而民貧失所,故也。」他為了安民,而敢於正視朝廷施政的過失和社會的流弊,這是值得稱讚的。張居正的這種看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他25歲的青年時代,他的《論時政疏》,就曾揭露宗室「斯皆外求親媚於主上,以張其勢,而內實奸貪淫虐,陵轢有司,剝刻小民,以縱其欲。」在他44歲那年,他目睹當時民窮財盡的情況,又在《上陳六事疏》中說:「伏望皇上軫念民窮,加惠邦本,於凡不急工程,無益征辦,一切停免,敦尚儉素,以為天下先。」疏中還說:「今風俗侈靡,官民服捨,俱無限制。外之豪強兼併,賦役不均,花分詭寄,恃頑不納錢糧,偏累小民。」最後,張居正疾呼道:「凡此皆耗財病民之大者,若求其害財者而去之,則亦何必索之於窮困之民,以自耗國家之元氣乎?」

張居正的安民思想,是他治國方略的要素之一。他在內閣首輔任上,進行的一系列整頓改革,有許多內容都與安民有關。

張居正由「安民」講到了「拉車」和「演奏」。他說:管理朝政的人,猶如駕車趕路,聰明的趕車人,絕不會把牛和馬放在一起,讓它們同拉一輛車。那樣做,不僅事半功倍,與事無補,而且很有可能弄到翻車,直致車毀人亡的地步;管理朝政又和指揮吹奏一樣,不能把吹奏得好的樂師,與不會吹奏的人,放在一起去演出。那會吹奏得亂七八糟,混成一團,滑天下之大稽!

他用這兩個比喻,都是為了說明:朝廷用人,必須公正廉明,剷除奸佞。如果把賢臣與佞臣,長期放在一起理政、辦事,那結果肯定比把牛馬放在一起拉車,把會吹奏與不會吹奏的人,放在一起演出,效果更壞。所以,「牛驥以並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張居正《上陳六事疏》)

(事據《明史》)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司馬光生活簡樸、做人正直清廉,自謂:「平生未有不可對人言之事。」所以他對兒子司馬康也是特別注重教導他要廉潔、儉約。
  •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父祺,榮登政和進士第,仕官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轉運判官。允文六歲即誦讀《九經》,七歲能屬文。承繼父親之任而入官。
  •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起初,母親韓氏有妊娠,夢見天上旌旗蔽日、鶴雁成群的降於庭中,說是剛有「天赦」,醒來之後就生了富弼。
  • 除軍事才能外,伊尹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研究美食烹調技巧,同時,也是中醫湯劑的創始人。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 韓琦以芍藥這花中宰相為祥瑞之兆,圓滿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鏡下狀元及第,紗籠中人必能當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數,命裡有時自能水到渠成,命裡無時也難以強求。
  • 名畫《女史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的開卷畫,也是「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這畫如何表現人物畫的傳統精神?畫史鼻祖顧愷之的繪畫技藝如何精彩詮釋宰相張華《女史箴》的鑑戒精神與內涵呢?
  • 在古代王朝,能夠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幹的,按照佛家的因果報應說,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這樣一位名臣,一生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後幾度出任宰相,為相長達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終生篤信佛法,曾匯集十萬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壽更是讓人稱奇,91歲時安然坐化,無疾而終。他的名字是文彥博。
  •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能人術士,或早早堪破天機,預知社會走向,或提前揭示個體命運,告知富貴禍福。而世人往往在歷史走過後,才猛然發覺一切確實是早有安排,一切都是天定、命定,有些後悔也來不及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