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永樂大典》編成603週年

人氣 16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14日訊】(大紀元岳青綜合報導)《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從編纂成至今已有603週年了。它在數百年的風雨中屢遭浩劫,現存不足4%。《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甚麼樣的書;還有許多人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但終其一生也無緣見到它的原貌。
[[4]]

《永樂大典》的最後一頁,寫有幾行細密小字,這是歷代官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格式,記載總校官、分校官、繕寫者和圈點者的姓名,職責非常明確。(網絡圖片)

明成祖纂修《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其藍圖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就已勾畫出來,但終因當時立國未久,許多條件尚未成熟,被擱置起來。1398年,朱死後,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建文帝),次年其叔父燕王朱棣(後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京城南京,奪取了皇位。第二年,改元永樂。

《永樂大典》開始編纂是在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縉等人編輯。1404年編完,命名為《文獻大成》。不久朱棣認為該書內容不夠詳備,不符合修此書的原意,而又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等參與,重新編修。這次參加編校、抄寫的達2,100多人。

這部書共歷時6年(1403~1408年),於永樂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總計近22,900卷以上,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賜名《永樂大典》。

明成祖編纂《永樂大典》,代表「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宋代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是為一個時代「文治」之象徵。

《永樂大典》賞析

內容廣泛 圖字精美

《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方便檢索和查詢的工具書)。這一古代文化寶庫采錄曲集七、八千種,上至先秦,下達明初,在當時可謂「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異通」。經、史、子、集、釋、道、戲曲、平話、醫卜、工技、農藝等各類著作無所不錄,蒐羅甚廣,資料頗豐。它比英國、法國的大百科全書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大英百科全書》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每冊書高50.3厘米,寬30厘米,約有50頁左右。書頁採用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全書編排的方式很科學,檢索非常方便,以明朝《洪武正韻》為綱,「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工整楷書,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雙行,每行28字。所輯錄書籍,悉照原著整本、整篇、或整段分別錄入,一字不改。書名和作者名稱,用紅字寫出。

例,在山東省掖縣(今改萊州)一農民家裏發現的一冊《永樂大典》正好排到「門」字,在書的前面用不同的字體演繹一個「門」字,端莊的楷書、秀美的隸書,盡顯漢字之魅力。該冊書引用古書66種,插圖46幅,記載了古代不同的門,如白虎門、玄武門等,以及門的結構、類別、式樣和奇聞逸事。

《永樂大典》中的插圖採用白描手法,本圖顯示門的結構、類別、式樣。(網絡圖片)

現在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可看到其中的插圖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永樂大典》的插圖採用白描手法,描繪人物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網絡圖片)

如單獨編一全本的《永樂大典》插圖集的話,那簡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例,清代紀曉嵐在其《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經說到,他編纂《四庫全書》時,有一次翻到《永樂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圖畫(僅零件圖),很是驚訝:「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動扳機,箭飛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鐵甲,宋朝的軍隊用「神臂弓」來對付金兵很有效果。宋軍對這一利器的使用有嚴格的軍法要求,絕對不能遺失或被金兵得去。可能因安全問題,《永樂大典》的「神臂弓」圖畫沒有組合圖。「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時候失傳了。紀曉嵐也因為怕西洋人將「神臂弓」學了過去,不敢將《永樂大典》中的相關記載輯出來,結果「神臂弓」最終隨著《永樂大典》而消亡了。

佚文秘典 多借其保存

宋元以前的不少佚文(指失傳或散存於古籍中的文章)秘典,多藉《永樂大典》得以保存流傳。清代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時,從其中輯出的佚書甚多。《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512種書,這些書均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而《四庫總目》是流傳極廣的治學入門之書,這才使《永樂大典》的影響達到普及的程度。

例,清朝戴震發現《永樂大典》中幾乎保存了一部完整的《水經注》(卷11127至卷11141),酈道元《水經注序》一篇,各本均佚,也賴《永樂大典》保存。其它的輯文還有《析津志》(原書早已亡佚)等。張忱石整理點校《永樂大典方志輯佚》,是唯一比較完整保存在殘本《永樂大典》中的宋代方志(記錄地方情況的史誌)。

直到今天,《永樂大典》殘卷中的佚書仍有不少有待輯集,真可謂「殘膏剩馥,沾溉無窮」。

《永樂大典》的聚散離合

永樂正本消失 副本僅剩少許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因排印工費浩繁而放棄,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到嘉靖朝,又重錄了一部,又稱為「嘉靖副本」。《永樂大典》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約400冊,810卷。《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毀滅的600多年間,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和千古之謎。

明亡後發現,永樂正本已不知下落,後人不斷猜測:

明末說

郭沫若等先生認為,明末正本付之一炬,即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焚燬了。起義軍在佔領北京42天後被迫撤離,撤走時,曾放火焚燒宮樓。

正本殉葬說

相傳,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常隨身攜帶翻閱。嘉靖年間他下令抄寫了一部。其中被許多人所認同的一個猜測是,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駕崩(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後沒有馬上入葬(次年隆慶元年三月辦完喪事)而是等了很久,當時抄本正在進行中,有人認為是在等抄寫工作結束。而最後嘉靖的抄本在乾隆年間少了上千冊,讓人懷疑可能是急於下葬而沒有抄完。若果真如此,目前嘉靖入葬的永陵經遙感探測已證實內部全部積水,那麼《永樂大典》的原書已經無法再讓後人看到了。

正本夾牆說

歷史學家、山東大學教授王仲犖先生等認為修成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大殿牆壁奇特,東西牆厚3.5米,南北牆厚6.1米,為建築中所罕見。《永樂大典》正本有可能藏於皇史宬夾牆內。

清宮大火說

據《鮚埼亭集外編》記載:雍正間,《永樂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時發現有缺,於是猜測正本「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宮中,顧莫能得見者。」到清末,繆荃孫說:「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一場大火,正本被燒燬了。」有的學者指出這沒有根據。因為乾隆曾清理宮藏圖書,所有善本全部集中乾清宮旁的昭仁殿。但是《永樂大典》有1萬多冊,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易被發現的,《天祿琳琅書目》中未編入《永樂大典》,證明正本當時並沒有藏在乾清宮中。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有千餘冊不知所終,《永樂大典》副本4,946卷(缺失2,422卷);光緒元年(1875年)清點,剩約5,000冊;20年後清點,只存800冊。一部大書幾乎被清朝官員偷光。1900年6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翰林院起火,《永樂大典》的大部份在這次浩劫中被焚,一些流落民間及海外。

目前,《永樂大典》殘本約400冊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在海外收藏的《永樂大典》中,日本最多,美國、德國、越南、韓國等國家的圖書館也有小量,特別在英國還不斷有所發現。

《永樂大典》的重聚

一些流失的《永樂大典》殘本幾經波折也有歸還和重聚的,有名家的捐贈,海外的歸還及民間的發現等。

從二十世紀初,《永樂大典》殘本就不斷被藏書家所摹寫、複製。像傅增湘、嘉業堂這些收藏過《永樂大典》的藏書家和藏書樓都曾經仿真複製過《永樂大典》。也有的圖書館將複製的《永樂大典》用來交換中國的《永樂大典》膠卷,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明成祖朱棣与《永樂大典》的历史沧桑
北京出版世界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仿真本
【美國外交行爲回顧】北明: 重審八國聯軍中的美國(24)——附篇:中國兵匪自焚翰林書院!西洋學者痛惜《永樂大典》
流失海外的《永樂大典》找回 將出版17套影印卷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