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八)Tufts牙醫學院大學部

人氣 208

【大紀元2011年12月15日訊】【編者按】在過去這一百年間,華人世界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苦難及巨大變化,華人也進行前所未有的大遷徙。許多炎黃子孫遠渡重洋移居海外,在世界各國落地生根。許多華人及其家族都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他們在過去100年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

王世輝牙醫是美國波士頓華人社區知名的社團領袖,為人風趣熱情,他藉著這個機會,撰寫了《我的故事》,與社區好友們分享王家一族的故事。

Tufts Dental School大學部

拿到專科醫師學位之後,本以為可以衣錦榮歸,沒想到在台灣的同學們給我澆了一頭冷水,因為牙根管治療當時在台灣根本沒有就業市場,回國就等於失業。輾轉反側,最後決定繼續留下來,邊讀書邊觀察國內的發展,1984年又回到Tufts牙醫學院當學生。

「國際學生課程」(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招收十位外籍學生,在自己國家都已經是牙醫師,其中有七位是台灣來的,總算有說中文的對象了。原本兩年半的學制,被無緣無故改為三年,因此要多繳一學期的學費,大家敢怒不敢言。每個人被課業壓得沒有打工的餘力,學校也沒有提供獎學金。我在1982年的第一學期學費是$5,522,到1987年的最後一學期的學費是$8,645,當時美元兌台幣的匯率是一比四十二,換算成台幣可是一筆大數目。我白天上課,晚上義務擔任夜間門診的指導醫師。系上有三十多位兼職老師,都是義務性的,當系主任邀請我加入回饋母校的教學陣容,我義不容辭答應了,沒想到這份工作持續了十二年,最後還升任到臨床副教授,直到1996年轉任哈佛牙醫學院為止。這段求學期間,對我來說只是對牙科再作一次總復習,因此相當輕鬆。

1985年3月15日早上9點6分,妻子秀玲在Dorchester的聖瑪格瑞特斯醫院(St. Margarets Hospital)生下貞樺,是剖腹生產。有了孩子,不能再住在吵雜的公寓,於是買了房子搬到牛頓市(4 Botsford Road)。1987年5月17日,又畢業了。撥指算算,牙醫一共唸了十一年,父親花了大把鈔票,我則付出大片青春。台灣還是無法讓我「貢獻祖國」,當初出國前發了誓要學成歸國的,我並沒有背棄祖國,而是祖國辜負了我。留下來要找工作,有了工作要申請居留。

台灣雖然沒有容身之地,但是美國卻是遍地黃金,不但很順利找到工作,而且忙得晨昏顛倒。每天要跑兩間診所,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早上摸黑出門,晚上摸黑上床,車子每兩天加一次油,居家像住旅館。1988年拿到了居留權,1989年3月13日凌晨2點19分,
在同一家醫院生了老二貞桓,不得不再度調整人生的方向和腳步。

兩個孩子的生產經過,也有一段戲劇性的經驗。我.時是學生,眷屬看婦產科是到指定的新英格蘭醫學中心(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秀玲懷老大時,由婦產科主任Dr. Kawada主治,預產期前一週,到醫院作產前檢查時,Dr. Kawada告訴我們一切正常,但是產期會延後。秀玲一直覺得嬰兒的頭是卡在腹部上方,經過第二位醫師Dr. Harold Michelwitz檢查和超音波確認,嬰兒的確是頭上腳下,而且無法翻轉成生產位置,所以要剖腹生產。一切來得突然,令人手足無措,堂堂婦產科主任還搞出這個大烏龍。

秀玲懷第二胎時,又得去見Dr. Kawada,這次錯得更離譜,他認為嬰兒有蒙古癡呆症的可能,因此要作羊膜穿刺。結果是他看錯血液檢查報告,害我們擔心受怕一個月之久,最後羊膜穿刺結果正常,我們就拒絕讓他接生。

孩子的名字有一個小插曲,父親早就按照家譜取好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就由我和秀玲決定。正巧系主任在為他的孫子取名字,於是我就借花獻佛,用了他想好的名字。(待續)

相關新聞
【我的故事】第一件中山裝
【我的故事】(二)童年時代
《我的故事》(三)中學生涯
《我的故事》(四)大學生涯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