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回歸

莫以成敗論英雄 中國傳統武術再興

文、攝影╱李黛娜、戴兵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第三屆新唐人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10月9日落幕。大賽致力於恢復傳統武術,面對許多武術愛好者和武術參賽選手的詢問:「什麼是傳統武術?」評委主席李有甫剖析本義,釐清新武術的誤區,還原傳統武術面貌。

「大俠不必在江湖,頂尖高手擦身過」這是新唐人電視臺主辦第三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的寫照。

10月9日下午,在紐約曼哈頓的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體育館舉行的武林盛事,來自四大洲的近百名選手以武會友、交流切磋。很多選手都談到了武德,就是內心修練的重要性,也談到比賽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弘揚、推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大賽評委主席李有甫說:「這個工作的意義就像文藝復興一樣,復興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

談到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以家傳烏龍槍功法獲得男子器械組冠軍、號稱「清風道郎」的王百利(Baili Wang)感嘆,現在中國大陸,武術幾乎成了競技套路,不少武術學校都是商業化經營了,不論是南北功夫還是內外家拳,比較務實的功夫幾乎沒有一點發展空間。

「(中國)國家競技套路就沒有自衛能力,中看不中用,成了舞蹈、體操,根本不叫武術。」王百利已是中國大陸認可的螳螂拳教練,但是他在大陸看不到傳統武術的未來。他斷言,日後中國人得到西方學真正中國功夫,「傳統武術的未來在國外,在中國沒有未來。」

大賽評委主席李有甫表示,今年大賽高手如雲,水準不相上下。年齡最小的11歲,最年長的90多歲。每位選手無論得獎與否,對弘揚中華武文化的貢獻都是一樣的大。

為了中國武術的代代相傳,本屆大賽特別增設「傳統武術特別貢獻獎」和「傳統武術新秀獎」,以厚植中國武術承先啟後的薪火動力。「傳統武術特別貢獻獎」獲獎人分別是來自加拿大的陳榮恩以及來自臺灣的劉文和、蕭振南。「傳統武術新秀獎」頒給了來自臺灣年僅11歲的彭子霈。

練拳十幾年、去年曾獲新唐人武術大賽銀獎的劉文和表示,從亞太區初賽的準備到現在,感覺之前碰到的習武中的瓶頸已經突破,因而整個心境開闊了。在打拳時,在整個時空背景下,他能夠感受到當年師爺和師祖那個時候在打出一拳、一招時的氣勢和意境。「感覺到自己在心靈上已經和師爺、和傳統連通了。」

劉文和深深地領悟到,連續參加3屆新唐人的武術大賽,沿著傳統這一不變的軌道往回走,就會尋得自己一直未找到的路。與前輩的教誨更能心領神會,如果沒有傳統,都是叉路,迷迷茫茫,不知怎麼走。往回走就會清楚每一拳的原由和實用方法。

「我現在打出來的不是套路,感覺就是實戰的手法。」劉文和說,為此,要特別感謝新唐人電視臺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他覺得美國之行碩果纍纍。

武術產生的根源是「德」

大會強調武德的重要。「這個武德是從道德來的。」李有甫說,古代聖賢向廣成子、黃帝、老子尋求道,道就是探索自然和宇宙的規律,「按道德的規律去做事,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平臺,也是人類發展的基礎。」武術在發展當中,技術的發展、藝術性的增強、養生內涵的提高,這都使武術越來越燦爛輝煌。

練武術能提高人的意志,使人變得堅強,這都是吃苦練出來的。「其實人生無非就是苦和樂」李有甫說,武術讓他明白人生還有更高的境界,人的吃苦、提高、道德的修養,都是德的提高,武功高強也是德,是人吃苦換來的,這個德代表了一切。

同心傳承中華傳統武術

評委楊龍飛表示,從這次大賽中看到了很多新的選手,從質量上和他們對傳統拳的認識有很大的提高。「其實每個人都很重要,他們都是擔負著傳承中華傳統武術的責任。每個人在那練拳,那不只是一拳一腳,他所練的東西代表中國的哲學和歷史,演練的東西像鏡子一樣反映給世人,這個中國的古老文明。」楊龍飛說。


男子器械亞軍羅戈勇演練洪家槍。


新唐人舉辦武術大賽,挖掘、整理、提高和弘揚中國傳統武術,這樣的本質是非常好的。男子器械組亞軍羅戈勇認為,如果把不同門派的東西混在一起,自立新門派,就好比將廣東菜和四川菜相混合,一個清淡一個麻辣,一混就不是味了。

他表示,傳統武術中各門各派及武館都有自己的特色,一招一式都是有根有據,真正摸透了這一門,才會知其內涵。因此門派間不宜摻雜混合、取長補短。

羅戈勇說:「有的人把不同門派的東西放在一起成為自己的一套,甚至還開武館收徒弟!像這些人就是為了出風頭、過一把當師傅的癮,而丟棄了做人的準則。」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