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1972年尼克松訪華及與毛澤東談話

人氣 709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肖恩綜合報導)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是中共取得大陸政權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之一,這一事件對中美蘇三角關係的改變、以及後來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政治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而這段尼克松與毛澤東的談話是這次訪華的核心,對這段談話的進一步解讀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時任美國共和黨總統的尼克松訪華。21日下午,尼克松與毛澤東會面,在座的有周恩來、基辛格博士;譯員是唐聞生,記錄員是王海容。當時中美雙方商定,會談情況不外傳,而且為了嚴密控制會談記錄,中方拒絕美國翻譯在場。這次會談連翻譯時間在內一共75分鐘。在此前不久的1971年10月25日,發生了第二十六屆聯大以多數票通過接納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為聯合國成員國,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犧牲的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退出了聯合國的歷史性悲劇。

1、尼克松訪華的歷史背景

隨著一些機密文件的解密和有關專著的發表,如《尼克松回憶錄》、基辛格著的《白宮歲月》、《解凍——記新中國接待第一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曾作為周恩來助理參加此次會談的熊向暉「試析1972年毛澤東同尼克松的談話」,最近披露的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日記、以及當年被迫退出聯合國時所作的極具遠見的演講再現了當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背景。

對中國而言,這次歷史性訪問是在中共面對前蘇聯「老大哥」的強大軍事威脅、國際上除亞非拉一些難兄難弟的貧窮小國之外沒有朋友的外部困境,國內因「文化大革命」派別鬥爭傷痕纍纍,國民經濟瀕臨破產,尤其是當時號稱「親密戰友和副統帥」的林彪被迫外逃,葬身蒙古大草原的事件發生不久,中共已經陷入內外交困的艱難時刻。

對於美國而言,美國正與前蘇聯軍事集團陷於苦鬥,同時在越南戰爭中因中共和前蘇聯在人力物力的大量援助,久戰不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已經使當時的尼克松政府焦頭爛額。試圖連任的尼克松總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擺脫困境。兩難之間擇其輕,尼克松選擇了中美蘇三角關係中的最弱一方——中共政權。

尼克松的這一訪華不僅改變了韓戰之後美國政府的一貫政策,也讓處於崩潰邊緣的中共政權得以苟延殘喘。

2、迴避現實問題、大談「哲學」問題

1972年2月21日下午,尼克松與毛的會談一開始,毛就斷章取義地借用尼克松在飛行途中對美國記者所講過的,「期望同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的談話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只集中討論眼前的問題(合眾國際社關島阿加尼亞2月20日)。」從而迴避掉了尼克松急切希望談到的一些有關台灣問題、越南問題、朝鮮問題等。

對此情景,基辛格曾這樣描述過,當尼克松列舉了一系列需要共同關注的國家時,如台灣、越南、朝鮮問題時,都被毛對「眼前的問題」表示「不感興趣」塞塘過去,「這些問題不是在我這裡談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同周總理去談。我談哲學問題。」

但基辛格認為,整個談話過程中,也沒有只談戰略問題。尼克松1972年2月訪華,距離林彪被迫出逃僅僅四個多月,顯然這也給毛以沉重打擊。會談中,毛也談到「(林彪)反動集團反對我們和你們接觸。結果他們乘飛機逃到外國去了。」併進一步解釋說,這架飛機後來在蒙古墜毀了。

「甚至在我們短暫的會見中,他也擺脫不了那使他的成就蒙上陰影並給他的晚年帶來痛苦的惡夢。」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寫到,「毛澤東不無傷感地回答(尼克松)說:『我沒有能改變世界,我只改變了北京周圍的一些地方』。」並說,這種「無可奈何地接受事實的態度,突出地表明了革命的矛盾」。

3、中華民國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作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華民國,是中國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正是由於中華民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二戰之後,美、英等國不僅廢除了與清政府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而且中國更成為國際所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領袖國之一,並在戰後毫無疑義的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然而正是尼克松政府對華政策的失誤和中共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在中國人民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靠經濟援助拉攏亞非拉貧窮國家,在投票過程中,迫使真正中國人民利益代表者的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也使得中共政權得以延續下來。這一點也可以從談話錄中反映出來。

《尼克松訪華訪華》中稱,毛說:「我們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說蔣介石委員長,他不贊成(尼克松訪華),他說我們是共匪」。尼克松則反問:「蔣介石把主席叫作共匪,主席把他叫作甚麼呢?」毛毫不掩飾地說:「那還不是匪?彼此叫匪,互相對罵。」


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先生 (網絡圖片)

蔣中正先生2月20日,在尼克松抵達北京的前一天在「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開會典禮」的致詞中明確提到:「今天國際間任何與惡勢力謀求政治權力均衡的姑息舉動,絕不會有助於世界和平,而適以延長我七億人民的苦難,增大全世界的災禍!我們對任何有損於中華民國主權利益的行動,保有高度的警惕!」

在1971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的第二天,蔣中正先生發表了《為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40年過去了,現在讀來,尤言在耳、落地有聲。

蔣中正在告同胞書中痛斥中共對世界及中華民族的危害:「毛共匪幫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叛亂集團,對內殘害人民,罪惡如山,乃全中國人民尤其是大陸上七億同胞之公敵;對外肆行顛覆侵略,為聯合國所裁定之侵略者。」

蔣中正還明確地警告世人:「大家尤其要認清,現在世局的變化,乃以中國問題為中心;而中國問題如何解決,亦將決定整個世界人類的命運。所以我們在這個大變局中,實處於無比重要的關鍵地位;而我們奮鬥的成敗利鈍,也將決定世界的安危與人類的禍福。我們決不靜觀或坐待世局的變化,一定要爭取主動,掌握變化,積極奮鬥,制敵機先。」他還指出:「大陸人民包括大多數共黨幹部,已由失望而實行反抗,毛共匪幫眼看腳下的反共火山要爆發,鎮壓不了,無路可走,遂改變對外戰略,欲藉詭詐欺騙,苟延殘喘……。」

對於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蔣中正先生在其日記裡面記錄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很多思考,也有更多的無奈。負責整理蔣介石日記的胡佛研究所華裔研究員郭岱君,講述關於蔣介石日記中,台灣退出聯合國的記敘時說:「中華民國希望能夠留在聯合國,到最後情勢使然,沒有辦法。在最後那一刻鐘,決定退出,如果不退出的話,恐怕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幸運的是,後來美國國會通過了「與台灣關係法」,這對保護台灣、嚇阻中共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關鍵的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勵精圖治,使得台灣的民主和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四小龍之一。此外,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為將來大陸的民主化進程樹立了樣板、積累了經驗。

4、美蘇劇烈對抗及美國大選是尼克松訪華的主因

當時的美國正與前蘇聯軍事集團陷於苦鬥,同時也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因久戰不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為了謀求連任、提高自己在大選中的份量,急於同中共搞好關係,這些因素促使尼克松做出了這一遺害無窮的錯誤決策。


陷入水門事件、焦頭爛額的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網絡圖片)

在這次訪談中,尼克松曾經解釋過現在走在一起的原因,他說:「是因為我們承認存在著一個新的世界形勢。我們承認重要的不是一個國家的對內政策和它的哲學,重要的是它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策以及對於我們的政策。」尼克松的這一所謂的「哲學」,日後被中共發展為「人權是一個國家的內政,譴責人權記錄就是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的荒唐邏輯。由此可見,尼克松當時的錯誤政策是有其思想根源的,這也是中共最想要的。

為了謀求總統的連任,尼克松在談話中可以說已經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尼克松直接了當地對毛說:「我想主席投我一票,是在兩個壞東西(共和黨和自由黨)中間選擇好一點的一個。」而毛則附和道:「我是喜歡右派的。人家說你們是右派,說你們共和黨是右派。」

據基辛格稱,在他1971年7月準備秘密訪華前,「尼克松還想要中國人保證,在他去中國之前,不要邀請美國的任何政治人物去中國訪問。」在他離開美國之後,他寫道:「我三番五次地接到訓令,還是在我出發前跟我講過不知多少遍的那些話。在尼克松之前,其他政治家不許去中國。」

而慣於玩弄兩面派手法、急於擺脫國際國內困境的中共政權也順勢邀請並批准了美國乒乓球隊和一些所謂的友好人士、新聞記者訪華,但對美國政界人物的訪華申請則不予安排。從而滿足了尼克松提高自己聲望的要求,

尼克松訪華不久,美國參眾兩院的兩黨領袖和一些議員相繼訪華。尼克松雖以壓倒優勢贏得大選,但最後還是因為參入了選舉過程中安裝竊聽器、偷拍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情報而被彈劾。尼克松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1974年8月8日宣佈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責任編輯:貝利)

相關新聞
美國《尼克松中心》專家﹕胡錦濤得分 江澤民失分
尼克松演講稿主筆看美國大選
加拿大專家重新剖析尼克松訪華
蒋介石的珍品身份证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