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伏闕上書

翔風

人氣 122

陳東,字少陽,北宋鎮江丹陽人。陳東早年有才名,卓爾不凡,書生意氣,不在意貧賤。當時奸臣蔡京、王黼正如日中天,宋朝朝政糜爛至極,人們都不敢觸及敏感話題 ,唯獨陳東無所隱諱。以至於陳東參加宴會,坐客唯恐聽到了「反動言論」連累自己 ,離席而去。

陳東以貢生身分入太學學習。當時金兵撕毀同盟協定,大舉南侵,揚言宋朝必須速割兩河謝罪。童貫作為宋軍統帥,不但不組織防禦,反而抱頭鼠竄,將兩河拱手讓給金兵。太原太守張孝純質問童貫:「金人渝盟,王爺應當率天下兵馬全力抵禦,如今不顧而去,是將河東放棄給敵人,河東入敵手,河北還能保全嗎?」童貫惱羞成怒,罵 道:「我只受命宣撫,沒受命守土,你一定想留下我童貫,那朝廷還要設地方官干甚麼!」倉皇離去。張孝純拊掌歎息:「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遇到難事就畏首畏尾 ,抱頭鼠竄,他有何面目再見天子!」

宋徽宗禪位,相當於引咎辭職,宋欽宗即位。陳東作為學生領袖率數百學生伏闕上書 ,說:「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勉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陛下應該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言語非常悲憤激切。第二年春天,童貫逃回京城,被任命為東京留守,童貫不接受任命,而是挾持太上皇宋徽宗逃跑。童貫在西部邊境招募了幾萬精兵,號稱「勝捷軍」,也不留下來防禦,而是作為親軍隨行保護童貫。太上皇車駕經過浮橋時,衛士們攀望慟哭,童貫唯恐逃跑不及時,下令親軍射擊,軍民百餘人中箭倒地,路人紛紛落淚。陳東獨自上書請求追還童貫明正典刑,別選忠信之人前往服侍太上皇左右。 金人進逼京師,陳東又請求誅六賊。當時奸臣大多隨宋徽宗逃跑,只有梁師成尚留宮中,陳東揭發他的前後奸謀,梁師成於是惶惶不可終日,寸步不離宋欽宗身邊,即使宋欽宗如廁也在外面侍奉。

宰相主張避敵,李綱主張堅守待援,以免宗廟朝廷毀於賊手。李綱哭泣叩拜,用死來懇求,宋欽宗於是說:「朕如今為卿留下。治兵禦敵之事,由卿專門負責,不要有所疏失。」李綱惶恐受命。不久宋欽宗又打算南逃,李綱入朝發現禁衛已經披甲,車駕已經備好了。李綱急忙向禁衛喊話:「你們是願意守宗社,還是願意跟皇帝走?」禁衛們都說:「願死守!」李綱於是入見說:「陛下已經答應臣留下來,為何又想走? 如今六軍父母妻子都在都城,都願意死守,萬一他們中道散歸,陛下拿甚麼防衛?敵軍已經逼近,知道陛下走不遠,如果敵軍以健馬疾追,陛下如何抵禦?」宋欽宗於是下令不走了,由李綱傳旨說:「敢再提逃走者斬!」禁衛們都拜伏,山呼萬歲,宋軍將士聽到了,無不感動流涕。

金兵攻城,在李綱主持防禦下金兵沒有佔到便宜。金兵於是後撤,拋出和談誘餌,宋欽宗上鉤。金兵改要求割讓兩河為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並索要金幣以千萬計,以親王、宰相為人質。主和派力主同意,宋欽宗於是全部同意了金兵要求。但宋欽宗又知道這是恥辱,在姚平仲建議下夜襲金營,不知是姚平仲太魯莽還是宋朝有漢奸,金兵有所防備,劫營失利。軍事小失利導致政治大變動。金人見人質康王趙構性情非常冷靜,將他換回。宰相李邦彥對金人使者說:「用兵是李綱、姚平仲的意思,不是朝廷的意思。」罷免李綱,以蔡懋代替,加緊割讓三鎮議程。蔡懋下令宋軍對在城下作攻城準備的金兵不得隨便射箭投石,將士憤怒。

陳東又率領學生們伏於宣德門下上書說:「在朝廷的大臣,奮勇不顧、以一身擔任天下重任的,是李綱,這是所謂社稷之臣。庸繆不才、嫉賢妒能、只為謀私、不恤國計的,是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梲等人,這是所謂社稷之賊。陛下從眾官中提拔李綱,不一二日李綱升為執政,中外相慶,知道了陛下能夠任用賢人。陛下排斥白時中不用,中外知道了陛下能夠斥去邪人。然而李綱雖然被任用卻事權未專,白時中雖然被貶斥卻沒離開朝廷,陛下又提拔李邦彥當宰相、又提拔張邦昌當宰相,其他奸邪又都得以被提拔重用。為何陛下任用賢人還未能沒有猜疑,斥去邪人還未能沒有猶疑?如今臣又聽說罷免了李綱職務,臣等驚疑,不知所以然。李 綱起自小官,獨任大事。李邦彥等恨之入骨,唯恐李綱成功。因為用兵小失利,他們才得以趁機鑽空子,歸罪李綱。一勝一負,兵家常勢,豈可匆忙因此傾動任事大臣? 臣聽說李邦彥、白時中等都勸陛下臨幸他處,導致京城騷動不安,如果不是李綱為陛下進言,那麼乘輿播遷,宗廟社稷已為丘墟,生靈已遭魚肉!多虧陛下聰明不惑,特地聽從李綱請求,才取得京城保衛戰勝利,難怪李邦彥等妒嫉中傷李綱無所不至!陛下如果聽從李邦彥等人所言,宗廟社稷?

存亡,不可預知。李邦彥等執意割地,而河北實為朝廷根本,沒有三關四鎮,就相當於丟棄河北,朝廷能再在汴京定都嗎?不知割太原、中山、河間以北土地之後,李邦彥等能使金人不再敗盟毀約嗎?李綱升貶,對於李綱自己非常輕,但對於朝廷非常重大。希望陛下立刻收回之前命令,恢復李綱舊職,使中外人心安定,並將軍事委託給種師道。如果陛下不信臣說的話,請陛下遍問京城百姓,百姓一定都說李綱可用、李邦彥等可斥。陛下用人斥人,豈能不詳察!」

不約而同跟從陳東請願的軍民達數萬人,一說十餘萬,一說數十萬。陳東請願書上達後,宋欽宗傳旨安撫,但官員做工作做到傍午,群眾仍不肯散去。李邦彥入朝時,被眾人群起大罵,並要飽以老拳,李邦彥策馬急馳才得以逃脫。群眾抬來鳴冤的登聞鼓擂到鼓壞,群情激憤,喧呼震地。宋欽宗這才召李綱入宮,出宮召李綱的太監朱拱之拖延時間,眾人將其碎屍萬段,並打死太監數十人。府尹王時雍縱兵清場,準備將不願離去者全部殺戮,眾人不退。宋欽宗這才立即將李綱官復原職,派他和種師道安撫勸說,群眾才漸漸離去。宋欽宗下令誅殺打死太監的首惡,禁止以後伏闕上書。

李綱下令能殺敵者厚賞,眾人無不踴躍奮戰。金人退去後,校方對如何處置學生持觀望態度。當時宰相主張開除伏闕上書的學生,並先從陳東開始。王時雍想將學生全部抓入監獄,人人惶恐。朝廷任命楊時為祭酒,恢復陳東學籍,派聶昌去太學安撫,學生情緒才穩定下來。吳敏想減輕人們的抨擊,請求補陳東做官,賜給陳東宅第,讓陳東當太學錄。陳東又請求誅蔡氏,並極力辭去官職回鄉,前後五次上書。他回鄉後,又鄉試考中。

金人滅北宋後,宋高宗即位。五日後,以李綱為宰相,又五日後,召來陳東。李綱任宰相七十七天,因為與宋高宗臨幸東南的意見不合,與宋高宗漸行漸遠,最後被罷去。陳東上書請求留下李綱,罷去奸臣黃潛善、汪伯彥。宋高宗不予答覆。陳東又請求宋高宗親征迎還二聖,治諸將不進兵的罪來振奮士氣,請宋高宗回到汴京不要臨幸金陵。宋高宗又不答覆。黃潛善等拿出李綱之前建議臨幸金陵的奏章,陳東說當時李綱在途中,不知事體,應以李綱之後說法為正,要宋高宗儘快罷去奸臣黃潛善等人。

當時平民歐陽澈也上書言事。黃潛善進讒言激怒宋高宗,說不馬上誅殺二人,他們又會鼓動群眾伏闕上書。宋高宗就繞過政府給黃潛善下達密令,黃潛善下令逮捕陳東, 府尹孟庾於是召陳東「議事」。陳東請求吃完飯再去,親筆寫遺囑處理家事,字畫如同平時一樣從容不迫,寫完了就交給隨從僕人說:「我死後,你回去帶給我親屬。」吃完飯後陳東如廁,官吏面帶難色,陳東笑著說:「我是陳東,我如果怕死就不敢進言,我已經進言了,我肯逃死嗎?」官吏說:「我也知道您,怎敢逼您!」一會兒, 陳東穿戴整齊出來,告別同旅舍的人,與歐陽澈一起被處斬於鬧市。四明人李猷贖回他的屍體予以安葬。陳東當初與李綱並不相識,為了國家而冒死為李綱鳴冤。陳東死後,認識與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之流淚,時年四十二歲。

黃潛善殺二人後,第二天府尹詰問黃潛善為何處斬二人不先通知他?黃潛善微露不悅 ,表明不是自己的意思,是上面的意思。許翰退朝後問黃潛善處分了哪兩個人?黃潛善說:「斬陳東、歐陽澈。」許翰大驚失色,追問為甚麼政府沒有得到命令?黃潛善說:「命令只下達給我黃潛善,所以不能給你看。」許翰於是力求辭職而去。宋高宗其實是敢用主戰派的,這樣才為自己保下了南宋,但宋高宗更敢殺主戰派。宋高宗比宋欽宗冷靜或者說冷酷。三年後,宋高宗「感悟」,為二人「平反」,追贈陳東、歐 陽澈承事郎。十五年後,岳飛、岳雲含冤而死。

民眾以請願為形式表達訴求,是人類社會的正常行為,褒忠貶奸的傳統文化對此予以肯定。傳統文化並未因為汴京民眾怒殺太監就為昏君奸臣張目。回顧法輪功學員當年 「四•二五」和平上訪,沒有喧嘩、沒有暴力、沒有阻塞交通、甚至沒有垃圾,法輪功學員何罪之有?然而中共邪黨和江澤民流氓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扣上莫名其妙 的「圍攻」大帽子。殊不知奸惡在肆意構陷良善的同時,也將自己魑魅魍魎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北宋軍民為何要伏闕上書,為何反對皇帝賣國棄民?傳統文化的忠並非奴才對主子的私忠,而是普遍的道德倫理。皇帝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皇帝,不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想怎樣就怎樣、百姓表達意見就叫「圍攻」的。皇帝也要修煉心性,也要講忠,要忠於國家人民,要能夠捨身為國。道德標準面前無人例外,這就是修煉文化。 明朝皇帝是堅持不和不逃的典範,崇禎帝非常想和滿洲議和,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 但他開不了口,最後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不是逃跑而是堅持「國君死社稷」, 遺言說「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不 管崇禎帝其他方面修煉的如何,這體現了明朝皇帝接受的教育,其中有迂腐,但其中精神的高貴並不能因為「迂腐」二字就全然抹殺。

私忠不等於忠文化。如果奴才只以聽命主子為忠,而主子可以不忠於國家,那秦檜殺岳飛也可以算忠了。同理,中共黨文化欺騙人們要「大公無私」,但黨文化「大公無私」的標準是甚麼呢?人們把一切不能獻給其他理想而只能獻給黨,可這個黨卻是極端自私的黑洞。這種宣傳的「道德」與強盜要人們把錢全部交出來沒甚麼區別。末世的清朝統治者視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人的主人,甚至「寧贈友邦,不予家奴」 ,結果清朝滅亡之際沒幾個人認為不忠於清朝是貳臣、是恥辱。中共紅朝利用並破壞傳統忠文化,惡事做絕,它自食其果的下場只能比清朝更可悲。 @*

相關新聞
歷史故事:宋代的奇石奇詩
歷史故事:宋代的奇石奇詩
歷史故事:三個清代幕僚的故事
歷史故事:奸臣表忠,尤其毒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