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詩話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428
【字號】    
   標籤: tags: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改年更歲,人們「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晉.周處《風土記》)。

因此,「守」有「除」與「迎」的雙層含義,舊的一年至此夕而除,人們為了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就格外看重這一天,守歲迎新是中國黃曆新年早就有的一種傳統習俗。古人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或描述守歲情景,或感慨時序變化,或描繪祝願祈禱,抒懷言志,各有意境,如年節本身一樣絢麗多彩,耐人尋味。

相傳,除夕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主要包括祭拜天地、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古時黃曆節氣非常準,新年到,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草木復甦。

除夕習俗,基本按古例而行,主要活動有祭祀天地等敬神禮儀、貼春聯、親朋團聚、吃年夜飯、飲屠蘇酒、吃五辛盤、鑼鼓、歌舞、燃放爆竹等。到了晉代,除 夕夜守歲習俗已很普遍,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南北朝時有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如梁朝詩人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中寫道:「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反映了一戶書香門第守歲待曉的情景;梁朝詩人庾肩吾在〈歲盡應令詩〉中寫道:「歲序已雲殫,春心不自安。聊開百葉酒,試奠五辛盤。」

隋唐時期,除夕守歲之風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兩首著名的守歲詩,描繪除夕夜他和群臣一起迎新年,辭舊歲的情景。

一首是〈於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四時運灰琯,一夕變冬春。送寒餘雪盡,迎歲早梅新。」描寫冬春於交替之時,餘雪將化盡,新年的梅花早早的吐出新芽的情景;一首是〈守歲〉:「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年終歲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風吹進宮中,階下的梅花吐蕊盛開,清香撲鼻。

這些詩再現了唐時守歲之風,也表現出唐太宗作為開明君主,勵精圖治,在召示群臣之際,見到的全是欣欣向榮之意,體現出天朝一統的大唐氣象。

唐代詩人董思恭在〈守歲〉詩中寫道:「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描寫除夕之夜紅燭高照,人們滿懷欣喜迎新年的場景;詩人杜甫在〈杜位宅守歲〉詩中對守歲場景也描繪的非常細緻生動:「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唐代神童詩人史青五歲作〈除夕〉寫道:「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詩中道出了星移斗轉,寒盡春回的情景,而詩中的「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覺時間緊迫,同時也勉勵世人,歲月催人,時不我待,必須從年頭就珍惜時間。

唐代守歲詩中也有一些思親懷鄉之作。因漂泊在外、客居他鄉於除夕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遊子,此時心已飛往遙遠的故鄉。如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崔塗在〈除夜有懷〉中寫道:「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戴叔倫在〈除夜宿石頭驛〉中寫道:「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些詩歌都道出了遠方遊子對親朋好友的思念。

到了宋代,沿襲唐守歲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除夕》中記載:「是夜,禁中(宮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蘇軾〈守歲〉詩中︰「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將除夕夜孩子們歡聚守歲的形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他還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尤可誇。」這短短二十字,字字敲得響,句句有力量,明確地告誡人們,時間雖然寶貴,但是過了今年還有明年,最可怕的是虛度年華,一事無成。

因此,即使在一年中的最後一個夜晚,也應該努力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宋代胡浩寫的︰「須知今歲今宵盡,似頓覺明年明日催」,也抒發了詩人對時光如流、歲月不居的人生感悟。

宋代詩人陸遊在〈除雪夜〉中寫道:「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描寫詩人在飄雪的除夕夜,守歲到四更天,準備的喝過能辟邪的屠蘇酒還沒喝,又拿起毛筆在燈下寫春聯的情景。

明代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碨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明代詩人葉顒在《己酉新正》中寫道:「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描繪冬盡春來,春滿山河,梅柳吐綠,松竹婆娑,醉飲屠蘇酒,歡快無窮。

明代文徵明擅長詩畫,在他二十五歲那年的除夕,揮毫賦詩,一方面感嘆:「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幾番除。」另一方面又記下自己的志趣,〈除夕〉:「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可以看出,詩人自勉要珍惜光陰,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除夕守夜:「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清代詩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寫道:「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形象地描述了除夕夜人們一夜不眠守歲的場面。

詩人趙翼在〈除夕〉詩中寫道:「燭影搖紅燄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描寫詩人八十五歲時老當益壯的心情。詩人黃景仁在〈癸巳除夕偶成〉中寫道:「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全詩動中取靜,含蓄深沉地道出人們歡聲笑語過除夕,自己卻「悄立市橋」看星星的情景和心境。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除夕守歲,不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更是一種文化,演繹著人們對天地神明的敬奉和感恩;對春天來臨的喜悅;渴望祥瑞降臨;反思自己所為,沒做好的要在來年做好,喚醒人們的正見,回歸人純真、善良的本性。火樹銀花,笙簫鼓樂,古代詩人們則以其生花妙筆描繪在這除舊迎新之際,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盼。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是怎樣流傳夏來的?黃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
  • 黃曆新年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
  •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 年畫是中國民間繪畫藝術中,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早在堯舜時期,年畫就已出現了。至今,中國城鄉每到黃曆新年還有張貼年畫、除舊迎新的傳統。
  • 黃曆新年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 爆竹,民間又稱之為「爆仗」、「花鞭」或「響鞭」等.....................
  •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人們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桃符」。
  •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年,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 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評論